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河永
(广东省技师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在贸易打造的世界视角下,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在经济领域“欧洲中心论”形成的世界秩序中,欧洲占据了绝对话语权,贸易联通世界的同时,也促成了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体育领域奥林匹克式普世价值就此形成。然而,体育在不同文化里的价值认知是完全不同的,于是人们发现,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人类族群生活联结的内在逻辑。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文明自成一统,并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文明之一。在人们的价值认知里,文化并非唯我独尊的自由意志,也不是唯一指向身体那“更高、更快、更强”的极限超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武术以及中华文化正是数千年来始终保持着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循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不会随着经济变迁和制度更迭而消失,反而从未中断并延续至今。
今天的中国,伴随国力的日渐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已然成为文化发展的东方之星。与此同时,作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之文化标签的中国武术,正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用自身的无穷魅力感染世界,造福全人类。基于统揽武术发展全局的视角,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理论和武德修养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和技术等级评价标准”[1],中国武术段位制顺应而生。
武术段位制是一种根据习武者个人从事武术活动的经历掌握的武术技术和理论,以及其研究成果和武德修养、对武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来全面评价其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1]。段位制的制定和施行,使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日渐系统化规范化,从群众健身到学校教育,从孔子学院再到各国武术协会,武术段位制遍地开花,推动中国武术向国内国际纵深发展,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的最初愿景正逐步实现。然而,段位制统筹下的中国武术尽管已经描绘出了一幅武术复兴的蓝图,但除了民族情感、健身习惯、运动环境等外部因素之外,段位制本身的制度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不同考评单位对于考评的规范性存在差异、晋段年龄的划分标准有偏差、晋段人员考评器械不统一、考评实施过程缺少有效监督、考评成果的实用性差”[2]等。由是观之,从服装到仪式,从练法到内容,从考评到管理,从实施到宣传,武术段位制带来的并不是习练者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而是使武术重新陷入冷门运动的怪圈。由此,为了使段位制更好地发挥“导向、整合、社会控制”[3]的统领全局作用,该文试图提出段位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些许参考建议。
1998 年中国武术段位制开始试行,2011 年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确定该年为中国武术标准化年,发布《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等,并开通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官方网站,基本架构起武术段位制服务体系[4]。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印发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2014—2023),武术段位制被提升到国家体育战略层面,从试点工作到普及再到巩固,制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指明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路线。2013年、2018年先后修订《手册》版本,进一步规范了手册文本,取消了段前级位的考评和授予,增加了散打项目的相关规定。十几年来,武术段位制从无到有,从初步创立到逐渐完善,对中国武术的传承与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与现实意义。
