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涵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就要做好高校内部管理。预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其工作质量将会影响着整个高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对预决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而从当前高校预决算管理状况看,还存在偏离度问题,这就对高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必须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推进预决算管理,以此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改革奠定基础。
随着《预算法》的全面实施,会计信息公开化程度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也对高校预决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好高校预决算管理工作可以更加强化高校的财务管理质量,降低高校面临的经营风险,保证高校健康、长远地发展。而从当前高校预算编制、执行的具体情况看,与理想的标准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造成了预决算偏离问题,这不仅会削弱高校预算编制的可行性、科学性,同时也会全面降低预决算质量,增加了高校经营风险的发生概率。所以,深度研究新时期高校预决算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预决算偏离度问题成因分析
(一)预算编制不完善
高校预算管理包含了收入预算、支出预算两个部分,而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不管是在预算收入方面,还是在支出预算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偏离度,出现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高校自身的预算编制不完善。在高校发展中,项目经费、科研经费、基建补助等都属于财政拨款收入,但是高校的预算编制中,难以准确地确定这些项目数额,同时高校的财务制度一般要求在预算过程中,要做到预算收入编制稳妥、积极,而预算支出编制则需要做到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高校预算编制会在谨慎的原则下,对没有发生、未来不太确定的收入不开展预算收入编制,但是受科研项目进度、专项拨款进度、科研收入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预算编制收入偏差大的情况,加大了预决算偏离度。同时支出预算中,项目的支出会在决算报告中单独列出,关于科研支出、专项支出并没有在预算支出中列出,从而引起了总支出的偏离问题。
(二)缺乏有效预算管理机制
高校在开展预决算管理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构建更加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程度,并且强化预算执行效率。高校预决算管理涉及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数据收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评价分析等各个角度开展全方位的管理活动,以此减少预决算偏离问题。但是在实践中,事前进行数据收集时存在参与部门不广的情况。二级部门、基层单位很少参与进来,只有财务部门负责开展工作,造成了数据收集不详细,数据遗漏比较多的情况;而在预算编制中,则存在缺少预算编制标准的情况,无法做到科学预算、量化支出,经常会出现以经验判定支出的状况。同时在预算考核评价中,还存在对预算结果分析、评价不重视的状况,执行结果差异分析不到位,难以做出针对性的改革调整,降低了管理效率。
(三)缺乏相对应的监督体系
从高校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缺乏相应监督体系的问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高校的各大院校之间都是按照学校下达的预算数开展相应操作,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却面临着预决算偏离度高的情况,难以顺利完成年度预算目标。加上高校预算监控不到位,造成了预算执行率并不是很高,预决算偏离度持续扩大,预算编制、预算目标设置也不够合理,很容易引起资源、经费浪费的情况。
此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缺乏良好审计问责制度的状况。高校主要由内部的审计部门开展财务信息审核工作,没有引入相应的第三方审计,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不是很强,加上内部审计结果不会对外公布、审计部门地位不高等情况,使得内部审计难以为学校财务信息公开提供良好的支撑。
(四)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全面实施,高校逐渐将自身的财务信息公布出来,并且在各项政策、通知下,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持续完善,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出教育经费的作用,推动高校的良好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强调高校要提升自身的经费使用透明程度,全面控制、降低行政成本,并构建契合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监督机制进行自我约束,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但是,现行的各项政策通知中,并没有明确要求高校需要详细公开自身的预算信息,又没有对高校预算信息公开质量提出要求,这就造成了高校关于预算信息公开程度存在深浅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此外,我国针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构、监督范围也没有硬性规定,会出现高校预算信息公开的随意性比较强的状况,难以发挥出社会监督的作用,不利于高校预算管理活动的开展。
二、改善高校预决算偏离度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预算编制管理
1.加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预算管理、预算执行都是按照新《预算法》来开展的,可以更好地推动高校财务预算的精细化开展,更容易解决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颁布实施的高校预算制度通知中指出,高校应该以现行生均定额体系为基础,形成稳定的均定额拨款总额机制,高校要以二至三年为周期,保持周期中学生均定额拨款总额基本稳定;在上周期结束后,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成本、招生量等,对下周期学校均定额拨款总额进行确定,并要结合具体情况,调整学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促使高校能对招生规模、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匹配。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条例,与预算管理的需求依旧存在一些差距,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需要得到高校各个部门、相关法律规范的支撑,所以为了持续地深化高校预算体制改革,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所需,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查缺补漏,细化、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对应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规范预算管理的主要职责与权利。
