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雨晴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北城幼儿教育中心
□ 曹亦兵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沙水游戏时,宸宸在沙池里画漂流隧道,孩子们看到后兴奋地和宸宸讨论漂流隧道。宸宸:“我们想在沙池里搭建漂流隧道!”他们在纸上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漂流隧道。
“大家要一起搭建哪一种漂流隧道呢?”最终,孩子们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要一起搭建一个弯弯曲曲、“能拐弯”的漂流隧道。
来到沙池里,孩子们兴奋地喊着:“建漂流隧道喽!”“我们用这个透明管子做漂流隧道吧!你看它里面可以灌水,像隧道一样。”看到水通过管子缓缓地流出来,孩子们开心地叫了起来。
接着,宸宸找来两根粗细相同的透明管,把两根透明管连接起来,建长长的隧道。“可是两根直直的管子怎么连接呢?”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最终,孩子们采用了透明管+PVC 管组合相套的方法,看着水顺利地流淌过去,大家开心地叫着。
第二天,孩子们开始建“能拐弯”的隧道,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水会顺着弯口流出去,孩子们用沙子堵住弯口,水却把沙子冲塌了。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无济于事。
回到班级后,阳阳说:“老师,我发现厕所里的水管可以拐弯,中间有连接的东西。”宸宸:“我在家里好像也见过。”孩子们纷纷去寻找生活中能拐弯的水管,发现它们都用“弯头”连接了起来。发现弯头的妙用后,我鼓励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寻找“弯头”,并带过来。最后,孩子们用弯头把管子连成能拐弯的隧道,“弯弯曲曲”的漂流隧道“完工啦”!
加入了弯头
孩子们尝试了几种连接管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管子的特性有了新的认识,从一开始选择粗细一样的管子到后来采用半圆形PVC 管+透明管组合相套的方法,方法的转变,说明孩子们对漏水问题的思考有了质的飞跃。
预留空间,引发独立思考。当孩子们尝试用沙子、泡沫垫堵住弯口时,我并没有干预孩子,而是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反复尝试的时间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最终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来小木偶,放进隧道里。不一会儿,艺可大喊起来:“小木偶怎么漂得这么慢啊?一点也不好玩。”孩子们看着在隧道里缓缓漂流的小木偶,担忧了起来。艺可猜测道:“是不是水太小了?要大水才能把小木偶冲走。”于是,她接了满满一大桶水往隧道里倒,一桶接着一桶,小木偶这次确实漂得快了一些,但大家又发现:“水倒得太多,都从隧道上漫出去了。”
孩子们陷入了思考。这时,我说:“小朋友们,你们玩的漂流隧道是什么样的呀?”宸宸边做动作边和我说:“我玩的漂流隧道像滑滑梯一样,“嗖”地一下,滑下来。”我问:“所以小木偶漂得很慢是为什么呢?”宸宸恍然大悟,连忙说:“要是隧道像滑梯一样是斜的,小木偶应该就可以滑下去了。”
于是,孩子们对隧道进行了垫高,调整后的隧道就像孩子们口中的滑梯一样。
正当小木偶快速漂流时,突然,它停住了。这时,我顺势提问:“为什么小木偶在第1 节隧道里漂得那么快?”阳阳:“我知道了,前面是高的,到这里又平了。要和前面一样立起来才行。”于是,孩子们对隧道坡度进行了调整,这次他们不光调整了第3 节隧道的斜面,还兼顾到前面隧道的斜面,使隧道整体呈现同一方向的倾斜。
终于,小木偶从高高的隧道上“嗖”地滑下来,还溅出了大大的水花。
我结合孩子们平时玩漂流隧道的经验进行了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玩的漂流隧道是什么样的呀?”宸宸想到了滑滑梯,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小木偶漂流的速度与隧道坡度有关,这正是孩子们把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的过程。
他们在探究出隧道坡度与漂流速度的关系后,却忽略了“隧道的倾斜方向”,经过提问—假设—验证这一过程,孩子们明白,隧道不仅要倾斜,还要保证前后倾斜方向一致,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构建着新经验。
唤醒经验,学会迁移。孩子们缺少的是唤醒经验的助推力,在他们思考如何让小木偶漂得快一些时,我适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玩的漂流隧道是什么样的?”借此引导孩子们回忆已有经验,他们很快联想到自己玩漂流隧道的经验,并把经验运用到游戏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记录游戏,梳理经验。游戏结束后,我请孩子们把遇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孩子们对游戏过程进行回顾,引发他们的深度反思,帮助他们梳理游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