时光飞逝,“武术段位制十年规划”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巩固阶段,当初设定的总体目标是:从2014 年开始,经过10 年的推广,大幅提高武术段位制的社会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国内,武术段位考试点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覆盖到85%以上的县区[5]。普及阶段的目标是否达成尚不知晓,但从目前的开展形势来看,效果并不乐观。在隶属劳动部门的技工教育领域,单广东省的技工院校就有150 余所,在校生近60 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内武术段位制的普及率非常低,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在龙头学校广东省技师学院,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你了解中国武术段位制吗?”的随机抽样调查(样本含量353,有效问卷339,有效率96.0%),结果显示:有35.6%的学生“没听说过”,有60.0%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只有4.4%的学生“有一定了解(知晓段位设置、认识段位徽饰)”。隶属教育部门的高校、大中专校、义务教育学校涉及范围非常大,笔者难以系统调查,单技工院校反映的问题,就足以说明段位制在学校领域的推广和开展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段位制作为一种评价和激励制度,为许多体育项目发展所采用,促进了该项目的社会化发展和国际性传播[6],如韩国跆拳道,正是借助段位制建立的规范标准和评价制度,才使得跆拳道赢得了“世界第一搏击运动”的传播成效,并在入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的,中国武术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它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如何练习、水平如何检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一个统一规范、界定准确、内容简洁、标准清晰、评价有效的武术段位制的全面推行。因此,如何使武术段位制发挥出它统领中国武术发展全局的深层次作用,无疑是一项紧迫且尤为必要的研究课题。
如果《手册》考评的是中国武术的水平等级,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段位制的考评内容是否能指向完整意义的中国武术。从首版《手册》及配套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来看,不管内容上的少林拳、长拳,还是太极拳;不管形式上的单练、对练,还是拆招,“打练结合”“功法”考核均缺失[7],由此《手册》中的“中国武术”指代的无疑是武术套路,而武术套路显然并不能代表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武术。于是,2018 年增订的《手册》中加入了散打项目的内容,但增加的散打不是作为一项考评内容,而是一个依托《中国武术散打段位制手册》(2017年发布)的独立考授段位项目。
此外,有人提出,要增设武术功法段位制考评[8]。由是观之,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标准化之路,还在沿袭航母思维,试图托载着中国武术的完全体浩荡前行。航母的影响力固然很大,然而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正如遍布礁石和岛屿的水域,而不是畅行无阻的汪洋大海,对于当前和未来很长时期内都还处于要开拓更广阔领域的中国武术而言,它更需要能够快速灵活穿行于不同水域的舰艇思维,轻装上阵,方能更远更有效地开拓中国武术的发展空间。
武术段位制的设立与推行,初衷显然是让武术重新回归,还原它的传统和打练一体。段位制运用工业化思维铸造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推进了中国武术的现代传承,然而武术段位制呈现的,依然是套路和散打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打练分离使套路偏离了武术的技击核心,使散打缺少了根基和文化底蕴[9]。由此可见,《手册》所指武术并不是武术的完全体。中国武术历来讲究打练结合,衣襟飘逸“耍套子”的套路不能代表中国武术,赤脚身着短裤背心“类同拳击”的散打不能代表中国武术,试图一招制敌练就独门绝技的功法也不能代表中国武术,它们都只是中国武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者合一才是中国武术的立体形态。“中国武术标准化”如果又被人为地分离为不同项目的集合体,那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而是多样化,百花齐放只能让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再次陷入另一个泥潭而举步维艰。因此,建立一个内容简洁统一的完形武术无疑是段位制首要解决的问题。
段位制的目的是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和技术等级评价标准、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重点无疑是在“全面”二字上。作为一项面向全世界且事关武术发展大计的制度,如果不能做到全面评价,那么这项制度就会有失公允,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公信力和权威意义。所谓全面,是要求段位制能够遵循武术运动规律,从基本功、技术和实战三方面对习练者的武术水平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这三项内容中,基本功是技术和实战的根本支撑,而且是贯穿武术修习始终的内容,同时也是武术水平指标中最为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
