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流淌人间烟火的大美之河

2023-08-30 12:03桑东升周汝杰李妍均
今日重庆 2023年8期
关键词:丰都县龙河丰都

桑东升 周汝杰 李妍均

龙河,古称望涂溪、南宾河、后河,发源于渝鄂交界处,属长江一级支流,主要流经石柱县和丰都县,全长163公里,其中石柱段干流长约102千米,丰都段干流长约61千米,流域面积2779平方千米,天然落差达1263米,最后于丰都三合街道王家渡汇入长江。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白居易曾在《九日题涂溪》中盛赞龙河美景。《丰都县志》载,公元820年,白居易被龙河美景沉醉,赞叹形如“一条巨龙”,由此人们渐称“望涂溪”为“龙河”。

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龙河穿流层峦叠翠,在气势磅礴的奔流中又温柔地养育着两岸儿女。千年沧桑,造化龙河旖旎景致,潜藏多少人文历史、古老秘密,等待人们探访寻觅。

山岭深处源头之争

当人们溯流而上追寻龙河踪迹时,会发现龙河至石柱冷水戛然而止,消失于崇山峻岭之中。龙河究竟从何而来?

在这片云雾缭绕、山峦交错的土地上,龙河的源头在漫长的岁月中众说纷纭,给龙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说龙河的源头潜藏于湖北利川,一说龙河发源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七曜山西北麓。为一探究竟,我们踏上探寻龙河源头之旅。

寻找龙河源头并非易事。茫茫七曜山脉中,道路荒芜艰险,岩石嶙峋,不时有挡在前方的障碍物。越山岗,跨溪涧,我们终于在石柱冷水镇一处悬崖峭壁前找到出水口,当地人称“响水洞”。清冽之水从地底喷薄涌出,形成一口碧潭,再从这里源源流出,沿山谷低处形成潺潺溪流,纳百川汇千溪,一路从缓到急,由小及大,奔流不息,最后注入滚滚长江,奔向浩浩大海。

经探寻考证,龙河源自石柱县冷水镇。清末年间,此地山中有一股清泉流出,泉水清冽冰凉,行人喜于在此歇息,故称冷水溪,此地后改名冷水镇。清代陈登龙所著《蜀水考》记载:“望涂溪,一曰南宾河,自石柱厅(石柱县)流入长江……”通过水系径流分析,冷水镇内黑天池、龙潭、龙洞河上游三水汇集,经过多处落水洞后进入地下暗河,后经响水洞流出汇入龙河。从地质上看,七曜山断裂形成后,大气降雨补给下渗,原有灰岩裂隙受地下水经年累月的溶蚀,逐渐发展为由“岩石-岩溶裂隙-岩溶管道”的转变。这种独特的岩溶作用使得冷水镇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岩溶生态地质景观,造就众多溶洞、竖井、地下河、明河等明暗交织的水系,龙河在此发源。

回望龙河历史,源远流长。《重庆市地质简史》记载,在距今300万年左右,古长江切穿多道渝东地区平行岭谷之后,受到方斗山、七曜山两座大山阻挡,顺山势转向北东,在万州、云阳开始向东冲切,终于在200万年前切穿巫山、大巴山、黄陵等高山险阻,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东西古长江贯通,滚滚東流入海。发源于七曜山脉深处的龙河也在这一时期形成,最终成为石柱、丰都境内的大河。

一半烟火一半风景

龙河,美在人文烟火,美在自然风光。

她是石柱、丰都的母亲之河、文化之河。千百年来,龙河让两岸儿女安放心灵,安居乐业。《丰都县志》载,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观音寺(今丰都县龙河镇老场)设置南宾县,隶属临州(今忠县)所管辖。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地势狭小,南宾县改南宾里并入丰都县。南宾县城驻地龙河畔长达762年,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石柱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石柱宣抚司同知,管理治农治水。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秦良玉修筑城东棉花坝南宾河堤治水患,民得居。”

龙河流经石柱和丰都20多个乡镇,沿线户籍人口50余万人,常住人口40余万,现今干流上共有桥梁56座,水电站17处,堤防工程8处,拦河闸坝11处,渡口码头27处,国家级饮用水源地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俯瞰龙河,宛如一条美丽玉带,穿越石柱县繁华的南宾街道、万安街道、下路街道,流经丰都热闹的三合街道、龙河镇、双路镇,滋养着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当华灯初上,龙河盛满璀璨灯火,纵然繁星沉落,人间烟火始终生生不息。

