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兰亭论辩”

2023-08-29 15:10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7期
关键词:兰亭学术书法

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首展暨学术研讨会

【编者按】今年是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为弘扬高二适先生崇古出新、草法精绝的书法艺术,以及求真为学的精神,并呈现其影响下的新中国江苏书学的发展脉络,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回望‘兰亭论辩——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于7月12日下午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由南京财经大学、浙江美术馆主办,江苏省文史研究馆、江苏省美术馆、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和姜堰高二适纪念馆协办,中国美术馆提供学术指导,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和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展览开幕式后举行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主持。现将嘉宾致辞、专家发言择要整理,以飨读者。

不负千秋 风流独步 在回望『兰亭论辩』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为山

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建设的浙江美术馆,围绕高二适先生学术人品、艺术创作举办“回望‘兰亭论辩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中希望中国美术馆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书法艺术是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一条线连着古代与现代,其文化生命的连续性也指向未来,它的各种不同书体与演化以其包容性统一于民族文化的审美习性中。

历史上评价一位文化大师,关键是看作品。高二适先生是为这个世界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人。中央文史馆原馆长章士钊先生致毛泽东主席信中有:“兹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基于“高生”“硕书”这两点,章士钊赞高二适为“天下一高”。现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评价高二适:“高先生的诗词,融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坚毅、柳宗元的简朴于一体,其诗文一体,以诗词为基础,同时展现了其书法的独特魅力。”在 1965 年《兰亭论辩》中,高二适与郭沫若同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天平上,名扬天下。于右任称赞高二适以诗书为生命,马一浮等赞其“真气苍茫外”“物变今犹古”,刘海粟从笔法的精极,陆俨少由书字的遒美,深刻而精确地评述了高二适先生书法艺术的美学特质,冯其庸则书赞“草圣平生”。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1977年高二适先生仙逝,但人们一直铭记着他的诗文、书法与他的人品。1979 年“高二适先生书法诗文墨迹展览”首次在南京莫愁湖公园举办。1987年3 月10 日,“高二适遗作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当天上午,我推着坐着轮椅的90岁高龄的林散之先生,他一件一件作品仔细端详,当场写下了“矫矫不群,坎坎大树……不负千秋,风流独步”的诗篇。这“独步”道出了高先生的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风格,道出了高先生在文化史、书法史上的地位,也道出了两位风雨窗前“杯酒论诗”的诤友的相知。1992 年,林老的长子林昌午先生,将林老手书《赞高老的十八首诗歌》长卷赠予我。沈鹏先生见之,诗兴所至,题写下:“高山与流水,伯牙共子期”“二老砺艺文,双峰一扶持”,这“双峰”,是沈先生对二老由衷的赞礼。2015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再次让人们重温经典。近年来,随着高二适书法在上海、南京、西安、安阳等地的巡展,高先生的艺术逐步为今人所认识。

与此同时,高二适学术研究也取得进展。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将华东师范大学《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中的高二适研究》立项;相关研究《高二适先生年谱》《高二适研究》《高二适评传》《永远的高二适》相继出版发行;专著《高二适研究》获江苏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今天,国家艺术基金将南京财经大学《回望“兰亭辨论”——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立项,并已首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以俄文介绍高二适的狂草,凸显中国书法的抽象之美;由中国文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百年巨匠·高二适》已经拍摄制作完毕。高二适研究成为不少院校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议题。今天以南京高二适纪念馆和泰州高二适纪念馆两馆为研究展示中心,发挥了弘扬传统,激励创新的时代价值。前不久,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單位共同主办高二适先生作品展,充分体现了对高老人品学术艺术的弘扬。

高二适先生一生治学,爱文化如生命,其根本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他跌宕峥嵘的诗书与民族文化的心路共振,因此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将激荡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洪流中……

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高二适先生,重在了解理解他精研传统、融百法而得其法的创新创造精神;通过其高昂而内蕴深厚的书风,理解人文学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我们研究、学习高二适先生,贵在于从他的书论以及在对法帖的批注中,了解理解他对书史流变、书体书风的嬗变之研究,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审美意象,从而从书法本体构建书法美学体系。我们研究、学习高二适先生,更在于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精神,树立中国价值,形成中国力量,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众家谈