武术拳谚中,不管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十年不出门”,还是“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武非十年不精,功无百载难成”,都在反复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做铺垫,一切巧妙的招式都是海市蜃楼。因此,段位制的级位设置中,首要的就是对武术基本功进行考评,而且还应贯穿所有段位。然而,段位制手册三易其稿,不仅没有进一步强化基本功考评,反而取消了段前级位,后续入段考评中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见表1),这无疑偏离了武术运动的基本规律,舍本逐末急功近利,既不利于习练者的水平精进,也不利于中国武术的整体发展。
表1 中国武术段位(2011版)设置表
现代化改革以来,中国武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所谓传统与现代之争,焦点不在于是否承认武术的体育属性,而是在于“打与不打”和“传统保留”,武术套路表达了传统,却少了对抗;武术散打承担了对抗,又丢了传统;而所谓传统武术继承了传统,却也没有紧跟时代步伐。由此,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抑或现代,热闹的中国武术都不过是“表面繁荣”“看起来很美”,均无法担当起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重任。作为推动中国武术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段位制的设立与实施,理所应当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即段位制要呈现出一个真正能体现武术水平的指标设定和考评模式。
按照文化传统和运动规律,功力、技艺、武德是中国武术必不可少的3个指标。武术功力是技艺的全部支撑,甚至也是技艺的一部分。段位制实施初期,采取的是“套段”办法进行考评,分别从习武者的年限、技术水平、理论水平、武德四方面进行评定,正式发行的《手册》中,除段前级有基本功考评之外,入段考试中直接进入套路或散打实战的考评,功力被不断弱化,甚至于被完全抛弃。套路是展现武术方法理念的直观形式,是掌握技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技艺的全部,其落脚点应是武术招式在实战中的灵活有效运用,因此套路的考评权重只能是部分,而不是“熟练掌握任一拳种的一项拳术和一项器械套路”[1],即达到授段要求的全部百分比。
此外,武德作为武术水平非常重要的一项考评指标,在《手册》中也被简化为背诵武德守则、习武十戒或撰写习武心得,在考评武德时,对未成年人主要以能规范操作武术礼仪,知晓尊师重道传统为基本标准。对于成年人,只要是合法公民,就算达到基本要求了[10]。而且在考段过程中,武德也没有具体的量化评分权重和细则,这样的考评办法,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失去对功力、技艺和武德的有效测评,所谓武术水平必然是空中楼阁,由此丧失的也必然是武术段位制的公信力和权威指导意义。
武术段位制是要“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和技术等级评价标准”,其对象显然是全体武术习练者,而段位制实施初期采取的“套段”考评,则使得武术段位制从一开始实施就多了几分行政意味,武术运动员、教练、教师等圈内人近水楼台,首先被照顾。段位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标准化评价机制让习练者正确认识自身的武术进阶水平,获得成就感、自豪感,进而持续参与进来,以此吸引全国全世界的武术爱好者参与到中国武术运动之中,推动中国武术不断前进,而不是首先考虑既有者率先获得段位。《手册》(2013 增订版)规定:中段位考评中,“在散打比赛中获得规定录取名次”[10]是必要条件。2018版《手册》则直接规定,“获得武术二级、一级运动员和武术运动健将称号者,可分别被授予四段、五段、六段”[1]。这样的规定无疑是将参评资格直接指向了武术专业运动员,而不是普通习练者。由此,“武术段位制实施过程中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行政味道大于文化魅力”[11]的评价就不难理解了。
段位制面向全民,就意味着多数习练者都是从零开始。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段位制的练习内容和考评方法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武术如果是搏击运动,就一定离不开踢打实物或两两对抗的练习形式,但段位制考评对象的模糊设定,使得制定内容和标准时容易忽略受众的学习体验,将武术练习等同套路练习,套路掌握得再扎实也只是套路,只能用于演练而不是实战。
相较于武术,青少年或者家长更倾向于选择跆拳道,原因正在于练习跆拳道始终与脚靶、手靶、沙袋、击破结合,习练者能够直观体验到击打的乐趣,并在击打中不断强化“这是搏击”的武术认知和击破的成就感。尽管击打脚靶、手靶或沙袋也不等于实战对抗,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于自己正在练习的是搏击技术的基本认知,这是其一。其二,《手册》(2013 增订版)规定,中段位考评中,“在散打比赛中获得规定录取名次”是必要条件,那么作为普通爱好者和习练者,并且也没有参赛的意向,只是想练习提高武术套路或散打技能,无疑就没有资格参评段位。这样的引流,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此外,高段位的考评方式值得商榷。武术段位是全面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是否掌握高超的武术技艺是核心内容,而套路和散打的高段位晋段指标都设置为“武术业务和理论成绩显著,对武术运动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武术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未必精于武术技能,那么这类人群可以授予的应是荣誉段位而不是技术段位。这样的考评方式,无疑又是对荣誉段位和技术段位的严重混淆。因此,考评方式直接影响参与对象的范围和数量,对武术段位制的深入推广有非常重要的指向作用,改革考评方式是大势所趋。