2.采取科学严谨的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高校可以引入中长期的滚动预算机制,打破以往的年度预算局限,促使高校预算管理活动能科学规范地推进,便于資金能在不同项目、院系、部门之间进行优先配置,促使预算执行者能更加科学地利用财务拨款。完善的预算体系应该是年度预算、中期预算、短期预算、长期预算的良好结合,其可以结合年度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活动,并且能平衡好跨年度预算,提升了高校预算的稳定性,降低了预决算偏离度问题的发生概率。中长期滚动预算需要高校结合自身3至5年的计划,以结果为导向实施预算,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应该先预测一个总额,在总额控制下,结合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招生发展、专业设置、科研项目等分配预算资金。这样可以动态化地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能保证中长期预算计划实施的完整性、连续性,还可以更好地结合实际做出优化调整,发挥出了预算的控制、指导作用。
其次高校还应该做到预决算与上报主管部门预决算相统一。高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资金使用,保持自身预决算与上报主管部门预决算之间的相互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高校财务状况,实现对高校资金的良好监督,为高校下年度拨款调整奠定基础。在高校预算编制中,应该打破以往的以自身为核心模式,充分收集信息,关注各个部门、院系的具体状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状况的预算。
(二)优化高校预算执行内控机制
1.强化高校预算执行刚性
在实践中,高校在完成预算编制后,还需要严格地将预算落到实处。高校应该从内部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并做好与各院校、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细化预算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保证项目支出处于预算编制范畴中。同时在实践中,为了保持预算资金能规范地应用,要严格控制超预算安排行为,对于不同项目的支出,应该做到不相互挤占、调剂,对于不合理的日常开支,更是要做好管控,减少“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数额,避免其出现占用项目资金、改变项目资金用途的现象。高校需要树立良好的预算执行理念,结合预算编制内容,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计划,并设置阶段性的实行方案,避免出现突击花钱的状况。
2.构建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之间的良好融合,还应该结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机构,由上级负责管理,在高校预算规划中,不管是中期预算还是长期预算,都应该在高校内部进行,但是如果仅仅是开展自我检查,则存在说服力不强的情况,对此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联合学校财务、审计部门,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实现对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考核。其次要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设计要全面、充分,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同时兼顾客观性、公正性。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结合局部指标,对预算活动开展基础性评价,然后整理出全面的数据信息,将绩效评估结果汇报给相关部门、管理层。最后为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还应该借助绩效评价信息,将相关信息反馈至主管机构、管理部门,结合考核结果的优良等级进行分级划分,实施下年度的预算划分。针对考核结果优良的部门、院系,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增加下年度预算,而对于考核结果不理想的部门、院系,则给予其相应的惩罚,如减少其预算额等。
(三)规范高校预算监管体系
在实践中,高校应该结合相关法律制度,采取科学的方式,将学校办学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财务信息规范地公开出来。财务公开是高校财务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高校财务治理水平、防范高校贪污腐败的重要途径。我国很多高校都属于公立性质,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也决定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监督,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预算监管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该通过完善的预算监督制度,对各项收支是否按照预算进行开展监督。要借助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高校筹资、各种收入是否满足预算进度要求,各项资金是否按照预算到账、分配到相应的资金使用部门,如果存在预算收支偏差大的情况,则应该及时检查、纠正。同时,高校还需要及时审核高校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状态,对其开展动态化的监督,发现异常后及时处理;而对于小额、非重大的项目,则可以对其进行抽查、定时检查;第三方外部审计机构也应该参与进来,协助高校完成预算审查,针对重大风险制定科学的防范策略。此外对于追加、超支等问题,高校要提高审查力度,找出追加、超支的原因,如果情节严重,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高校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约束制度,避免出现挪用资金、私立小金库的情况。高校在平常还应该完善内部预算监管途径,在监管方式上分为经常性、特殊性、专项性监管方式,并结合监管事项的特征、对象差异选择相对应的监管手段,保持监管效果的持久性、有效性。在监管时间上应该实现预算审计监督在预算执行各个环节的渗透,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
2.构建财务预算信息公开机制
财务信息公开的持续性问题是高校财务公开的重要点,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状况,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实现对预算的全面监督。考虑到高校财务预算信息公开的报表存在公众难以充分理解的状况,对此高校财务预算信息公开环节可以采取更加形象的方式,如图片、表格等。同时,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高校借助网络技术,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预算信息。高校应该意识到,财务预算信息公开执行效率不仅会影响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会对监督管理效果造成影响,对此高校要结合具体状況,制定完善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设置客观、合理的奖惩手段,确保财务预算信息公开的良好实行。
结语:
总而言之,强化高校预决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出现预决算偏离问题,很容易引起高校财务管理混乱,从而对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实践中,高校需要深度分析引起预决算偏离度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当前高校的具体状况,探索科学的解决路径,全面提升高校预决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推进预决算管理透明、刚性开展,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