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陈 骆莹莹
【摘 要】为破解信息科技课程科学原理探究和科技实践实施的难题,探索诸如网络通信原理、互联网协议等理论知识教学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精选器材,组织学生开展组网和通信原理探究的实验学习,充分发挥实验学习集实践、探究和思维训练于一体的独特价值,落实了“科”与“技”并重的新课程教学要求,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探究;网络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8-069-02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名称改为“信息科技”,并确定为独立的国家课程。新课标要求信息科技课程“科”与“技”并重,体现了其在国家科教发展面向未来育人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信息科技原理的相关知识专业性强、概念模型较为抽象,学生大多理解困难,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同时,受时间、空间、器材和安全等因素制约,实践活动普遍开展不足。为探索破解课程科学原理探究和科技实践实施的难题,笔者选取新课标“互联网应用创新”模块,基于学校定制的课程项目化学习平台,选用功能齐全且小巧的器材,设计探究网络通信过程和工作原理的实验学习,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项目概述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是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虽然网络就在学生的身边,但他们对互联网的认知还大多停留在“用”的经验层面,缺乏对互联网工作原理的理解,难以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实践和应用,与新课标要求的“基于互联网协作和创新解决真实问题”尚有较大的距离。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们将“互联网应用创新”模块设计为互联网应用与安全、网络通信原理探究、互联网协作与创新3个项目。其中,网络通信原理探究项目以组建简易网络并实现信息传输为主题,将开源硬件“行空板”作为终端硬件,开展全员参与的分组搭建网络,进行组网通信的实验学习。通过Python语言编写简易的模块化程序,仿真即时信息传输,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精神。本文以“行空板组网传输信息”一课为例,具体分享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关键知识、技能的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
在前一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家庭局域网中常见的软硬件设备和行空板连接PC,认识并学习了IP地址的基础知识,知道了TCP/IP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地位。本课学生开展行空板组网的实验活动,探究网络信息传输的奥秘,为后续设计个性化的通信系统打下基础。结合学情和学习内容,本课确定了教学目标:一是信息意识,通过实验认识网络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二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够自主利用学习平台掌握行空板连接和MIND+编程操作过程;三是计算思维,理解网络通信中信息借助相关协议处理并实现准确、安全传输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四是信息社会责任,有道德、负责任地运用网络通信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体验自制通信系统
教师展示由三台行空板组网的简易信息交互系统。学生使用两个收发端模拟生活中常见的社交软件通信。
2.实验搭建通信网络
实验目的:了解网络的构成及工作过程。
实验准备:器材(行空板3台、计算机、路由器、数据线)、传输程序范例、网络环境。
实验过程:首先是搭建实验环境。打开项目学习平台,按照实验手册为行空板供电,用数据线连接行空板与计算机。连接行空板至机房无线Wi-Fi,预设三台行空板的初始身份(服务器端、发送端、接收端)并获取各台行空板的IP地址,将3台设备按图1连接。
其次是编程实现通信。启动MIND+软件,分别打开发送端/接收端程序,连接发送端/接收端行空板IP地址。按照实验手册修改收发端程序中的服务器地址为:172.16.20.220(学生输入本组服务器IP地址),使其均连接本组服务器的行空板上。编程并分别在收发端运行相应的程序,观察并记录信息发送的结果。使用连接服务器行空板的PC,在浏览器中输入服务器地址:172.16.20.220:8080(各组输入本组服务器IP地址),同步多次运行收、发端程序,查看服务器信息更新的情况。互换收、发端身份,改变发送的信息内容再次运行相应程序,观察并记录信息发送的结果。断开路由器电源,运行收发程序,查看能否正常发送和接收信息。开启路由器,再次运行相应程序,查看信息的收发。
思考:编写的收发程序及服务器、路由器等在网络系统通信中的作用。
实验小结:网络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服务器、用户终端通过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硬件相互连接组网。用户借助终端设备,在信息收发程序的界面操作交互,信息数据则透过通信介质(如电磁波、电纜、光纤等)和网络设备,经服务器存储(或转发)进而完成信息数据的收发。
3.揭秘通信原理
各组在搭建的网络中再加入1台行空板作为接收端,重复上面的信息收发实验,观察新加入的设备能否收到信息。
学生上机实验观察、汇报,新加的设备可以收到信息。查看收发程序可以看到编程使用了MQTT指令,它是一种网络信息传输协议,以“发布/订阅模式”工作,即网络中订阅同一主题的客户端均能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信息。那么,为什么我们使用的即时通信软件和聊天软件可以点对点发送信息呢?因为每台终端都有唯一的IP地址,标明信息来自于谁、发送给谁。完成网络通信除了硬件系统,还有一套如TCP/IP的网络通信协议,确保了信息快速、准确、安全地传递。如上网输入网址中的HTTP,它是超文本传输协议,让检索的传输超文本(HTML文件、图文等)从互联网的服务器传送到本地浏览器查阅。
学生尝试通过命令窗口,使用“ping 学校网站的域名”,获取对应的IP地址,思考日常访问网站时使用域名还是IP地址。每个网站的域名与IP是关联对应的。DNS协议(域名解析系统)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这样用域名即可便捷访问互联的网站了。
网络可以看作四层模型,信息数据从发送端自顶向下由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到物理层,由相关协议的“保驾护航”逐层封装,经过通信介质再到接收端自底向上由物理层、网络层、传输层到应用层逐层解封,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通信传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实验学习的情境和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动手搭建、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的学习热情,有效促进了原理性知识的建构和理解。通过实验学习,为信息科技课讲授、示范、训练等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拓展了方向。运用实验教学,信息科技课程的科学原理和科技实践得以深度结合,为新课程教学设计打开了新的天空。大力地倡导并实施实验教学探索,必将带来面貌一新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局面。
当然,本课在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方面有待加强。同时还应注意到,开展实验教学要加强实验设计的科学论证,在器材选取、环境准备和过程简化中,首先要确保原理验证、探究和建构的科学性。信息科技实验涉及的软硬件多、过程复杂,所以应充分发挥项目化学习平台等数字化资源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操作技能和个性化指导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还要建立实验教学的保障机制,服务实验教学的常态化实施。
编 辑:徐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