李明
摘要:作为现当代艺术的先锋代表,对波普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和技术的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现当代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并为当代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或启发。研究基于波普艺术设计的时代轨迹,重点分析波普设计对各种形式理性风格进行批判的原因,并就此深度解析波普设计进行批判的技术实践和思维导向。波普设计颠覆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形式冷漠风格,努力消除设计中的技术理性和程式化,开辟了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设计潮流,其批判性重新诠释了现当代艺术设计。波普对传统形式中固化的艺术和设计风格的猛烈攻击,反映了后工业时代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中公众对设计情感意识和审美变化的需求,从而打开了大众对设计美学的新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波普设计 现当代艺术 批判性 思维 技术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5-0067-03
Abstract:As the vanguard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of pop design will help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or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pop art design,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reasons why Pop design criticizes various forms and rational styles,and deeply analyzes the technical practice and thinking orientation of pop design criticism. As a result,Pop design overturns the form indifference style in modernist design,strives to eliminate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and stylization in design,and opens up a popular,entertaining and commercial design trend. It critically reinterpret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This is a fierce attack on the art and design styles solidified in traditional forms,reflecting the publics demand for emotional awareness of design and aesthetic changes in the booming consumer market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thus opening the publics new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design aesthetics.
Keywords:Pop desig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Critical Thinking Technology
从英国格拉斯哥学派至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自俄国构成主义至德国包豪斯学院,上述流派也离不开受形式主义控制的命运[1],特别是1920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及其席卷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设计的各领域,高度理性的几何工业制品和“玻璃盒子”状的设计形式出现在世界各地。这一时期,主流设计风格被形式主义与情感冷漠化的设计样式所占据,一味追求造型简单的设计理论使设计艺术在这期间掉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2]对此,在日渐丰裕的物质社会里,人们开始希望设计也能够丰富多彩,并指责以往那些情感冷漠的、形式主义的混凝土建筑和工业化产品简直就是一种犯罪,纯粹、机械、生硬、冷漠的形式主义理念限制了设计的活力和想象。[2]另一方面,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表现上,抽象表现主义虽然长期居于领导地位,但是众多形式固化、内容乏味的艺术作品并未深入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种纯粹形式和情感冷漠的抽象艺术也逐渐引发了大众的反感。[3]
自20世纪初开始,新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陆续受到现代艺术(立体主义、未来派、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现代艺术中的形式主义因模也逐渐融入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中,从德意志工业联盟(DWB)、风格派、构成主义、包豪斯对现代设计语境的追寻和践行,到战后国际主义风格以及德国乌尔姆学院的新理性主义,都在努力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符合工业时代的形式表现和机械美学精神,机械制造的影子被视为新的美学样式,体现出现代感,[2]但也为日益冷漠的设计形式埋下了“罪恶”的种子。二战以后,西欧地区发展迅速,进而促进了设计的兴盛。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便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造型简洁、形式单一以及情感冷漠的设计语言在战后生活窘迫的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图1)。理性在现代设计中的考量进一步增强,使用功能虽然得到提升,但也致使设计作品完全成为情感冷漠的技术产物,作为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产品,那些形式单一的设计显现出金属材质的魅力(见图2),同时也充斥着金属的冰冷质感,以至于后期的人们对其冷漠外观非常反感。[2]而在建筑設计领域中,世界各地遍及玻璃钢架式的“几何形方盒子”,纯粹形式化的建筑因为造型单调简洁、缺少变化(见图3),由此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滥觞,至 6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2]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产生虽然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对设计的需求,但同时也伴随着“形式主义”和“情感冷漠”的深度交织,过于严谨冷漠、技术理性、缺乏艺术情感以及为了形式而形式的设计风格使其饱受争议。
