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娟
[摘 要] 新時代下,社会层面对于高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愈发看重,这就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出了新方向与新要求。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根本任务,重新调整与优化自身教学模式及方法,并结合学前教育现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以充分发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新时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展开了探究,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涵入手,阐明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外因素及当下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探寻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153-04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之下,高职教育需要突出教学育人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幼儿教师已是时代发展需要,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及其要求。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同时也包含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要素,这既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学的重要导向,又是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1-2]。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师应当立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模式及方式,完善教学体系,致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
站在心理学角度上来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个体在活动期间形成的心理特征。从个体发展上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其日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其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3]。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主要是向学前教育机构输送优质的教师资源,毕业生综合能力及素养都要符合学前教育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基于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可分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关键核心能力三方面。
(一)基础能力培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我国幼师储备力量的关键组成,其基础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而实现基础能力的培养就要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入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及责任心,这是确保其日后更好地服务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其次,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即要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艺术素养的有效路径。同时这也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有助于促进其身心与智力的均衡发展。最后,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已是趋势,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有助于为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打下良好基础[4]。
(二)专业能力培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专业能力是其发展的关键,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专业知识与技能两大方面。首先,针对专业知识的教育,应当从学前教育实际出发,考量学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幼儿,因此要向其传授一些相关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内容,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具有专业广泛性,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涉及音乐学、舞蹈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专业能力素养。其次,针对专业技能的教育,则要从学前教育专业特性着手,注重学生活动组织能力、唱跳技能及普通话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助力其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更好地服务学前教育事业。
(三)关键核心能力培养
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关键核心能力占据重要地位,这关乎学生日后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升。首先是学习能力,这一能力是个体成长及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校期间,还是日后就业中都要具备学习精神,不断提升自己。其次是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交流与沟通能力[5]。从学前教育专业视角上说,幼儿教师的社会能力不仅涉及与幼儿的交流,还涉及与其家长的沟通,故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需求
在深化素质教育发展趋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式都在发生转变,愈发强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走上了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在教学革新进程中,为了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创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在不断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同时教学目标更加倾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基于此就彰显出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6]。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已是教学体系的关键部分,这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契合。其次,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重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完善教育专业体系,还能实现培养优质幼教人才的目标。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是趋势,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质量提升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事业对幼教的需求
当今,学前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家庭发展因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故而在选择幼儿园时会非常看重师资力量及幼儿园环境;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因素,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学前阶段教育引发人们的重视。基于此,就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储备优质资源及后备力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专业能力,如处理问题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总之,随着学前教育事业备受关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就要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站在个體发展角度上来看,不管是在学校发展,还是日后在社会、岗位上的发展,个体都需要保持持续成长的状态,不断学习与提升,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不被市场淘汰。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在每一个发展层面都能不断获取知识与技能,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应当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传授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引导其掌握信息化技术、处理问题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其职业化专业水平。总而言之,在发展迅猛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应当具有职业核心能力,一来可以灵活地调配自己的发展方向,二来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与变化,这是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7]。基于此,高职学前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不可少,更是助力学生日后良好发展的基本需求。
三、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外因素分析
(一)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外在因素
不管是何种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一般都是从浅显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这是职业定向的基本规律,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职业发展态势具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职业需求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学前教育职业亦是如此。伴随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而人才的成长与进步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完成。通常情况下,幼教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生产适应期、适应能力期、厌倦期、成熟期。而在实践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更为复杂,即个体发展及可持续成长过程均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其需要通过内在不断调整、完善而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与学生自身学习及努力程度具有密切关联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习意识及自我专业素养,同时还应有良好的内在因素予以支持,其中成就感则是关键。所谓的成就感需要在成就动机下进行,主要指个体在学习、工作等方面追求成功的内部驱动力,一般也体现个体的事业心、责任心及进取精神等,可以说成就动机是个体激励自我不断进步的一种心理机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新手到成手的成长过程,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个体的内在成就动机,只有具备这一动机才能不断产生内驱动力,才能不断成长与进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化、职业化内容渗透较少
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教学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但是从实际情况上看,目前职业化信息融入相对较少,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授课内容多以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主,而对于学生审美素养、艺术素养的培育明显匮乏,导致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较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理念背道而驰,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有效性的提升。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
