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宸玮
我从小就和热爱运动的妈妈一起观看羽毛球比赛,或许这便是后来我如此热爱羽毛球的原因。
十岁那年,我正式学起了羽毛球。教练在球场上打起球来,那一招一式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啧啧称赞。“真厉害!”这是我的心声,但也让我不由得怀疑自己:我,能行吗?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学了半个月后,就有些动摇了——每天成百遍的动作练习仿佛永不停歇,没完没了;一周两天的体能训练,也让我们叫苦不迭。
不久,大班的“学长学姐”毕业了。毕业前,教练让大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与他对战。那个学员和我一样,也是十岁。他的动作都是我们学过的,但他做得如此娴熟流畅,发球、击球、挑球、杀球,一套动作下来,教练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这时,一个人感叹说:“好厉害!”大家都深有同感。
教练听到了,对我们说:“你们都能做到!”
我被触动了,是呀,他十岁,我十岁,他做得到的我也能呀。从此,我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开始真正地上道了。妈妈不断考核、教导我,也让我的球技有了进步。我并没有骄傲,还多次向教练和妈妈请教羽毛球的“诀窍”,但他们一直没告诉我。
到了第三期期末,教练才揭開了“谜底”:“打羽毛球,靠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一致。真正打好一场羽毛球,需要的是反应、观察、动作、速度,只有心、眼、手、足四个方面相互协调,打球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我听得入了迷,回了家,不停琢磨。
一年半后,我已经是班里球技上游的队员了。教练同样表扬了我,给了我很好、很高的评价。我的羽毛球之梦原本像一点小火星在风中摇曳,现在却越来越旺,炽热如火。我很有成就感,我得到的不仅是一身优秀的球技,还有从中领悟的道理。
“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这句话才是我学羽毛球的本意。现在我要带着这份坚持和对羽毛球的热情,将梦想续写下去。
(指导老师刘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