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主义”特征发展到后期进一步凸显出顽固与僵化的态势,曾经围绕民主关怀为中心的“功能主义”到最后退化为 “国际主义”形式化风格;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法也难以超越他们曾经形成的形式冷漠,深受极少主义影响下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成为一种形式定式,毫无新意与艺术情感。在此情况下,波普艺术很快在设计领域开花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逐渐繁盛,富足的物质条件、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传媒产业和数字技术信息化的日益更新,媒介信息的爆发式与碎片化传播,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体验到了更多元化的、片段式的生活脉络。[4]人们对于占据主流地位的现代主义设计及其国际主义风格的守旧态势极其愤慨,尝试通过“波普设计”批判和颠覆,以求改变现状,于是设计了同当时主流形式风格相背道而驰的新产品,幽默、风趣、形式怪异,甚至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是这类设计的典型特征。据了解,“波普”一词其实源自“POP”,译为“潮流、世俗”,波普设计是一个批判自20世纪初叶以来的整个现代主义设计的运动,尤其是批判以德国包豪斯到乌尔姆阶段所发展起来的“形式主义”与“情感冷漠”的设计传统。[5]波普最初表现始于1956年英国的翰弥尔敦(Richard·Hamilton,1922-2011)充分利用美国大众文化中的寻常内容。他将居住室、电视、沙发、招贴以及玛丽莲·梦露和运动员等照片,拼凑成平面设计《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见图4),以该幅设计将美国公众生活的内在要素清晰地呈现展示,突破了现代设计流派的固化定式的风格,对英国新生代的冲击很大;[5]而美国艺术家利西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则表达了对抽象表现主义及其形式风格的不满,他所设计的商业广告作品更加符合现实生活,其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最为突出的主题(见图5);1962年,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08-1987.02)以作品《Campbell汤料罐头》一跃成名,持续设计了《可口可乐瓶系列》和《玛丽莲·梦露系列》等著名视觉作品(见图6);此外,1963年,服装设计师玛丽·昆特(Mary·Quant,1934.02-)的“迷你”(Mini)裙和使用塑料、聚氯乙烯设计的外套与鞋子,(见图7);以及1964年英国设计师姆哆什(Peter Murdoch,1940-)的儿童版“纸椅”(见图8);还有1973年“SIMON”设计事务所的罐状凳座(见图9)。这些波普设计作品造型怪诞新颖、不拘一格,与以往传统设计的“形式主义”的生硬几何方块或其他直线形体造型针锋相对,鲜艳夺目甚至艳俗妩媚的色彩搭配与早前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单一、冷漠格格不入,似乎波普设计就是为了批判抽象表现艺术和现代主义设计应运而生的。
因此,波普设计旨在打破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形式主义和冷漠感,努力消除设计中的技术理性和程式化风格,开辟了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设计风格,使各种日常琐事和商业内容都可以加以利用或设计表现。[6]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丰富和充实,通过塑造有趣的产品形态,去缓解现代主义设计的紧张感、严肃感和生硬感,消除现代主义设计在形态上的垄断和守成固化的风格,让设计充满人情味,同时对设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挪用”手法是把某种事物及其特性转移或被借用至其他领域进行二次利用和设计,表现内容具有前卫、新奇、时尚、大众、多彩等特征。波普设计以简练快捷的挪用方式无疑是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形式主义与情感冷漠风格的直接嘲讽和颠覆,是对商业社会时代背景下青年消费人群个性化发展的迎合,具体通过“图像”叙事、“复制”表现、“拼贴”表现折中塑造(见表1),特别是在挪用叠加图像的同时变化图像,在拼贴形象的同时解构形象。波普设计是对正统形式设计的蔑视与颠覆,呈现现实、重复、批量化、制造、世俗、拼凑,犹如是从现代化生产结构中自由喷涌而出的巨型火焰。
(一)“图像”叙事手法
1960年代,西方社会逐渐步入了由大众媒介矩阵构建起的“图像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持续壮大的大众群体组成了辽阔的波普商业市场,从文字识别到图像传播,感性和娱乐化的生活内容深受欢迎,世俗与优雅、流行与艺术有机融合,这时的影视艺术、广告宣传等媒介及艺术设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像视觉体系,它们是主流信息的传播媒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受对象。于是,图像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更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而且再现了社会生活,波普设计师希望通过“图像”叙事手法让设计变得更加通俗、诙谐,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利西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用故事性的图像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以及商业社会中平凡琐事的态度,他在商业设计中,主要以漫畫和广告去表现主题,并尽量保持客观中立。波普设计的重要特征就是将最典型的大众传媒图像和日常生活叙事元素融入设计中,以形成图像的冲击力为基础,因此,设计师强调图像必须突破形式化的处理,颜色艳丽,设计形式的怪诞和材料的创新,并且要拥有大众传媒年代最明显的符号趣味。
(二)“复制”表现手法
波普设计和后续产生的设计理念构成了现当代艺术下的新风格,它既是现代主义设计迈向后现代设计的历史演变阶段,也是现代主义设计的短暂断绝和后现代设计兴起的摇篮。[12]某种程度而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时尚潮流,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波普设计的前卫发展,波普设计开创了后现代设计的历史,并为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理念基础。波普设计在表象上虽然是对以往一切形式化设计风格的批判,实际上则更偏向于现代大众对生活意义的探讨。波普设计大胆地批判了形式主义与冷漠化设计的束缚,并在艺术与设计史上颠覆了抽象表现艺术、现代主义设计及其国际主义设计固有的风格,在这一批判性过程中的技术实践和思维导向对当下的艺术设计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丹.超越现代主义:“波普”所引发的艺术语言的转向[J].艺术百家,2012(08):81-82.
[2]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05-167.
[3]时卫平.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2):26-28+161.
[4]李佳蔚.消费社会视域下波普艺术的与时俱进[J].江西社会科学,2018(09):218-223.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19-223.
[6]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86.
[7]吴士新.德国萨满师遇到美国波普教父——关于约瑟夫·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的后现代艺术[J].艺术评论,2014(01):46-49.
[8]张楠楠,许莉钧.波普藝术的设计创作美学表达[J].艺术百家,2017,155(02):223-224.
[9]柳淳风.1960年代的文化大争论、趣味的转向与波普艺术的兴起[J].美术研究,2019,182(02):97-103.
[10]柳淳风.制度矩阵的结构转向与波普艺术的崛起[J].美术观察,2019,288(08):82-86.
[11]柳淳风.波普艺术的文化遗产:“后现代性”的起源[J].美术研究,2020(03):114-118.
[12]张夫也.外国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13]陈鹏,卢朗.跨界设计思维下桃花坞木版年画当代活化研究[J].设计,2022,35(9):147-149.
[14]黄洁,刘文良.湘西苗绣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借鉴与应用[J].设计,2022,35(13):62-64.
[15]王婧麑,李欣华.八吉祥纹样研究及现代设计探索[J].设计,2023,36(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