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里的书香

2023-08-26 03:57:10陈艳
师道 2023年8期
关键词:书籍图书女儿

陈艳

我从书架上选了一本书,坐在桌前轻轻翻阅,书香在鼻尖萦绕,让我想起了那些和阅读有关的往事……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粤北山区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比大多数同龄玩伴幸运的是,父亲参军复原后被安排在县城工作,我于是有了较好的读书环境,自此,书香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那时物质条件匮乏,但孩子自有孩子的乐趣,我最高兴的事是有书可看。手里捧着书,咸菜配米饭也津津有味,酷暑严寒也浑然不觉。但家里没有藏书,仅有的两三本也都泛黄脱页了,每本都厚厚的,书页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字,也没有生动的插图,我们都不爱看,搁在家里连摆设也算不上,母亲会拿它们来垫油茶煲。父亲为我们兄妹制定了奖学机制,可以用作业本上的100分兑换五分钱毛票,我得以有机会攒钱买图书来看。那时的图书大多在新华书店购买,黑白印刷的多,价格很便宜,一本大概一毛几分钱,贵的几毛钱。买回来的图书看完了,就拿出去跟小伙伴交换着看。有生意头脑的,攒够一大箱的图书,趁假日拿到街边租售。出售的价格很低,出租就更便宜了,大约是两三分钱租一天。生意确实有,因为像我们这样喜欢看书的孩子挺多。那些黑白印刷略显粗糙的图书,让我们见识了许许多多新奇的事物,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那些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丰富了我们的想象,提高了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那些情节离奇曲折的地方剧目,让我们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想来,阅读让我们在清贫的物质生活中享受着精神世界里最纯粹的快乐。诚如宋濂所言,“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种纯粹的快乐源于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只是当时年纪小不自知罢了。

半生回首,才发觉阅读的习惯已成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前教学《忆读书》时,冰心老人在文中详细解读了自己读书的益处,又提倡“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当时就想,应该鼓励孩子们爱上阅读,这一坚持又是二十年。十五年的读书生涯,二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不同的校园,不同的风景,不变的是阅览室始终是我最常逗留的场所。从前独自一人,现在师生几十人,在书海里徜徉,与先贤对话,诚如一句英国民间谚语所言,“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闲暇时间到图书馆看书是我感觉最惬意的事,民族图书馆是县城唯一的县级图书馆,我早已成为那里的常客。老员工赵阿姨这样对我说过:“你小时候经常来图书馆看书,我看着你长大、工作、结婚,现在,你又带着你的小孩来看书。”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相视一笑,她的笑里带些赞许,我的笑里带着感激。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回想那些情绪低落、意志低迷的人生阶段,无一不是书籍陪伴我度过。由此看来,书籍于我何尝不是暗夜的一束光、荒漠的一丛绿、茫茫大海的一座灯塔?

家中那几本曾经熟视无睹的线装旧书,长大后我也认真阅读过——《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时间以奇妙的方式重叠了我与父亲两代人共读一书的画面。当我知道父亲穿着军装专注阅读,每查阅一次字典嘴里就念念有词的旧事时,父亲已过了古稀之年。他变得爱回忆往事,他说入伍前自己只有初小文化,看书报连字也认不全,刚去部队时家信都是叫新兵连班长代写的。父亲在炊事班锻炼时,常在闲暇时间读书识字,还专门买了一本《新华字典》自学,不懂的字就翻字典,有时候边读边查。父亲发现查字典时找同音字最快,所以他认字特别快。从那时起父亲开始在文化室借书看,他最喜欢看小说,像《烈火中永生》《野火春风斗古城》《香飘四季》《青春之歌》等等,读小说对父亲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从炊事班回到班组后,父亲就开始负责每天一小时的读报时间,班组只要有学习基本都由父亲主讲。提起往事,父亲感慨万千,常鼓励我的女儿要多看书,也常在孩子面前夸我说:“你妈妈小时候最爱看书,她买的图书都能装满一个大箩筐。”父亲不知道的是,女儿对阅读的痴迷还真不亚于当年的我呢。

