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22)研究报告

2023-08-26 19:22
在线学习 2023年7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被赋予了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深刻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近年来,各地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为发挥典型实践的示范效应,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征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的启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各地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机构踊跃参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组织了案例的申报及遴选,最终遴选出485个典型案例。现以485个典型案例为样本,从案例基本情况、典型经验与成效、现存主要问题、未来的探索方向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申报单位情况分析

在485个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中,申报单位包括高职院校、中职院校、行业企业、普通高校、其他(政府单位和产业集团),其中;高职院校占比最大,占案例总数量的66.0%,其后分别为中职院校(19.6%)、行业企业(9.5%)、普通高校(3.5%)、政府单位和产业集团(1.4%)。

(二)参与主体情况分析

参与主体占比最大的是“企+校”,占比61.6%;“政+行+企+校”占比15.9%,“行+企+校”占比12.1%,“政+企+校”占比6.8%,其他组合形式占3.5%。从获奖案例来看,校企双主体合作仍是目前产教融合的主要形式,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联动运行模式还未广泛应用。

(三)参与主体中院校情况分析

从院校的办学层级来看:高职院校占比70.5%,中职院校占比20.6%,本科院校占比5.7%;另外,多所院校合作的有1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从获奖案例来看,中职和高职在校企合作的院校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从院校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院校占比66.5%,中部院校占比17.4%,西部院校占比16.1%。从获奖案例来看,东部院校产教融合的参与程度与实施成效更加突显。

(四)服务的产业企业分析

从服务的产业来看:在485个案例中,第一产业占比4.7%,第二产业占比29.7%,第三产业占比65.0%,多产业占比0.6%。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从服务的产业类型来看:根据产业创新特点,产业类型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的产业。485个案例中,服务传统产业的占比54.0%,服务新兴产业的占比45.2%,另外有4个项目兼具复合性。从案例中呈现的服务产业类型来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差别不大。

从服务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来看:在485个案例中,国有企业占比18.8%,民营企业占比76.4%,外资企业占比3.6%,另外还有13个项目涉及多家企业、研究所和政府部门。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生力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五)校企合作的内部治理分析

从合作层面来看:院校中系部、二级学院层面开展产教融合占比68.5%,学校层面开展产教融合占比31.5%,产教融合更多集中在学院的二级机构层面。

从组织体系来看:针对产教融合,有近80%的案例中提出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学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管理机构。由此可见,产教融合的规范化、制度化组织体系在逐步形成。

二、典型经验与成效

本次样本分析的485个案例是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标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成就和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政策顶层设计上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经过政、行、企、校多方持续探索,我国产教融合在一些领域已成功破局,由院校单打独斗走向政、行、企、校合力推动,由单一、粗浅、零散、小规模合作走向产教综合体运营,由“1+1”走向“1+1+N”等更大范围的产业链融合,由协议式、合同式、虚拟式合作走向实体化、市场化、产出型运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出了很多国家级、国际化的高端成果,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其发展特征和典型经验总结如下;

(一)產教融合平台建设呈现主体多元化与类型多样性

产教融合平台是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案例分析,从搭建主体来看,政、行、企、校、协会等以不同的组合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汇聚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产教利益共同体;从平台类型来看,85%左右的案例均建设了有形的融合平台,涉及140余个现代产业学院、35个职业教育集团、11个职教联盟、60余个综合实训基地、7个大师工作室,8个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16个产教园、教学工厂、创新基地等产学研创大型综合体等,并有20余个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实施了混合所有制运营管理,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以下列举3种。

(1)现代产业学院。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以区域产业经济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校企双主导、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已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例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物产中大集团创办了全国首家产业学院——物流产业学院,并持续探索实践“嵌入式产业学院”“股份制产业学院”,开创了以产业学院为引领的“33521”系统化、集成化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同时,部分产业学院围绕校企合作模式下各方利益纠缠、权责不清、运行不畅等体制机制难题,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电工学院,通过明确股权结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共建共享共管的资源投入与利用模式,形成了权责利清晰的“行企校命运共同体”,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的新范式。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都市丽人服装产业学院成功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并提炼出公办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五要素三机制”,即品牌资产、教学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研发基地5个要素,建立权责制约、运行管理、共享共赢3个机制。

(2)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谋求各参与主体多方共赢的载体,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亮点。例如,泉州市政府牵头成立泉州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以黎明职业大学为理事长单位,创新实践“董事会+理事会”法人实体型职教集团运行模式,构建“实体+”建筑职教集团育人共同体。

