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科范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同时提出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已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标志及社区治理现代化之必须。社区志愿服务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仁爱互助美德的传承,也是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
志愿者是自愿、免费、无偿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类群体。我国古代的志愿活动主要表现为施食赠物、施医赠药和捐资助学等,早期多以个人自发开展,到了近代才出现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宁夏银川金凤区阅海万家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理发。图/中新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1963年,这一年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雷锋精神因此与志愿服务紧密联系起来。19 9 3 年铁路系统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旗号;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 9 6 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轫;19 9 9 年研究生支教团计划启动,至此,我国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进入蓬勃发展期。20 0 0年,我国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日”被定名为志愿者日,雷锋精神成为志愿服务的印记;2 0 0 8 年汶川地震,志愿者在应急救援中功不可没,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得以广泛提升;2017年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我国志愿服务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2 0 2 0 年开始,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功能得到强化,社区志愿者成为社区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之一,特别是党员干部大规模有部署地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我国志愿服务开始呈现自组织与他组织有机融合的态势。
在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演化过程中,雷锋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底色,也成为了我国志愿服务的基础原色。进入新时代,党建引领的导航作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拉动效应更是大大促进了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志愿者融入社区服务的新经验、新模式和新做法。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勇于创新,屡开先河。全国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均出自深圳,从而使深圳获得了“志愿者之城”的美誉。深圳提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红色领航理念、社会化服务模式和爱心服务良性循环机制。
深圳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专项活动,例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志愿先锋行动、交通安全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以及护河治水专项志愿活动等。深圳积极组织各类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例如组织外地来深在职人员组成来深建设者志愿服务队,为外地来深求职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组织由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组成的“五老”志愿服务队,发挥专业技能、发挥余热,为社区提供各类服务。
2 0 世纪6 0 年代出现的枫桥模式经过几十年不断演化进步,目前已由面向治安稳定的1.0 模式升级为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人民主体、坚持“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坚持“四防并举”(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坚持共建共享的“五个坚持”的新时代3.0模式,成为浙江建设和谐社会的法宝以及全国社区治理的样板。新时代枫桥模式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志愿服务向社区治理深度融入,而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包括常态化的专业志愿者培训,成立专业化的志愿者组织,建设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以及组织行业专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
雄安新区把志愿服务作为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其“悦容行动”就是以引领文明风尚为主旨的区域性志愿服务品牌。雄安新区社区志愿服务的特色是雷锋品牌、红马甲形象、崇尚志愿者氛围以及政产民结合行动。在弘扬雷锋精神方面,雄安积极推进雷锋精神融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例如开展“学雷锋,政务服务在行动”主题志愿服务行动以及“弘扬雷锋精神,服务新区建设”等志愿者活动。在红马甲形象方面,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大街小巷,服务各类社区,成为雄安新区独特的风景线。
在崇尚志愿者氛围方面,雄安新区积极倡导“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崇尚志愿者”,建立了志愿者回馈机制和礼遇计划,志愿者可以在医疗、出行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在政产民结合方面,雄安新区不仅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以及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还注重企业的积极参与,例如,中国中铁、雄安集团、中建三局、人保财险等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推行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积极开展服务雄安社区的、有组织的志愿活动。
中国特色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要领是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全民参与、多元协同。
党建引领,即在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及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把理论教育、素质教育、纪律教育、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党员培育发展、基层干部锻炼与社区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文化传承,即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活跃地方民俗文化。同时,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区治理中的德治与文治。
全民参与,即人人皆可成为志愿者。民众既可以成为职业性的志愿者,以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为职业,长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也可以成为利用业余时间、闲暇时间、节假日参与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既可以是有组织的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组织来领受社区志愿服务任务,也可以是自发的志愿者,自己灵活决定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志愿者既可以来自社区外部,也可以是社区的居民。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本社区的志愿服务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形成一种风尚。
多元协同,即要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中的党员、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同心相向、同频共振,形成社区治理与发展的涌现效应。其中,党员起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社工起管理作用和引导作用;志愿者起骨干作用和治理参与作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则起组织作用和调节作用。
中国特色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三化”,即法治化、专业化、智慧化。
法治化,是指要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依法参与、依法组织和依法管理。我国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合法性、权益以及扶持政策进行了规定。一些地方性的志愿服务条例也陆续制定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社区服务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同时要看到,我国志愿服务体系尚存在志愿者与居民之间法律关系不明、志愿者服务标准缺位、志愿者服务过失责任认定依据不清等问题。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服务法》,以及一些有关社区志愿服务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社区志愿服务标准细则》等。
专业化,是指社区志愿服务要有专业化分工并具备专业服务技能与素质。
一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例如我国面向应急志愿服务的蓝天救援队、济南市的天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法律志愿服务队等,能够为社区提供专门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志愿者运用其专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例如组织交通系统员工参与交通安全志愿服务、组织退休医务人员参与社区医疗服务等;三是要加强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志愿精神、服务技能、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
智慧化,是指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和方法,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管理和智慧化运行。我国已建立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志愿者网上注册、志愿服务网上报名等功能。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智慧党建、志愿者智慧A p p、志愿服务云、智慧助老系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智慧化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要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社区智慧服务中的作用,实现社区志愿服务需求的智能挖掘、任务的智慧分派、风险的智慧预警、突发事件的智慧预案等。
一是进一步强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党建引领。探索和规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大型活动、重大项目中的社区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制度。积极推进开放型的社区服务党建工作,建立跨社区、连片区的志愿者参与的党建联盟,支持志愿者融入“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鼓励各种形式的支部共建,例如社区与高校之间的社校共建、社区与企业之间的社企共建等。实现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通过需求清单、问题清单、项目清单等清单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性和绩效。
二是探索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制度。一些成功的社区服务积分制模式已在部分地区推行,例如面向党员干部的志愿服务积分制、面向社区居民的居民志愿者积分制等。未来要进一步推行学生志愿服务积分制和公民志愿服务积分制。可以尝试把志愿服务积分作为青年学生评优评先的参照条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积分可计入学籍档案并兑换相应的实践学分。居民可以凭公民志愿服务积分享受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信贷服务、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优惠。
三是实行志愿者社区灵活就业制度。建议参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模式进行范围拓展,将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与灵活就业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鼓励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的短期就业岗位,大学生毕业后可进入社区进行过渡性就业;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按规定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和社保续接服务。
四是推行社区志愿服务邻长制度。安徽省亳州市首创邻长制,构建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的基层组织体系,将基层治理延伸到以“邻”为单位的末梢,选配10万名邻长,形成“邻长+邻居”的新型邻里互助模式。可以在全国积极推广邻长制,将“邻”建设成为邻居间志愿互助的微型互助共同体。
五是推行老年人互助制度。青岛市李沧区推行了一种“年轻老人”帮助“老老人”的新型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即组织发动老干部志愿者群体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困难和残疾老人提供助老服务。李沧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志愿者范围可以拓宽到所有“年轻老人”,并可以与“时间银行”制度相结合,“年轻老人”参与“老老人”志愿服务的时间可以存入“时间银行”,等自己成为“老老人”时再从“时间银行”支取享受“年轻老人”的志愿服务,形成“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社区志愿服务代际递延机制。(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