许江(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此次回望“兰亭论辩”书展来到杭州,回望兰亭论辩,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书者风骨,发显江苏书学和中国书学之渊远学脉,必然能让我们全面认识高二适先生,瞻仰他的书学书艺的山高水长。高先生给我们最深印象的是学者的风骨。风骨者,指涉诗文书画的风息,又指人的精神底色。风即气质,骨即内蕴。骨是由内向外的骨气,风是由外向内的应和。高先生的硬气是以其学问为根底的。他的深研文献、厚积学术,一如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当时代的“巍然一硕书”,是当之无愧的。

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高二适先生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对高二适的研究工作还要多投入,从现在的作品里面能够找到五件到十件高二适先生的代表作,我们一提他,不仅仅是想到“兰亭论辩”,不仅仅是想到他的文人风骨,也不仅仅是想到他对江苏书学进步的推动作用,而能够想到,找出几件高二适先生的作品的图像,就足以让所有的人认定,这个就是地道的高二适。

程永波(南京财经大学校长):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南京财经大学长期坚守的初心使命。作为一所江苏高水平大学,学校大力实施“文体增色”特色工程,深入培育发展艺术教育,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铸就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芮宏(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瑰宝。江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一批灿若星斗的“文化大家”,高二适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先生在“兰亭论辩”中维护传统经典,坚持对传统书法的理性思辨,在对经典传统书法的有效承袭基础上,进行考证与创新,以不刻意求变、顺其自变的方式“崇古出新”,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发展中的方向。

萧平(高二适弟子、书画家、鉴定家):中国文化人需要一种骨气,坚持真理的骨气,坚持对国家经典文化的守卫、捍卫的骨气。高老的治学非常严谨,不止有一本《兰亭》,他有若干本《兰亭》,都仔细研究,仔细进行考证,一个字一个字甚至一个笔划一个笔划地研究。他有这样的基础,才能立论,才能驳倒当时的权威。中国文化一定要有承传,要推陈出新。高二适先生的作品,我们就看到有承传,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考证和批判。

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二适是因为“兰亭论辩”在文化界、史学界名满天下。我记得那时候我还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读书,他的手稿就印在《文物》杂志上。正如今天开幕式几位所讲的,他真的体现了一种文人的风骨。我觉得这一代的知识分子,高老首先是一位学人,他在学术上研究很深,他对唐诗的研究,以及对章士钊的《柳文指要》的補充等,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有一种文人的、士人的风骨。

杨奇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高二适先生日常的写作,所以我很感动,也很震撼,这么小的字,里面直通中国文化深邃的部分。书写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当中很独到的一种特点,在高老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认为这是高二适先生的书法作品很显著的特征。

尹海龙(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副院长):在展览中我看到高先生有一句关于他自己书法的心得,说“草书须乘兴而发”,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们对高先生的理解,可能这次展览看得比较全面,我觉得对我们来说震撼也很大,尤其对当代草书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今天提前一个小时看了高先生的作品,我也仔细看先生用印章,我觉得很多地方他是很讲究的,也代表了那一代学人的全面的修养。

