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与备考策略

2023-08-26 19:29张志先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8期
关键词:韩非主观题文言文

张志先

2023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试题,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原则,注重立德树人、以考育人、以文化人,充分体现辩证思维。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的现实要求,更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试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广大学子传承中华文化,体现高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一、考情分析

(一)试题总览

文言文试题总体遵循“稳字当头,稳中有变”的原则,相对前几年来看2023年属于变化较大的一年。试题材料作为群文阅读,由以往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选文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将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列入“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这无疑说明文言文试题考查的新颖程度,同时也代表着接下来几年文言文考查的方向。

(二)选文介绍

复合文本《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展现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两则材料之间很好地形成张力。应当说,文言材料重视法治思想,注重奖罚分明,强调思辨性。

《韩非子·难一》由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是韩非对前人成说的反驳。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的主观好恶。他指出为了游说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说人主不喜欢听的话。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内容广泛,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孔丛子·答问》主要记载子鱼(孔鲋)言行,提问人是我们熟悉的武臣。武臣很有进化史观,认为哪个时代都会出现圣人,所以孔子未必都对,韩非也未必都错,甚至韩非可以称为当代圣人。孔鲋当然不爱听,当下引经据典,证明韩非在自己的书里刻意捏造孔子的话,这种人纯属好事之徒,哪配称为当代圣人呢。一番话把武臣说得又羞又愧,心服口服。

(三)文本特点

我们把近几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试题放在一起来看:

2020年文言文阅读材料是单一文本《宋史·苏轼传》,约603字;2021年阅读材料是单一文本《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约638字;2022年阅读材料是单一文本《战国策·魏策三》,约590字;2023年阅读材料是复合文本《韩非子·难一》(约259字 )和《孔丛子·答问》(约 398字),总字数约657字。

通过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2021年高考打破了传记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就暗示考生平时要加大阅读量,在提高阅读精度的同时,须自觉拓宽对名家名篇的阅读广度与深度。

(四)命题形式

2020年文言文阅读共设置四道题,题目序号是10到13,设题形式有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其中客观题三道,分别是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一道,是文言文翻译,分值10分,总共是19分。2021年、2022年文言文阅读考查一致,共设五道试题,题目序号是10到14,设题形式有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其中客观题三道,分别是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两道,文言文翻译8分,另外还增加一道简析题,分值3分,总共是20分。2023年文言文阅读共设五道题,题目序号是10到14,设题形式仍然是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其中客观题两道,分别是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题、概括分析题,每题3分共6分,主观题三道,分别是断句题、翻译题、简析题,分值为14分,总共是20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遵循“稳字当头,稳中有变”的原则。五道试题结构基本固定,但是中间还是有一些微调,以往的“加点词語及相关内容解说题”主要是以“文化常识”题出现的,但是2023年改变了这一题型,是对“围、劝、具臣、诬说”这四个词语来解析。特别是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令很多考生措手不及。变化的不仅是形式,更意味着难度的加大。

(五)创新价值

断句题以往是客观题,现在将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题,难度与以往相比明显加大,可以说考生没有任何投机的可能。往日选择题是给出断句位置,考生找出其不同点,运用排除法,有蒙混过关的可能。考生只需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做出正确取舍即可。将断句题改为主观题,能够有效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主观题设置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每涂对一处给1分,只要涂三处即可,涂四处及以上均不得分。这样一来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差异。部分考生的不适应,充分说明命题人员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在加大。

断句题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可以说,这样一来既考核了知识,更考核了能力。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还要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的确,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认真品读。另外,现在已经打破了传记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暗示考生平时要加大阅读量。

二、备考策略

文言文阅读试题突出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化考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注重领略古人思想,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强化素养考查,着力避免机械刷题

我们知道,传统文化里有着辩证思维,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学习文言文将帮助高中生感悟文字背后深厚的人文内涵。

近两年,文言文阅读题在往年考查模式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力度,题型更加灵活多变。这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些出乎意料。这样可以避免死记硬背与机械刷题,引导学生理解应用文化知识,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因此语文基础扎实、应用意识强的考生会占优势,这是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积极回应,既彰显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又给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大力诵读教材,积累必备文言知识

