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鹏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伴随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业学院在职业教育中已成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适应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制度基础,强化了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1]。通过建设产业学院能加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提供丰富案例,提升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共建实训课程、共享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探索并构建基于产业学院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学院(Industrial Colleges)是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通常与企业、行业或地方政府合作。产业学院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学院作为新形态的产教融合形式逐渐被职业院校接受,许多职业院校也与企业共建了产业学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产业学院多是学校下属的具有相对独立运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但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仍受到学校的管控,使得产业学院产权定义不明晰,导致产业学院的自主权受限;其次,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人员流动机制还不完善,缺乏较为持久明确的人事政策保障和推动力度,导致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使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实施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不能进行充分的流通;再次,当前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创新与完善,企业工程师不能充分参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规划、教学方法设计等环节,不能深入参与课程、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任务,使得产业学院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
首先,现有产业学院的运营管理仍以学校为主,企业介入程度浅,导致企业对产业学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够,决策机构多为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决策不够[3-4]。
其次,产业学院多数都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管理架构多依附于职业院校现有的行政体系,在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制订、风险防范措施的制订及投入与产出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致使行业企业无法提升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使得产业学院流于形式,无法实际运行并产生经济效益。
再次,目前产业学院多在高职院校内建设和运行,远离行业与产业环境,导致企业对产业学院的了解和信任不足。目前多数产业学院建设在高职院校中,产业学院的设备和场地等均由院校掌握,校企双方一方面难以实现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产教融合,导致企业对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不满意,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限制,高职院校难以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导致企业对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不清楚。
最后,行业协会参与度不高,缺乏与企业和学校的有效合作机制,导致企业对产业学院的需求和期望不明确。由于现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于产业学院的实践,导致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对应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与政府和院校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使行业协会在产业学院中作用不明确,参与程度不高。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学时在总学时中占比超过50%,是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和实践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提速,行业企业技术不断升级,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已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的情况[5]。具体表现如下:
缺乏行业反馈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反馈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及时了解行业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更新教学内容。
师资力量不适应新技术新工艺: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缺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足够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
实训教材更新不及时: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最新的技术和行业情况。
目前,产业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生产设备换代速度也在持续进行,加之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设备价值较高,致使职业院校中用于实践教学的实训设备普遍存在落后于行业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的情况[6]。在现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基础技能的实践学习,但对于复合型岗位或前沿技术的掌握,现有设备已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具体体现在:
资金投入不足:受到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投入不足,造成设备的老旧化,无法满足行业对技能的要求。
设备采购渠道单一:教育机构购买设备的渠道单一,无法获得更好的设备选择和价格优势,导致设备更新速度慢。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中缺乏了解新设备的人才,导致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更新速度缓慢。
目前,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根据理论课程的要求进行规划,能够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但在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尤其是在教学的考核评价方面多数是以技能水平进行评判,缺少对实训过程中安全生产、责任感、精益求精等方面的考核,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优势专业牵头,建成服务对应产业链的专业群,与产业头部企业共建基于政行企校联动的产业学院,实现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充分交流互动。依托产业学院,搭建“双区互动、分段实施”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在新的组织模式下,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联动,将实践教学过程细分为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区域分阶段实施,首先是分段实施,将实践教学与其余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融合,基于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开展教学,循序渐进地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其次是双区互动,通过大一、大二的校内实习区域实习,聘任部分企业工程师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新工艺、新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到校外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待学生进入大三后,可以根据意愿进入不同企业的产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构建了“双区互动、分段实施”的组织模式。该组织模式不仅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同时也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加快了教学内容更新,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
图1 基于政行企校联动的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培养路径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互动,政府部门牵头,在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的协助下,建设产业—教育联盟组织,依托产业—联盟组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等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优秀企业完成实践学习。
首先,由政府部门牵头,行业和头部企业具体实施,为职业院校提供优质实习基地备选库;其次,名单中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在学生大一、大二学习阶段积极与专业所在教研室对接,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在大三阶段与专业所在教研室共同规划校外实践教学过程,规划具体实习内容,切实提高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围绕专业群面向的“三层级”,按照企业生产标准、管理规范等,校企协同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承接企业培训和行业认证任务,通过企业师傅、企业案例、企业标准,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完成“认知—技能—应用”三个层级的实践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顶岗,推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有效对接。
依托西安软件新城的扶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企业资源共享,智能控制领域行业标准的引领,人工智能学院结合“感性认知—基础技能—综合实践—创新应用”实训实践平台,构建了“一目标、双路径、三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目标:打造一条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建设产业学院构建面向产业建专业,以教学内容对标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路径。
双路径:依托产业学院和产业—教育联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区互动、分段实施”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推动实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不仅能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训设备,而且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层级:在双路径的基础上设计“认知—技能—应用”三个层级,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具体化,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地安排,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术技能。
职业院校积极与政行企联动,建设产业学院和产业教育联盟,依托产业学院与产业—教育联盟,搭建“双区互动、分段实施”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共建优质实习基地,最终构建“一二三”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地方、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