(3)实训基地。校企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实训基地,是各种形式、规模的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例如,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源于现场、高度集成、功能多元、资源共享”基地建设理念,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下,统筹规划,合作治理,聚焦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中的重点环节,对接职业岗位,精准定位三大环节,围绕四大核心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六位一体”的高效能实训基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京东物流“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二)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取得典型经验

(1)中国特色学徒制战略框架基本成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试点工作,开启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为构建技能型社会、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一种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学徒制育人模式,为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485个典型案例中,有59个案例以现代学徒制为主题,其中高职院校46家、中职院校12家、地方教育局1家。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多元·服务·共享”交通教学工场新品牌,实施“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了现代学徒制培养由“一校一企”向“集团化协同”转变,由“单个专业”向“集群化发展”转变,由“单一供给”向“多样化培养”转变。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主动融入核心产业发展生态,通过构建“企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業、现代学徒中心”三类支撑平台,“政校园企”四方联动,立足“六个共同”育人理念,形成了现代产业园模式下“政府主导、园区主推、校企主体”的特色学徒制“常熟实践”。地方政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如江西新余构建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元”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顶层设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协调、激励企业和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2)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健全。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校企更加注重从专业建设起点顶层谋划,建立专产对接机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形成特色专业群,并推动专业伴随产业技术升级而迭代,以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依托开发区产业办专业、联合政园企建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育人才”的专业建设原则,精准对接生物医药高端产业,面向“研发+高端生物产品生产”企业集群岗位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因岗施教”高质量培养SCI三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海电机学院面向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在与产业集团共建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共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智能电器学科,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共同担任专业建设的“双负责人”,大力推进了学科专业的建设成效。

(3)校企协同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教”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以教师改革为主导,以教材改革为载体,以教法改革为媒介,不断缩减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之间的差距,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了基本保障。各申报案例在推动“三教”改革中均提出了特色做法,形成了机制模式,有效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供需契合、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有效匹配。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深圳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产教科融合互促、汇聚行业企业资源,通过产业发展支撑三教改革,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一流的项目化课程资源,对标岗位技能打造一流的模块化教学团队,以赛促学促教打造一流的技能竞赛训练平台。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一体设计“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专兼混编师资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场所、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变革教学、教法组织形式,形成在团队建设中“赋能”教师,在课证融通中“升级”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法的生动、活泼的“三教”改革局面。

(三)企业牵头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取得阶段成效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推动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责任感被不断激发、意愿不断增强,一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力军的中小企业主动担当作为,在积极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企业牵头推进产教融合的典型经验。例如,作为大型央企的中国中车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联动优势职业学校、教学设备开发商,多方筹措助力轨道车辆技术赛项迈向世界技能大赛舞台。强力实施校企联动,推广世赛理念,广泛开展双师培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转化、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探索混合式教学方法,突破轨道车辆制造与维护领域人才培养瓶颈,推动世赛牵头集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践世赛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甘肃富通电梯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地方性民营小微企业代表,牵头聚集和组建区域性行业小微企业群,结合地域环境和行业需求,通过院校、学生、企业和政府多方协作,以多种灵活方式共同开展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摸索出一套适合西北特色的电梯职教方法,积极探索具有西部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新业态,逐步实现“校行政企生”之共赢生态。

(四)产教协同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产教融合“技术技能积累”的功能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文件提出,“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技术技能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在485个典型案例中,产教深度融合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通过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成果有效赋能产业技术升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39个案例分享了协同技术技能创新的相关内容,其中普通高校1家、高职院校30家、中职院校2家、行业企业5家、地方教育局1家。一是通过校企共建技术服务联盟、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不断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功能,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工艺升级与产品研发,解决企业生产制造和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政行校企共同打造“三高一标”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试验区,试验区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构建研究院和成果转化中心,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不间断、全方位、高效率”精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技术积累、创新、转化一体化发展体系。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江苏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累计完成技术攻关项目近600项,科技服务到账经费突破1.35亿元、主持省级产业化推广项目20项,为区域行业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近5亿元。二是将院校学生作为产业创新创意的“蓄水池”和“孵化器”,在项目实训、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迭代功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例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学生在实训期间参与企业技术和工艺攻关,将与企业共同研发和科研攻关产品转换成课程资源与案例,提升学生双创能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高端技术服务的“双适应”,实现了“培养”和“服务”在不断循环中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同向并行。

