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畅
内容摘要:聚焦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用,仍存在缺失、混淆、滥用等问题,不利于学生随文学习。探讨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设计原则,明确其具体出处,理清其设计思路,探析其选用实践,能够有效促成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 教学切入点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
“学生中心”已由先行理论走向现实,强调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课标、关照学生能力水平的教材,为“学生中心”的走向提供了必要条件。受理念引领,阅读教学的教学切入点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由入手走向生成的跳板。这一学生中心的转向,呈现为基于学习准备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一.选用范围与价值
(一)范围取向
教学策略皆有其应用范围,教学切入点适用于,超出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阅读教学设计。
如若于学生而言,作者的感悟明晰、易于解析,则不必提供多余的跳板,也不必进行繁复设计。如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及教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回忆我的母亲》,可做酌情取舍。
如若于学生而言感悟不明、不易解读,如教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则可精选教学切入点,为学生点拨阅读过程的入手处。
(二)价值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鉴赏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
这一学段的回忆性散文编排灵活,其特有的自我观照,契合学生对个性的追求、对生活的思考。时过境迁,作者深入生活本色,在回忆中剖析自我、再现心境、记录体悟,具有丰厚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感染力。
体察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是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探究作者精炼的言语表达,则是重点。教师既要指导,就必须提纲挈领。通过切入点铺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协调自主学习与外部指导。
二.选用维度与设计
选用教学切入点,需在理清其概念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明确其设计原则、具体出处和设计思路。
(一)遵循设计原则
遵循设计原则,需考虑阅读教学的普遍性,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性。
1.一般原则
(1)关联语言品读
教学切入点立足文本全貌,偏重于以逻辑思路为抓手,触摸作者的情思。而文章是由篇章结构、语言表达、情思感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既需思辨,也需鉴赏。因此,必须关照语法修辞,即文中的“首尾开合、过渡承接、层次波澜、繁简疏密、明暗虚实”[2]。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具体来看,初中回忆性散文的选文,多出自大家。其语言独具一格,于细微之处见真章,需细加品读。如此才能避免脱离文字空谈情思,以致将鲜活的文本,拆解为空泛的主题。此外,品读语言,并非浅显地返回文中寻找例子或证据,而是要深入体会、领悟精准细腻的表达。
(2)基于学情设计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认知、兴趣、情绪等息息相关,以学定教是学生中心理念的重要原则。教学切入点的设计要从易展开、有启发、重体验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与对话的过程中,逐步突破现有的阅读能力水平。
于漪有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3]。作者的本真表达,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本真表达,教师真诚倾听。关注学生的读前准备及过程中的动向,才能及时精准地取舍、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随文学习。
2.特殊原则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以作者过往的所见所闻为题材,表达个性化情思的散文类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11篇回忆性散文。从特点来看,其“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多以情思来裁决材料、定夺结构、支配语言。主要注重现在的“我”,对之前的“我”的行为的再感受。
(1)聚焦双重视角
远事已经岁月磨洗、参透,对过去的“我”的行为的再感受,叙说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回忆性散文教学切入点的设计,要聚焦文本的情感表达,紧扣“二我差”,跟随作者转换视角,领悟回忆主体选材组材的用意所在。《阿长与<山海经>》《從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等,都凝结着二“我”交织的叙事视角。
(2)紧扣言说对象
回忆性散文中,个性化的言说对象即是回忆客体。这些客体作为内容、事件、细节描写的聚焦点,也是言说主体所思所想的触发点[4]。其与双重视角,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在设计时,应紧扣此类言说对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读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心得感悟。
(二)遵照具体出处
