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

2023-08-26 20:16:40周树春
对外传播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华文明

【内容提要】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自强不息走向世界,海纳百川走向世界,立己达人走向世界,和而不同走向世界,开新进取走向世界,美美与共走向世界,更好地贡献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发展,在人类文明转折发展的重要关头,以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启示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 全球文明倡议

以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标志,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话语正在确立,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理论,也必将对世界范围的话语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界现代史的发展奇迹,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然创造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掌握话语构建的大逻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提出的时代新命题。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中“推动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一、自强不息走向世界

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自强不息,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之中,体现在“必然走自己的路”的坚定性上。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②今天,在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这种自强不息体现在富于历史自觉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自信上。中国几十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既是道路、理论、制度的成功,也必然是文化的成功。文化既标志着社会发展的高度,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一个落后的文化中,是不可能生发出如此丰硕的现代化成果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高度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站在中国发展进步新的历史方位,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大格局中,中华文化有理由充满自信。

二、海纳百川走向世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文化理念,彰显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把“包容性”作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一。在几千年历史流变中,历尽劫波但从未中断,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也体现出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开放体系顺应历史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当然,“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分解为精华和糟粕”,排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③以批判精神借鉴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才奔腾不息数千年。今天,新时代中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环顾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学习能力。这既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决定中华文化必然走向世界的内在基因。

三、立己达人走向世界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中华文化能够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现象,就不会有今天西方文化仍占据一定强势地位的现实局面。一种文化的崛起,离不开经济社会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必将进一步向世界展现关于人类发展的更为强大的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不断强大的硬实力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作为当代中国文化赢得世界尊重、扩大全球影响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增强作为文化大国的责任自觉,在人类文明转折发展的重要关头,以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启示和指引。

四、和而不同走向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不仅符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更能满足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将不同于历史上“强势文化”的扩张。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在客观上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同步的,资本主义文明作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中具有进步性。但凭借“先发优势”,不仅在推行殖民主义的过程中构筑西方主导的世界发展格局,而且把西方文明标榜为人类文明的标杆和方向,将西方特殊的历史文化上升为人类“普世价值”,这种超历史的历史观则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走向历史的反面。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标志着一种新文明形态的崛起,也意味着“二元对立”的“一元话语世界”的瓦解。《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周易大传》中讲:“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广泛确认为是具有真正普世价值、对重构世界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则定律。崇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国文化,必然反对各种形式的文化霸权。在现代化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必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而繁荣昌盛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则将更好地贡献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发展。

五、开新进取走向世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守正创新、与时偕行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没有这样的创新进取,就不会有历经五千年文化激荡而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也不会有当代中国在世界现代史上创造的发展奇迹。过去10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过去几十年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崛起,既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大创新的历程。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不断增强面向世界的传播力感召力影响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

而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中国应该最有发言权。话语体系作为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其最直接最现实的功能,是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干什么”“意味着什么”的解读。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诠释这一伟大实践为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践的主体内容,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中心内容。解读中国实践首先要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现实逻辑。构建中国理论也必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关于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为确立新时代中国在世界思想舞台上的话语权威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六、美美与共走向世界

当代中华文化能够更好走向世界,最根本的是因为走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代表了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这是一种超越时空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观。今天,中国领导人提出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具有超越文化而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一种标示世界发展方向的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伟大理想的当代版本。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⑤可以预见,当代中华文明必将被证明是引领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旗帜。(本文是作者在2023战略传播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刊發时有改动)

周树春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会顾问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

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

④《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 cn/xinwen/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eqid=c50f872000003602000000 03645999e1,2017年10月27日。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02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8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2:13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3:13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