高山峡谷、瀑布溪流、茂密森林,构成了龙河流域的主要山水景观,也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相传,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途经石柱,被龙河如画的美景所迷,便留住一些时日。一日,诗仙信步登上县城南郊的万安山赏景,诗兴大发,泼墨石岩,题诗一首。可惜几经风吹日晒,李白题诗已不可考。后人为纪念诗仙,将李白题诗的石岩命名为“太白岩”,称万安山为“太白崖”。

龙河气势磅礴,沿途展现出许多迷人风光,雪玉洞、九重山、龙河梯田等闻名遐迩。雪玉洞因洞内钟乳石“洁白如雪,质纯似玉”而得名,洞内众多鬼斧神工、玉雕霜砌的石笋、石柱、石带、石幕、石瀑布等地岩溶景观,令人浮想联翩,感叹“白玉雕琢玲珑界,冰雪起舞桃花源”。九重天地处龙河边的莲花山上,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23度,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丰富,连天栈道、揽月桥等沿峭壁而建,距龙河峡谷悬高千米,可谓步步惊心。龙河梯田位于龙河镇境内,梯田天然而成,一坡一片,片片相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了千亩风吹稻浪的独特景观。

悬疑千年崖棺之谜

在龙河中下游,沿河两岸的万仞峭壁上错落着一座座“崖棺”,犹如座座石龛,或三五穴成群,或连成一片,蔚为壮观。丰都龙河镇境内就有崖棺两百多个,被世人称为稀世奇观。崖棺大多在约15至30米的高处,密如蜂房,纵横交错,棺穴分为横式、立式两种,以横式居多。横式入口呈长方形,洞浅。立式入口成正方形,洞深。横式一般宽2米、高0.8米、深0.7米,立式一般宽高均为0.8米,深2米。崖棺又被称作“仙人洞”。传说人老了想返老还童,就到“仙人洞”里待上几天,脱掉一层皮后,就会重新变成年轻人。

虽然现实里的崖棺并没有返老还童的功效,但自其被发现起便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一座座“崖棺”究竟如何凿于摩天悬崖上,至今仍是千古之谜。水位变化说、垂降说、栈道说、垒土说、脚手架说、搬运说、地貌变迁等诸多观点众说纷纭。考古资料也尚未证实崖棺主人是谁,据文献记载,应与“五溪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朝野签载》《贵州通志》《说蛮》等历史资料记载,所谓“五溪蛮”指猫、猺、獠、獞、仡佬等少数民族,东汉至宋时期龙河流域一带是其活动区域之一。《朝野合载》曰:“五溪蛮,父母死于户外,临江半壁凿龛以葬之。”《太平广记》《华阳国志》等古籍均有对岩棺的相应记述:“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临江高山凿龛以葬之。山上悬索下柩,盖高者为立孝……”由此可见,修建崖棺是当时的一种重孝葬俗,棺木悬得越高就越孝顺。

沿着丰都龙河镇往龙河下游,崖棺葬逐渐消失,可见历史上崖棺主人没有顺龙河东迁,而是在龙河镇一带与汉人融合,世代繁衍渐成龙河流域的先前祖辈。

一方方崖棺,在两岸悬崖间静静守望着龙河,见证着千年历史变迁,犹如一部延伸的历史画卷,在龙河粼粼碧波里,折射出古老文化的神秘风情。

龙河碧水入长江

“一泓碧水千山秀,霞映龙河暮色浓。鱼跃鹰啼声两岸,石涧流泉觅清宁。”龙河曾经因为全流域人口多、场镇多、工矿企业多等原因,出现水质不稳定、水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如今的龍河,随着全面推行河长制,以及《龙河“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重庆市龙河“一河一策”(2021-2025年)方案》的制订实施,正在成为生态人文示范之河。

龙河岸边污染企业被陆续搬迁拆除。在丰都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入口,一座红砖砌成的废弃焚烧塔孤独矗立,这是拆除当地污染企业后留下的工业遗存,与河道中一江碧水、两岸葱绿形成鲜明对比,时刻提醒着人们一河清水来之不易。龙河源头正在大力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和全方位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优化各类空间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更加筑牢立体生态屏障。

经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水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实施,龙河主要污染源被清除,生态明显改善,终结了丰都县境内23.6千米的河段22年常年断流的历史,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野生猕猴、鸳鸯等野生动物在此重现。2020年,龙河(丰都段)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验收,正式成为全国首批、重庆唯一代表的示范河湖。

一江碧水向东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大美龙河,承载着浓浓烟火气息与厚重历史人文,在日夜奔流中日益焕发出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丰都县龙河丰都
绘画龙河晨曲
浔龙河好事多
丰都,不负好春光
丰都县科协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中国著名鬼城丰都新貌
景观生态设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以龙河治理为例
丰都庙会
重庆·丰都县梦幻南天湖
重庆·丰都县雾中的大桥
重庆·丰都县田园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