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磊 曹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教育实践中,学生成长的内生力是指影响学生发展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即学生是否有促进自身发展的强烈主观能动性。但囿于外出地理实践活动组织难度大、责任难以界定等现实困境,外出地理实践活动难以理想化地实施。因此,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它能更好地助力教师为学生建构多样化的、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情境和多层次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内生力。
本文以黄河文化教学实践为例,针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和地理课堂上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力的矛盾,阐述如何开展指向学生内生力发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信息化地理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养成必备品格。
一、构建指向学生内生力发展的信息化地理课堂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应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而不是接受传统的灌输式的被动学习。黄河文化具有强大的立德树人价值,特别是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承载意义。地理学科与黄河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关联,将黄河文化融入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位一体”意识,激发蕴含于学生体内的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意义重大。要想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教师要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让学生形成自主发展意识,磨炼持续学习意志。教师构建指向学生内生力发展的信息化地理课堂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指向学生内生力发展的教学,指的是教师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协调教学系统中师生间、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间的关系,把信息技术、黄河文化和地理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避免碎片化、散点状,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
(二)适度性原則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化、具体化、大容量的特点,但它不能代替基本的地理探究活动方式,如黄河流域的野外观测、实地探访、动手实验等,应该是二者的动态平衡,避免学生因为过多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展示,丧失了想象力和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
(三)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黄河文化内容时,应当发挥信息技术覆盖面广和与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发展地理实践力,构建地理思维,真正做到自觉发展、终身发展。
学生的内生力包括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潜能等,它能推动学生走向终身学习的自觉发展。信息化教学就是借助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具有发展内生力的人,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构建指向学生内生力发展的信息化地理课堂教学流程
(一)有向开放的前置预习
教师借助钉钉家校联系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包括学习任务单、预习检测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学,同时提供与黄河文化教学深度相关的奥维电子地图软件、地理网站、黄河网公众号和B站平台短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搜索学习,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系统性和深度。
教师也须制作学生预习效果自我评价量表。例如,探究黄河文化时空演变的前置预习自我评价量表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能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索黄河文化相关概念和分类;二是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究黄河文化的时空演变特点;三是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叠加阐明黄河文化中蕴含的自然和人文的相互作用。
(二)大问题的任务驱动
教师要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提出具有引领性和概括性的大问题,使学生明确该内容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教师也要借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围绕大问题进行课堂或网络学习,不断提问、交流,形成意见并发表。通过网络(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方式,教师能够引导一些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展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案例、问题,激励学生观察、探索与实践。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整体融合的凝练提升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思维方式,当好领路人,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以成就感为主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发展内生力。
(四)有效的评价
基于学生内生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两个维度,教师要设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量表。课堂上,学生展示和交流作品后,教师要以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等方式完成最终评价,让师生明确课堂教学效果和后继教学的起点学情,为调整进阶式发展学生学习内生力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教育教学应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共生性,很难凝练出一种普适性的操作范式。在此,该课堂教学流程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只是基于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的总结,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调整。
三、指向学生内生力发展的信息化地理教学实践:黄河文化教学案例
在信息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可锻炼学生解决生活地理问题的意志品质,培养家国情怀为特征的人地协调观,形成可迁移、能发展的创新综合地理思维。可以说,发展学生地理学习内生力, 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进行有向开放的前置预习
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划分为6个小组,并安排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提前下载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学习并操作经纬网、图层、测距等基本功能。之后,各小组长统筹安排各成员的预习任务,由学生合作完成。学生以“黄河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齐鲁文化”等为关键词,登录B站、抖音搜索观看黄河文化宣传视频,撰写黄河文化宣传文案,并在此基础上制作黄河文化宣传视频。运用钉钉“家校本”功能,教师提前下发导学案。
(二)导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师:播放赵家徐姚考古入选中国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的视频,让学生结合前置作业,说一说对黄河流域悠久历史文化的认识,并提问学生思考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赵家徐姚村所在的位置。
生1:可以利用小学数学课上学习的位置判定方法来定位……
生2:可以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经纬度来定位……
教师总结:运用经纬度,我们可以在地图中定位到赵家徐姚村的考古遗址。但是在本节课上,我们要利用奥维互动地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定位黄河流域主要古文明遗址的位置;第二,在奥维互动地图中获取家乡淄博博山樵岭前风景区的地理信息,分析扩大景区规模的可行性;第三,在奥维互动地图中探究樵岭前风景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地修建交通线。
(三)以基于大问题的任务为驱动,实现整体融合凝练提升
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教师提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这一大问题,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按照时间演替顺序设计不同的探究区块,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1.探究区块一:在经纬网上定位黄河流域古文明遗址——历史上的黄河文化
【探究过程】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前置作业,根据预习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他评和师评,认识黄河文化的先进性、正统性和包容性。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奥维互动地图中的经纬网查找黄河古文明遗址的位置。
(1)学生启动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在“视图”菜单中勾选经纬网,呈现带有经纬网的地图;打开提前准备好的黄河流域古文明遗址(如马家窑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等)地理坐标。(教师补充 :奥维互动地图经纬网中,负数代表南纬和西经,正数代表北纬和东经。)
(2)学习小组按照导学案要求在奥维互动地图上定位古文明遗址并标注,填写考察定位表(见表1)。在定位过程中,学生要总结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利用经纬网定位。
(3)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利用智慧黑板的视频投影功能,阐述本小组解决经纬网定位问题的基本思路,给出结论,并在奥维互动地图中演示。
【整体融合的凝练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对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定位经纬网的途径进行点拨,详见图1。在操作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呈现经纬网地图,并利用古文明遗址的经纬度进行定位中,学生锻炼了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行动力,培育了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总结归纳在奥维互动地图中进行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和黄河古文明遗址分布特点,培养了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育了综合思维。
2.探究区块二:樵岭前风景区图的阅读——黄河旅游开发
【探究过程】黄河流域古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在中国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黄河文化的生命力更加澎湃,有力地促进了沿黄地区的经濟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奥维互动地图,为黄河下游淄博博山区的旅游业开发献计献策。
设计问题:在樵岭前风景区现有开发的基础上,朝着河流上游的林岭沟方向修建观光绿道。那么,如何在地图上判定林岭沟在樵岭前风景区的什么方位呢?