庄希祖(高二适弟子、书画家):高二适先生曾经讲,“二适,右军后一人而已”,浙江这边可能还不知道高老有这个话。他这个自诩是不是自说自话、是不是自我抬高,我们现在就用事实来说话,就是把米南宫的字放在高老的作品中间,我认为毫不逊色,甚至于高老超过米南宫,这是我的观点。高二适喜欢用光滑的纸,林散之喜欢用夹宣,因为光的纸,拉不出毛里,所以这两个人的风格书风很不一样,但皆有学问在其中。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高二适先生的学问反映出的首先是风骨,没有风骨写不出这种作品来。至于高老的宣传问题,我们江苏做得够不够,或者说当代的书法界做得够不够?不够。尤其是对他书法的整个形成、他的脉络、他是怎么起步的、他属于什么样的性质,没有讨论过。讲到他的书法,其中有几件代表作,近1000年以来,我认为都是很好的,都是第一流的作品,但是有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所以应该多宣传,建议将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薛帅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高二适与郭沫若的“兰亭论辩”引发的文化事件,最可贵的就是敢于怀疑和论证。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写书法,不管是投稿也好,还是专业的书法家,甚至是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除了写字就是写字。我觉得年轻的一代,除了写字之外,真的是要做点其他与书法相关的更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我们试图去做学问或者写诗文,或者写一些自己感想的东西,这样能够为自己的书法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仇高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正如黄惇老师所讲,高二适研究还不是十分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此次展览策展人李慧希能够对高老的研究连续不断地进行。从江苏省艺术基金,到现在的国家艺术基金,两次申报,对高老的艺术进行研究,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这个真的不容易。此外,我也谈谈现在通过回望“兰亭论辩”,来回望高二适书法的艺术。那么,研究高二适书法的艺术,它本身具有这样的一个高度,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徐纯原(高二适弟子、书画家、鉴定家):高二适先生的气质一方面是天生的,一方面是学养带来的。一个是他自信,他做什么事情、讲什么话、发表什么文章,他都很自信,就是研究书法他也是如此。他开始是研究前人怎么样,这些“草圣”都怎么样,他的书斋名为“证草圣斋”。他在书法方面更用力、更用功,再加上他的气质本身共同成就了他。他不管写楷书、草书,还是写章草,他的气质是通的,包括写狂草,他最高的成就就是“杜诗十首”。

方爱龙(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二适的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碑学的洪流当中弘扬帖学传统,这是很明显的。他要探源行草的本来面目,取法乎上,以章草为本,兼用八分书、篆隶八分的知识。所以他用书札、书稿的形式来表现,而有别于近代以来美术画设计式的书法创作的表现。

郑利权(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員会副主任):高二适先生论学为重、得失为轻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大力弘扬。高二适先生具有渊博的学术根基、独立自由的批评精神。在当代书坛,书法作品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如何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并且捍卫中国书法遗产,如何在批判中继承,在传承中发展,守正创新,如何做到文化自信,书法自信,我认为是“兰亭论辩”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

赵彦国(江苏省文化馆馆长): 高二适的书法千变万化的风格样式是从哪里来的?首先肯定一点,那不是从当代的图形、视觉、构图中来,我想和高老书风密切相关的是他的文章。因为我在读他的书法时,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四个字:因文生艺。因为文字产生了书法的艺术。因为高老对学术的研究、对古诗文的研究,是非常理性的、研究性的、考证式的、推导式的。应该说,高老书法的创作核心是传统的、是古典的、是属于中国式的一种创作模式。

寒冰(《百年巨匠》书法篇总导演):我在美国是学人类学的,人类学的一个首要的原则就是一切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诠释这个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书法、文章是高老人格的外化。我们的片子要做之前,首先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片子?其实我们追求的就是做成文献一样的片子,就是要给历史做注脚,给历史留下一份遗产和一份文献,这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罗鸣(郑州美术馆馆长):高二适先生的书法在20世纪的草书大家里是独树一帜的,他的独树一帜在于他取法的丰富性,他不仅是对章草进行了很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另外他把章草和行书以及楷书、隶书的笔法进行了阐释,形成了高二适先生非常丰富的笔墨语言表达。期待今年秋天,高二适的展览在郑州美术馆精彩呈现,也欢迎大家届时光临。

李慧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我谨代表项目主创对各位领导和专家今天能莅临观展并参加研讨会表示由衷的感谢。高二适作为近现代墨韵文脉中的代表人物,在他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手稿来回顾他在“兰亭论辩”中表现出来的学术精神,通过他的书法作品和手批帖来展示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期望以兰亭论辩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书风承传为纽带,展示以高二适先生为代表的江苏优秀书法家群体的书学全貌。

(按开幕现场致辞、研讨会现场发言先后排序,由李慧希整理)

猜你喜欢
兰亭学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书法欣赏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情系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