基于以上分析,该文认为,合理的武术段位制至少应当具备4个特征:考评内容是简洁统一的中国武术,练习方式体现中国武术是练打结合的搏斗技术,级段设置能合理区分武术水平等级,服饰礼仪能彰显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由此方能更合理有效地实现段位制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遵循这样的特点,该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拳,是对中国武术的融合与创新,武术现代化由此开启。长拳引领的竞技武术,不断丰富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对于今天中国武术的累累硕果功不可没。而十年前武术段位制的推行,却再次打破了长拳引领的武术融合,设置了12个拳种以及《趣味武术》(武术段前级教程)、《武术功法教程》《自卫防身术教程》和剑术、短棍、二节棍等三种器械共计23 册教程为标准化教程内容。如果内容上从收缩再到重新扩张,这无疑是对中国武术现代化改革的总体否定。武术既然要改革,项目内容就不能是群英荟萃式的百花齐放(如70年前的武术现代化改革发轫),而是要在长拳以及中国武术众多拳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一套统一简洁的段位制练习和考评内容,融合集中才能形成合力,推动中国武术快步前进。否则作为普通习练者,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习练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武术内容,首先就遭遇了选择恐惧而无所适从。
中国武术的基础是功力,核心要义是技击,但破坏力和击败对手并不是武术的终极追求和全部,而是超越自我局限探求生命本真的武德,因此为了全面评价习武者的武术水平等级,功力、技艺、武德无疑是3 个必不可少的指标。按照武术项目的运动规律,这3 个指标应当层层递进(见图1):功力是武术的基础,是体现武术水平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才有技艺的逐步提升;技艺也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体现更高层次修为的才是武德。武德居上还有一层含义,即武德是统领习武之人全部过程的精神准则,也是武术习练由艺达境的上升逻辑。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技艺是这3个要素的中心,而功力和武德应始终围绕这一中心(见图2),因此武术段位的考评,应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这三要素的层次关系和权重,既要考评功力和套路技术,也要考评实战,还要考评武德,考评环节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能准确评价习练者的武术水平等级。
图1 武术段位制考评三要素的层次关系
图2 武术段位制考评三要素的包含关系
功力是武术全部技艺的根本,贯穿始终。在现代体育表述中,功力不能完全等同于的基本功,它不是手型、步型、手法、腿法、身法的外形展现,而是搏击中的效果达标。例如,套路演练中的弓步要求前腿的大腿部位基本成水平姿势,但实战中体现功力的弓步不可能是这种姿态,而是成弓箭式即可,目的是“发之于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力量传导,发力充分、顺达、通透才是弓步功力的评价标准。因此,对弓步的考评,不是做出弓步的形就能达标,而是形上之力,弓步冲拳破板就是一种很直观的检验方式。每一种手型步型都有一定的攻防意义,但不管是哪个部位哪种型,考评的关键都是要效果达标,这是武术的基础,是贯穿武术技艺修习全过程的根本。套路是武术技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展现武术方法理念的直观形式,是掌握搏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技艺的全部,其落脚点也是基本技术在实战中的灵活有效运用。因此,武术基本技术如何通过务实的练法学法做到效果达标,是段位制亟须深入挖掘创新的重要环节。武术习练的场地必须配备相应的脚靶、沙袋、木人桩等练习辅助器材,与器材结合进行动作练习,在增强习练者的参与感和击打乐趣的同时,也能将武术的搏击实用功能展现出来并落到实处。
武术段位制首先是一项技术评价制度,所以考评首要考虑的是技术段位,其次是荣誉段位,同等段位的待遇相同,但段位性质要有明确区分。技术段位指向技术,因此,考评对象也要指向全体武术习练者,既要照顾到已有基础的运动员、武术特长学生,也要照顾到没有基础的普通爱好者。《手册》要求高段位申请和授予的最低年龄限制是45 周岁,如果是技术段位,这个年龄甚至更年长者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明显已经在体能、反应、抗击打等方面跟不上,无法达到更高的技击水平。因此,技术段位的申请和授予对象不能用年龄来限制,只要达到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的18岁以上即可。“拳怕少壮”,年轻无疑才有掌握更高技术水平的可能。荣誉段位的设置是考虑到段位制要体现“对武术有突出贡献”者的认可和激励作用,所以考评对象就只需要限定为业务、理论、科研水平突出者即可,对武术技艺不必做过多要求。由此方能明确段位制的考评对象和范围,满足不同群体的考级晋段需要。