(五)校企合作职业培训赋能企业人才开发

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举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人才开发、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485個案例中,80%以上都合作开展了规模不一的企业培训项目,其中有14个校企专门共建了企业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等,体系化开展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岗位培训认证等。例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服务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搭建企业分类分级分层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系列人才培养项目。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中国邮政搭建了员工培训、网络教育、人才评价等体系,形成了职业培训专业化开发模式,并创新引进绩效改进技术与培训融合,助力企业业务绩效增长。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知名钢铁、智能装备制造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坚持“菜单”适配培训需求,打造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培训品牌,搭建了特色化、多元化的高端培训平台。

三、现存主要问题

通过采集部分案例表述,发现当前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企融合利益平衡机制亟待健全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当前,虽然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代表,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产教融合主要以院校参与为主,还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职业教育逐步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学校期望深化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共同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深度参与产业转型发展,发挥自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业贡献。对比而言,行业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投资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下等潜在风险。综上,企“冷”的深层次原因是校企的价值追求不同,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存在天然矛盾。因此,构建政策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双方利益均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部门需坚持高位统筹,从利益均衡视角出发,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设立专项基金、奖励性补助和税费减免等多元方式给予行业企业政策倾斜,发挥政策杠杆效应,降低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成本投入,有效化解校企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多元主体办学体制机制急需完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因此,多元主体融合、混合所有制运作等形式将呈上升趋势。产教融合是集实践教育教学要素资源为一体的融合,并不是学校和企业资金资本的简单叠加,其核心问题是资本背后的不同投资主体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禀赋及优势、治理能力等方面的高度互补互信与协同协作问题,若冲突处理不好注定融而不合。具体来说,产业学院缺乏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评估评价制度不完善,人员互聘、资产管理、财务等方面需要深化协调;公办院校的产权问题也一直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难点问题。因此,需要出台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支撑,健全国有资产评估、产权流转、权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制度。

(三)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亟待健全

从国家政策的质量导向来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出“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从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来看,部分申报单位提出,希望通过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产教融合成果,合理引导产教融合方向,更好地发挥产教融合对产业的支撑价值,激发各利益主体高质量地履行职责。但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对各利益主体的价值作用缺乏细化的评价指标与刚性要求,对校企协同育人过程缺乏有力的监管和质量评估,对产教融合的具体成果缺乏客观、全面、合理的评价标准,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和机制保障,造成各利益主体参与产教融合主动性不高、获得感不强,产教融合部分停留在表面化、浅层化阶段。建议成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专职部门,建立“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搭建评价框架,明确评价主体职责,介入外部评估监督主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体系,从政府对产教融合的社会价值、学校的育人价值、行业组织的资源整合价值、企业的人才供给价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保障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公正;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为产教融合的长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四、未来的探索方向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一步需要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确保产教融合行稳致远。

(一)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实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格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职业教育除了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外,还肩负着支持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融入区域经济和地区民生、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革新、落实促进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的使命责任。如何通过提高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适配度,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仍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立足大产业、大教育、大创新的高度,加速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

(二)产教融合生态型发展 实现产业与教育协调共生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和价值作用得到认可,产教融合将成为聚焦双方利益而进行的主动合作,产教融合将从“项目服务型”“平台合作型”向“融合生态型”方向演化,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向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一种更宽内涵、更深层次、更高效度、更高效集约的产教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教育形态。生態系统将政府、行业、企业等诸多要素纳入一个开放复合的外生态系统,同时在职业院校内部构建“育培研”融合发展的内生态系统。校企共建资源交换池,通过标准、课程、师资、基地、文化、评价等关键要素融通交汇,高质量满足企业战略、业务、人才、文化的多维需求,打造“产业生态中的教育、教育生态中的产业”紧密耦合体,形成交融互嵌、协同共生、开放迭代的生态系统,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信息技术推动产教融合数智化发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和教育形态的变革,也逐步推动产教融合朝着数智化方向发展。一是信息技术将实现产教双方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科技研发方面的高效组织和科学管理,产教融合将搭建“云端”平台,跨越时空,更加灵活创新,大幅提升产教融合效率。二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发了教育形态、知识获取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的深刻变革,真实场景下、随时随地的校企互动将带来全新的现场体验,新型的师徒关系、新型的实训模式,大幅提升了产教融合的空间,也解决了教育与产业生产周期不同步等问题。三是作为职业院校,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推进产教融合中打造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以更好地匹配产业数字化发展创新。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