(1)学生在奥维互动地图上搜索樵岭前和淄博市,获得樵岭前风景区图和淄博市政区图。
(2)学习小组按照导学案合作探究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
(3)情形A: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如何判定林岭沟位于朝阳洞的什么方向(如图2);情形B:学生在视图功能中打开经纬网,思考如何判定林岭沟位于朝阳洞的什么方向(如图3);情形C:在“地图切换”菜单中勾选“3D模式”,在地址栏中搜索“樵岭前”,形成具有指向标的地图,思考在该地图上如何判定林岭沟位于朝阳洞的什么方向(如图4)。
(4)从奥维互动地图上提取地理信息,学生小组讨论林岭沟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进行旅游开发时,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该采取什么措施?
(5)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利用智慧黑板的视频投影功能,阐述小组是如何在奥维互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
【整体融合的凝练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学生在奥维互动地图上动手操作,深入理解相同图幅的大、小比例尺地图包含的地理信息差异。通过对三种形式樵岭前风景区图的叠加对比,学生学会了在地图上判定两点方向的方法,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讨论林岭沟发展旅游业与当地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
3.探究区块三:樵岭前风景区地形图的判定——交通线的选址
【探究过程】要扩大樵岭前风景区的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分析其交通区位,提出合理的优化与升级交通线的建议和意见。
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在奥维互动地图上,如何判定不同的山体部位?为提高风景区游客的通达性,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如何因地制宜地修建交通线?
(1)在探究区块二中的樵岭前风景区图中,学生在菜单栏“自定义地图管理”中选择“[天地图]地形”,即可得到樵岭前风景区地形图。
(2)通过自学,学生认识了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教师可请学生在奥维互动地图上找到不同的山体部位,并描述判定方法。
(3)学习小组合作探究。A:在图中找出河流源头的位置,说明河流为何发源于此处;B:观察国道205的选址特点,分析地形形成原因;C:观察高速公路S29的选址与国道205的选址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4)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利用智慧黑板的视频投影功能,阐述本小组是如何从地形图上获取区域地形信息的,并在奥维互动地图上演示出来。
【整体融合的凝练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国道205与高速公路S29的选址差异及原因:国道205沿着等高线稀疏的河谷地区分布,较为曲折。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地形较为平缓,施工较为容易,公路起伏较小,有利于安全驾驶;人文方面的成因有:河谷地区工农业较为发达,人口、城镇沿河谷呈带状分布,高速公路沿河谷分布,方便了货运和客运。高速公路S29穿过了等高线比较密集的陡坡,较为平直。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高速公路的设计时速在120千米,远高于国道设计时速80千米,出于安全考虑,不宜有过多弯曲;同时,高速公路为封闭公路,以设计高速公路出入口辐射周边地区,满足地区客运和货运需求,无须靠近河谷分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奥维互动地图上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山体部位等高线差异的理解。学生对河流源头和高速公路选址的溯源探究,也锻炼了自身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进行有效的评价
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外,博山还是全国陶瓷琉璃之乡,有着深厚的黄河文化积淀,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教师可请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查阅网络资料,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制作一幅推介博山黄河文化的导游地图海报,并讲解宣传。
为了更加精准地诊断学生学习成效,在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和过程性原则,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学生表现性评价任务量表(见表2)。
学生的内生力是支撑学生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经验和成就感的不断累积,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忍的意志品质去分析、改造、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前置作业和大问题有向开放,使其具有针对性、关联性、递进性和开放性,利于学生在大问题和细化的学习区块探究中,主动学习、主动调整、团结协作、积极乐观和敢于创新。激发学生内生力的路径探索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进行了初探,仍有很多待完善和改进之处,希望广大教师主动探索,积累更多的具有实操性的经验。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理想课题“黄河文化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030)、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基于奥维地图的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1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翟学磊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曹卉系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