武术段位制由低到高设置了3 个层次9 个段位的考评等级,段位总体布局和层次内结构体系逐步进阶,这一设置显然是合理的。但在指导思想上,现有段位制忽略了功力铺垫全局的基础地位,最新版的《手册》不是强化了段前级而是予以取消,且正式入段几乎完全忽略功力考评的做法无疑违背了武术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对武术段位制权威意义的严重破坏。因此,武术段位制应进一步强化和细化段前级考评,在逐步夯实习练者武术基础的同时,使其意识到入段不易,能入段即能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需要指出,为了更广泛地吸引武术爱好者参与武术事业,积极考段入段,形成段位制的全面覆盖局势,对于已有基础的习练者,可以在符合资格的前提下直接申请入段考试。例如,武术专业的大学生、武术馆校学习满1年以上者、武术运动员等,均可直接申请入段考试,考评成绩达到相应段位的标准即可授段,以此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需求。
武德是衡量习武者武术水平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段位制的社会价值之一正是通过武术入级入段考试逐步培养习练者的高尚武德修养,也是实现武术教育意义的重要途径。但武德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内容,难以量化,也无法通过长期且大量的搏斗实践去现场检验。对于绝大多数习练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而言,要实现武术育人的目的,只能通过日常的行为习惯来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武术活动,所以在武术习练和考级考段过程中,礼貌、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长期的礼貌熏陶和严格执行才能使武德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而这些严格的规定也会进一步促进仪式的形成。当然,仪式并不单指礼貌,还可以在每次练习前要求学员集体朗诵武德守则,练习结束还要求师生相互致谢,并再次共同朗诵“习武十戒”。建立这样一种仪式并长期严格执行,方能逐步将武德(教育)内化于习武者心中,使入级入段对于武德的考评落到实处。
专门的服饰标志着武术习练者的身份,统一的着装也能进一步增强仪式感,因此,公开场合的每次习练都应身着武术段位的专门服装和徽饰,正如跆拳道的白色道服和腰带,所见之处都能立即标识身份和水平,并形成全社会共识,如此武术的影响力才能在段位制的推行过程中逐步得到强化。
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之后,就需要具体的行动策略和相关保障措施。第一,尽快修订《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广泛征集意见后进一步完善,然后再定点试行,及时发现问题,并将试行效果总结成文,最后再对《手册》进行定稿,公布实施推广普及。第二,修订《手册》的配套教程和学习指导,教程和学习指导各一册即可,宁缺毋滥。第三,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专门的武术段位制办公室,专人专管段位制的相关工作,保证段位制实施的唯一解释权集中于一处,也便于段位制的整体工作部署和实施。第四,简化段位制考评程序。报名申请—辖区武协审批—实施考评—结果公布—发放徽饰,流程简单清晰。第五,考评提速提效。一是将考评权限下放到各学院系部、中小学校,武术馆校、武术培训机构,最大化便利习练者考级考段;二是尽快扩大考评员培训规模,使每个考评点都有自己的考评员,方便考评实施;三是增加考段频次,设每季度一次,满足不同时间开始和不同接受能力的习练者的考级考段需求。第六,加强宣传。发挥段位制官方网站的信息公示和宣传功能,如及时公布考试信息,及时更新全国全世界具有授级授段资格的考评机构名称,各考点每次申报信息及成功入级晋段信息,及时表彰先进学员、考评员、考评单位等。此外,有必要聘请武术明星,尤其是影视武术明星担任段位制推广代言人,借助电视、网络、报刊、墙体图文等媒介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明星的高流量带动更多武术爱好者以及潜在的爱好者参与到武术事业中来。第七,专点供应服装、徽饰和器材设备,设立线上线下授权专卖点,通过服饰器材带动武术宣传和消费。第八,融入竞赛。在各级各类武术赛事中嵌入中国武术段位制,使段位制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段位制统筹武术发展的引领作用。
承载数千年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中势必要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段位制的改革与全面推行,将开启中国武术从当下困境向未来复兴之宏大转变的序幕。武术的传承在于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中国武术朝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大步前进,我们相信也期待着,中国武术,必将拥有大国情怀,在当代以及未来重新绽放武术之魂、民族之光,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