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秀蓉
你有没有听说过“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没有在夏天里流过一场大汗,就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夏天哦!
暑,炎热的意思。小暑,顾名思义,天气炎热,但还没达到最热的时候。夏天的威力开始散发,人们像处在天地之间的大蒸笼中,闷热无比。蝉整日里高歌,稻田里蛙声阵阵,荷塘里荷香缕缕,蜻蜓河面点水忙,树木青葱枝叶茂。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7 月7 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05°。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温风是蒸腾的暑气,是热热的风,一点儿都不凉快。不过,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盘腿而坐,闭上眼睛,感受温风吹过你的发梢,拂过你的脸颊,拂过你的全身,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二候:蟋蟀居宇”。天太热了,蟋蟀只好躲到屋檐之下。蟋蟀也叫促织,古时候的人需要自己织布来做衣服,蟋蟀的叫声好像在催促人们快快织布,准备冬衣啦!《诗经》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就是现在的小暑节气。由于天气实在是太热了,在草丛中活动的蟋蟀,离开了田野,到院子里的墙角下躲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热浪滚滚,老鹰飞入清凉的高空活动,这个时候,老鹰也带着小鹰来学习飞翔。
岳雨欣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带着拐杖出门去寻找纳凉的好地方,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四散,沁人心脾。
读这首诗,你是否想起了自己夏夜纳凉的情景呢?以前有些地方是在院坝里搭一个大簸箕,儿童或躺或坐在簸箕里,和夜空里的月亮和星星对望,望着望着就睡着了,迷迷糊糊间被父母叫醒,回屋睡觉去。
晒伏。小暑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阳光辐射很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这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书籍等,拿到外面晒晒,去湿去潮、防霉防蛀。
吃饺子。小暑后,再有几天就进入三伏天。“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面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王锦浩
“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大暑来临,夏到了最为嚣张的时候,灼热的阳光铺天盖地。大暑的热,不仅是骄阳在上,还因为湿气浓重,让人仿佛入了蒸笼。闷热至极,大雨滂沱。“东边日出西边雨”是常事,夜里看流萤飞舞,摇着扇子纳凉,听爷爷奶奶讲老故事,也是快乐的事。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7 月23 日或24 日,太阳位于黄经120°。
古代把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哈哈,这是古人的误解。其实,是萤火虫把卵产在枯草上,经历好几个月的艰辛,大暑的时候,才会化蛹成虫,而之后却只有四五天的生命。“萤火虫,打灯笼,照到西来照到东。”流萤飞舞,星星点点,是夏天夜晚最美的景象了。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闷热,土地潮湿,湿气很重。“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放在室外的木椅木凳,雨淋露打,含水分较多。表面看是干的,经太阳一晒,向外散发湿气,如果坐久了,就会生病。请你特别提醒爱去公园逛逛坐坐的爷爷奶奶哦。
“三候:大雨时行”。东边日出西边雨,天空中随时都会有雨水落下,时而舒缓,时而急骤。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外自有清风吹来。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这时身心可得到自我保护,让自己变得与别人不一样。
暑热难耐,你是怎样消暑的呢?是吃冰镇西瓜,还是躲在空调房不出门?古人想出过各种消暑妙招,比如吃冰。冬天凿冰,将冰块搬进地窖储藏,夏天取出,做成冰饮或直接放在家中,用于降温。不过真正的消暑神器还是白居易在这首《消暑》诗中所说:心静自然凉。暑气虽浓,却可以品茶静心,池边赏荷,檐下听雨,湖畔迎风。你一定会发现夏天也有许多小美好。
刘炎其
喝伏茶。伏茶,即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斗蟋蟀。大暑节气时,草丛中的蟋蟀最多,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听蛙鸣。雨后,去听听青蛙的大合唱。合唱的成员一般是雄蛙。听一听,有几只青蛙在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