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2023-08-27 18:42东山
新安全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中华民族

东山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编纂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据该书记载,贞观七年,皇亲国戚欲依仗特殊身份而横行不法,魏徵劝谏唐太宗:“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备豫”即事先防备,“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情,“为”意为治理。“备豫不虞”虽然是唐代时魏徵劝告唐太宗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意外发生,其实这条箴言对任何时期治理国家、防范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浩如烟海的传世之作里,“备豫不虞”是长期积淀的深邃智慧。《左传》多有类似表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完其守备,以待不虞”“且盍多舍甲于子之门,以备不虞”。后人切中肯綮:“备之有无,是成败之分也。《左氏》屡书之,示后人儆戒深矣。”

“备豫不虞”之深邃与深刻,藉由史书记载深入人心。与“备豫不虞”相同或相近的表述俯拾即是,如《大戴礼记》说“事戒不虞曰知备”;《晋书》说“备预不虞,古之善教;安不忘危,圣人常戒”;《魏书》说“豫备不虞,古之善政;安不亡危,有国常典”;《新唐书》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史书中蕴藏着立足现实、迈向未来的宝贵财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历经磨难而不衰、屡遭坎坷而不馁,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备豫不虞”是与时俱进的治国原则。“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品格,更是肩担重任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回望历史,先贤们始终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笃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忧患意识与治国理政相联系,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以“备豫不虞”的远见卓识、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并告诫全党“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些论述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坚守革命本色、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正加速演进,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記所言,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深刻认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我们就能战胜艰难险阻,朝着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续写百年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中华民族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