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切入点,是把握作者情思,解读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的入手处,必须要经由具体的字、词、句来落实。
1.从教材助读与练习系统中寻找指向
助读系统、练习系统与选文系统密切关联,助读系统中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与练习系统中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为教学切入点的选用提供着重要参考。
在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中,各单元的提示,已明确指出学习重点与方法。具有目标具化、方法细化,以及能力培养可操作化的特点。选用教学切入点时,应聚焦此类提示,以提取指向。
至于课文预习提示,则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扫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方法。相较单元提示,单篇预习提示,更能体现“这一篇”的独特之处。
作为编者与教师的对话空间,课后习题多从文中截取片段作为题干。这一板块中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应课标“少而精”、“具有启发性”的要求,题目类型丰富,紧扣文本内容。能够为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提供更加直观精准的参照。
2.从教材的选文系统中寻找具体内容
在选文中寻找并确定教学切入点的具体内容,能够以作品为关照场域,回归学生阅读的起点和视角,充分发挥学材的教学价值。
(1)从标题中寻找词或短语
标题作为全篇最显精炼之处,统领整篇文章,往往指明中心对象、提示行文线索。初中回忆性散文的标题中,除《秋天的怀念》之外,其他课文,皆在标题中指明了言说对象。如指明人物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老王》;指明景物的《昆明的雨》。
(2)从正文中寻找关键词句
除标题外,还应立足整体、聚焦局部,精选揭示深层情思、呈现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范式。
从结构上看,要关注文章首尾。首尾处常有总领、总结全文的关键词句。如《老王》结尾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疚。”紧扣这一关键句,可提炼教学切入点“幸运者”、“不幸者”进行设计:品读“幸运者”的苦与善;品读“不幸者”的苦与善;思考“幸运者”怎样对待“不幸者”。
从内容上看,要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反复处,往往可提炼由浅及深的教学层次。如《背影》中反复出现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时空的间隔消融了爱的隔阂,从不理解到理解的错位交流,升华了全文的情感张力。以“聪明过分”为教学切入点,可带动学生体悟“子爱父”的变化大,而“父爱子”的变化少:感受父亲的不聪明处;体会“我”的聪明反应;体悟“子爱父”的聪明过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重点关注议论或抒情句。如《回忆我的母亲》中的议论,“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革命的道路”。朱德以家与社会为两大背景,回忆母亲“勤劳一生”。以“感谢母亲”入手,可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文章主题。此类情感迸发处及议论频现处,因其情感明晰、观点鲜明,是学生较易独立把握的入手处,教师可依需设计取舍。
(三)遵从设计思路
在遵循设计原则、遵照具体出处的同时,还应遵从设计思路。由此,在分析、提炼、整合中,达成阅读教学策略的优选与优化。
1.研读教学文本
研读教学文本,是把握文本内部结構与外部关联的关键,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与定序的起点。对于教学文本,教师应首先理解透彻,把握清楚。从纵向来看,教学文本的研读,要在由课程、学段、单元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中,做好定位;从横向来看,则应关注作者,挖掘单篇特质。此外,还需比照相关教学资料,谨慎审视研读所得,以免偏离文本现实。
2.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全面把握、透析文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后,需将研读心得与研读成果,进一步落实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应以课标、教材的体例结构、单篇文本的文体特点及学情等作为依托,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教学目标确定得当,才能抓住内容、找准方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3.选择教学切入点
对于不存在入手难度的文本,不必过度设计;对于学生难以解读、难以捕捉入手处的文本,应优选教学切入点,做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安排。教学切入点在文中的显隐程度不同,教师在研读教学文本、确定教学目标,达到总的认识之后,可遵循设计原则、遵照具体出处,从局部精选入手处,使课堂教学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循环与对话中走向深入。
4.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为起草取材,相关活动的打磨为加工构思。这一阶段要提炼、整合教学资源,撷取、剪裁、协调各教学要素,巧做灵活计划,围绕教学切入点,创设起连贯性的学习情境,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
选用设计只是应用的准备阶段,在施教中要敏锐观察、洞察偏差、做好取舍。做好教学准备,不断扩充散文教学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实践,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发展水平,在阅读中重体验、轻分析,引导、还原真实的感悟与表达。
三.选用举隅与分析
以具体篇目为例,选用要遵从相应的设计原则与思路,于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中提炼指向,于文章标题、正文的语句中寻找具体内容。