我们应当坚持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课文注释),同时辅之以教材外的文言文。诵读时,要有计划,不能盲目来读,力求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短的篇目可以一次性读完,较长的文章可分若干次读完。诵读时,我们还须重视实词、虚词、文化常识与教材的关联。我们应当意识到,巩固教材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不能让教材与我们平时所做题目“两张皮”。

(三)培养情境意识,在情境中理解文意

不可否认,理解文言文文意固然需要掌握必要的语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进入营造的情境,进而深入思考,否则容易出现误读和误判。比如第14题简析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们必须在情境中加以理解,着重考查考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閱读,如果脱离了这个情境,也就难以答出正确答案。

(四)善用所学教材,举一反三拓展迁移

在答题实践中,我们要善于从规律中掌握科学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掌握迁移能力。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我们要学会对比关联,广泛地运用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词语、语句、文学常识联系起来,再根据语境来推求词义。因此,对于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意义和用法要善于梳理,归纳总结,分类记忆。最好准备错题本及时记录,以减少知识盲点,然后勤加练习,注重逻辑,构建体系,最大程度地做到能力进阶。

(五)精选优秀文本,提升阅读思维品质

针对传记文、论述类、游记类等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材料,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与策略。高考切忌猜题,从备考角度来看,各类型文言文都要认真准备。

1.传记类文言文。传记文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其结构特点是: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答题要领如下:

一是梳理事实,把握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二是概况成就,把握精神。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性格、情感和精神品质。

三是总结评价,加以提炼。分析作者的思想,把握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四是把握手法,领会意图。分析写作特色,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是探讨精神,提出看法。分析所选文本背后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2.论述类文言文。论述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引述大量典故、历史事件或自身经历对所持有的观点进行证明。其结构特点是:叙述故事据经典,事件经历相衔接,时事政治皆洞见,多重论证终不颠。

答题要领如下:

一是明确观点,把握规律。结合近几年的文言文考查规律,论述类文言文的观点往往是以对话的形式对某一政治现象或生活经历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论点。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观点的总结与提炼。

二是理清论据,分析关系。论点的支撑需要足够的材料,所以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圈点出相应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从论据的内容出发,努力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三是认真分析,辨析方法。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在《孟子》《晏子春秋》 等文献中,往往会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

3.游记类文言文。游记文主要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川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述为主、感怀为辅。其结构特点是:色湖光树木丛,远近高低各不同,见景见物言情志,技巧方法与游踪。

答题要领如下:

一是阅读分析,把握信息。需要弄清楚是“何人”赏“何景”,寄托“何情”或“何理”。阅读时,需要标示人物、景点及其变化以及作者的感受。

二是理清思路,梳理游踪。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理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

三是掌握方法,抒发感情。了解写作方法和技巧,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这背后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认真查漏补缺,把握规律总结提升

不可否认,查漏补缺是提升文言文水平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我们需要反思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会做但没做对,这里就要分析题干是否审清、关键是否抓准、分析是否到位、思路是否厘清等问题;二是不会的题没做对,也就是知识未掌握、方法不会用。针对第一种情况,要从答题规范上着手;针对第二种情况,就需要从知识点的归纳和运用上入手。我们有必要把训练中出现的错题整理归纳好,重点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命题人员在设题角度上变得更加“刁钻”,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进一步强化文言基础,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对阅读精度的要求。我们还要多做高考真题,重视挖空训练,重视循环训练,重视错题重练。

不管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备考文言文,要关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趋势与方向,重视基础知识,抓牢教材,将课内文言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在练中融会贯通,在练中总结巩固提升,从而提高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

三、典题例析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CEG 【解析】以往此道题都是作为客观题来考查的,2023年作为主观题出现,实在让考生有些措手不及。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来断句。试题将会出现4种类型得分,分别是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明显提高。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做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后面应当是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我们可以知道,“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也应断开。

11.B 【解析】理解文言詞语的含义和用法。 B项,“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

12.C 【解析】“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明显扩大了范围。

13.(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解析】“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解析】“一隅”(一小部分)、“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本道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也就是使用了虚假的事实。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在作答时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韩非主观题文言文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韩 非(话剧)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知祸更需避祸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