纵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沿袭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整体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实际上,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及有效性,科学、多元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这对于学生来说也能更好地接受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反之,教学模式单一就会大大减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无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从专职协同角度优化教学理念
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来看,教育理念最为关键,这是影响后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先行条件,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引入新型教育理念,即树立专职协同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穿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创造良好条件。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注重专业化信息渗透,加强对学生职业化的培育,实现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可为学生组织专职结合相关教育活动。例如,高职学校可组织舞蹈比赛、主题演讲、教案设计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教育信息的融合,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其次,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新型教育理念,为学生构建实践性、自主性学习平台,致力推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协同发展。
(二)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模式,首先要优化课程设计,构建优质化课程实践模式,才能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从高职教育视角说,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化能力,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故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应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并要在目标设定中突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以此为基准优化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强化教学的实用性,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学针对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不断强化他们的职业技能,为其日后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实现学以致用,提高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求。
其次,课程结构优化中要以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要求为主要根据,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性。具体而言,课程结构可遵循模块规则进行设置:一是基本知识、技能与态度课程模块,旨在优化幼教岗位技能,这一模块应设为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二是就业课程模块,旨在优化幼教岗位每个工作环节的技能,此模块相对灵活,可归为选修课程,要突出就业方向特征。三是创新职业能力模块,对于幼教而言其应当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这也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可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专业要求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践性、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致力于进一步完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在课程模式改革中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即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要确保其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及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为其日后发展储备充足能量。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中应以训练为目的,以能力为核心,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诸如案例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由此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将更多时间用于技能训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贯穿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引导学生有效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其提高职业核心素养及能力,还顺应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如泛雅智慧学习平台等,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一来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二来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做好课前预习互动,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保驾护航。
(三)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强化教学实践性,为此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加大实训力度。首先,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为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拓展实训及实践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到当地幼儿园跟班听课或是担任助教,并将此活动方式定为常规活动,定期开展,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在校内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角色,还能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是学校办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其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对于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久的将来也会担任教师角色,故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性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对幼儿园工作的实际考察与参与,故在专业技能指导方面的效果会受到制约与折扣。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积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旨在为学生开展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高职院校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高校教师到幼儿园一线岗位进行实习与锻炼,从而丰富他們的教学实战经验,增强自身职业化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其次,将幼儿园优秀教师聘请到院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校内教师提供学术交流与学习机会,增强教学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从而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的职业能力考评机制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当中,对于考核模式的改革必不可少,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全面提升。以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标准及要求为依据优化职业能力考核模式,创建科学的考评体系,既要体现国家及社会对幼教职业素质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职业能力考评体系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将学生核心素养及能力培养纳入考核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实现以下四个维度的有效考核:一是学生每堂课的基本技能与考核结果,并将其归入课程总成绩中。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方面的考核。三是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每一项技能训练情况。四是期末技能考试。其次,将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以此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奥尔夫音乐课程、早教等课程,并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
(六)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对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对此,高职院校也要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即从当下学前教育需求入手,本着实用原则调整教材,以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首先,转变传统教材单一化的模式,调整技能训练比重,并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编撰教学计划书和教学大纲,致力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的实用性及质量。其次,鼓励教师参与到教改工作中,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开发校本教材,突出高职教学特征及实践性,以满足培养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能力的需求。
总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发展趋势及基本需求。相关院校应当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必要性,并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育人性及实用性,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幼师人才。同时,这也是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考核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致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前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曲.新时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62-67,92.
[2]赵雄彬.新时代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J].学生电脑,2021(2):1.
[3]丁晓景,宋楚璇,胡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成长,2021(9):33.
[4]刘冬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7-9.
[5]张燕子.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问题与培养路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8(2):63-66.
[6]李吉珊.基于考级制度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评《实用学前教育技能》[J].中国油脂,2021,46(6):163-164.
[7]萧早荣.职业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6):73-7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