女儿出生后,我不吝时间营造亲子阅读氛围,婴幼儿时给她讲故事,幼儿园、初小阶段陪她到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看书,高小、初中阶段,鼓励她到学校图书室借阅课外书籍,也会给她订阅适合她年龄段的报刊或购买她喜欢的课外书。女儿的语文成绩虽然不突出,但我始终没有禁止过孩子阅读各类优秀课外书籍。作为语文老师,知道阅读积累本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可取,而且能给阅读者带来更多收获的,恰恰是那些不带功利目的的阅读。每次看到女儿专注看书时的表情,我心中满是欣喜,“喜欢就好”,此外,别无所求。

女儿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不带功利目的的阅读,让她在书籍的海洋里沉浸式汲取养料,还有偶然也必然会发生的小惊喜。第一次发生在女儿读小学六年级那年寒假,我们一家到县城西北的腊岭西京古道游玩,行走在飘落着梨花瓣的古道青石板路上,手机里正播放着时下流行的古风歌曲,很是应景。然而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其中一句歌词吸引,“听着浪人,弹着断了弦的琵琶”,我好奇道:“这断了弦的琵琶还能成曲调吗?”女儿应道:“怎么不能?别说断了弦,就是没了弦也能成曲调。”我扑哧一笑道:“尽瞎说,连声音都没有,哪来的曲调?”女儿狡黠道,“妈妈,您没听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吗?”我当下一愣,不由反问她道:“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女儿小嘴一张呱啦呱啦讲了一通,对此文出处、意思解释都没毛病,让我惊喜的倒不是这些知识,而是她能在具体语境中合理恰当运用的语文能力。

接下来的一件事,真的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我写文章有个习惯,就是把写好的文章给女兒看,这可不是仿效香山居士的“老妪解诗”,而是我尝试提高女儿阅读理解及修改文章能力的做法。女儿每次都会认真阅读并煞有介事地提出见解和主张,懂的就说懂,不懂的就直言不懂。这回我将新写的小小说《门神》交给她,才看了开头,她便大呼:“太真实了,跟我们学校那些调皮鬼一样!”我说小小说素材来源于生活,细节如果经不起推敲,那就肯定写不成好文章。她点点头,继续往下看。看完了以后,似乎在思考什么,我鼓励道:“有什么建议吗?我虚心接受哟。”她说:“妈妈,我觉得您这个主人公应该换个姓。”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是个门卫,名字都没有,我安排他姓李。“换个什么姓呢?”她没有回答我,反问道:“他叫老李,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没有啊,反正百家姓那么多,就随便安了个‘李咯。”她说:“要不您给他改姓‘关或姓‘钟都成。”这回轮到我大惑不解了。她说:“您 看吧,既然题目叫《门神》,那主人公的名字上是不是得有个呼应?老百姓春节贴门神,关羽、张飞、钟馗这些都很常见,您随便选其中任何一个姓,都比这‘老李强。”我连连称赞,将主人公“老李”改成了“老张”,并在文末添加了以下细节——“刘局放下笔,问道:‘老同志贵姓?老张道:‘小姓张,张飞的张。刘局笑道:‘有您这样的门神,就是新冠疫情也甭想进这校门啊。”这样一改,既照应了题目点了题,又使人物形象瞬间饱满立体了。后来,这篇小小说发表在市作协内刊《季风》2022年春季“抗疫专刊”上,而女儿的修改意见带给我的惊喜远超出文章发表本身,也让我看到了长期阅读积累给女儿带来的变化。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父亲从在部队识字那一刻起,便打开了多彩世界的大门。此后,父亲爱上了摄影,钟情于花卉盆景栽种,晚年接触了彩石和木雕,他的精神世界从热爱阅读开始逐渐变得愈加丰盈,他的生活态度也给子女孙辈做了最好的表率。我们祖孙三辈的阅读故事仍在继续……

(作者单位: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晁芳芳

猜你喜欢
书籍图书女儿
鲁迅与“书籍代购”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大三的女儿
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6
海的女儿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班里有个图书角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 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