(一)《阿长与<山海经>》
如进行《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教学时,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从标题”中把握文章重点,“关注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解读平凡人物、感受文章意蕴。
从标题入手,该标题指明了作为言说对象的中心人物与中心事件。“阿长”的称呼,暗示中心人物不被重视,揭示了长妈妈的社会地位;以《山海经》展开的中心事件,暗含童年鲁迅对鲜活生动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从结尾入手,“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露了“我”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情感迸发,泻于笔端,境界陡升。
从反复处入手,课后习题中思考探究的第三题指出,“‘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研读文本,这一反复处赋有情感色彩的反差,紧扣着文章先抑后扬中“抑”的起点,即长妈妈的迷信无知;揭示着“扬”的落点,即长妈妈这一中心人物淳朴的善意与爱意。由此入手,更能启发学生理解贬义词语背后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封建环境与社会地位使长妈妈愚昧而粗俗,但这不影响她对孩子的关爱与成全。
综合来看,标题、尾段和重复词等,都是单元提示的重点内容,而重复词同时又是课后习题的具体内容。其在情感上更具鲜明张力,在内容上直指典型事件,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在表达上关联细节描写,可谓文眼所在。
由此确定“伟大的神力”为切入点,涵盖文章标题、首尾段进行设计:走进“伟大的神力”的反差反转;探究“伟大的神力”的言说对象;思考“伟大的神力”的表达效果。相比“怎样的人——阿长”,“怎样的书——《山海经》”,“怎样的好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如此切入,更贴合学生的感性思维,便于架设情境教学活动;更关联言说对象的言行与“我”的反应,利于解读文本的结构布局和诙谐语言,进而领略回忆性散文双重视角的特点。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单元提示中指明,要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关键句,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课后习题中思考探究的第一题,则涉及文章的过渡段即第九段,提示学生,文章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为叙事中心,分为两大部分。
研读文本,单元提示中所强调的“标题”,也是课后习题设计所围绕的重点。其形式和内容,足以作为指引学生阅读的入手处。
在首尾处,开头写道,百草园“现在……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结尾则交代,三味书屋的画“后来……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首句与尾句,在结构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响应,暗含童真童趣为作者保有的宝贵精神乐园。
预习提示中指出,在把握童年鲁迅的“玩”、“学”、“想”的过程中,了解童年鲁迅。
如此综合考虑后,可尝试进行教学切入点的设计:走进童年百草园的玩与想;探究童年三味书屋的玩、学、想;比较我在两地的活动与状态。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儿童的感官、心理为出发点,品味有关两地生活的细节描写,体会儿童好奇、好玩的鲜活天性,领悟成年视角对童心、童真与童趣的怀想。同时,这样的设计也契合教材编排,能够容纳朗读、默读、阅读、写作训练等,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三)《秋天的懷念》
再如《秋天的怀念》,“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照思考探究的第三题,我们可以聚焦“好好儿活”。
以著名教师窦桂梅的教学实录为例,窦老师以理解“母爱”内涵,感受“爱母”思绪为教学目标,紧扣“好好儿活”,直击作者情思,进行了如下设计: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感受母亲让儿子“好好儿活”,体会“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5]。
施教中她反复提及“好好儿活”这一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逐层深入,结合上下文读出“好好儿活”的韵味,读出“好好儿活”的思考。其设计关联朗读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学习方法,使得阅读教学的指导更为精准化、具体化。由此,做到了宏观有序、链接联络,微观有路、延伸拓展,是回忆性散文教学切入点选用的圆满示范。
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准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各有差异,不必在阅读教学中遵循统一模式,以上举隅也只是提供一种选用设计的审视分析,缺少对具体学情、活动转化的细致拓展。实际的应用,仍离不开具体情境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切入点既要选点精炼、启发精准,也要有利于阅读情境中的生成、建构与学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31.
[4]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9):49-55+83.
[5]窦桂梅,吴群,严霞.《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及点评[J].语文教学通讯,2005(Z1):46-52.
课题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董旭午、李仁甫课堂教学样态比较研究”,SJCX22_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