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學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关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战略顺利实现的关键一招。当前,国家层面教育数字化战略总体布局已基本完成,发展重心转向区域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和纵深发展。各地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面临哪些现实挑战?区校之间如何高效协同?数字化应用如何抓实?数据如何充分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如何有效培养?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内智慧教育与教育大数据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教授。
本刊编辑:当前教育数字化战略已经迈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您认为该阶段各地主要面临哪些突出的挑战?
杨现民:整体来看,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在高速、有序、全面推进,各地围绕教育数字化开展了大量的创新实践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的落地应用。当前,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经进入“纵深发展期”,该阶段的教育数字化发展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复杂性的综合改革,整体呈现出全方位协同改革、全要素质量提升、全程化强力驱动、全员化深度参与等新特点。从调研来看,各地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纵深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三重障碍。
一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观念障碍。教育数字化转型在高速推进的进程中,各地方仍有相当数量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等对教育数字化持有固化观点,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担心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会消耗时间和精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等。部分教师对于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与价值存疑,他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深度参与以及知识建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数字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不少教师对数字技术了解有限,不清楚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场景与模式,不了解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变革中的独特价值。
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为障碍。在教育数字化纵深发展阶段,一些教育从业者对教育数字化持积极态度,但在实践应用中不够主动。一方面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应用新技术赋能自身教学的方式和路径感到困惑,即教师针对教育数字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应用路径和常态化的应用模式,影响教师的数字应用。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新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意识不强和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也就是说很多教师、管理者对新的数字工具和平台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知道如何将新技术、新方法与教育教学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导致他们无法开展高效的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与创新探索。
三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制障碍。不少地方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没有明确谁来牵头、谁来配合等基本的管理制度,很多工作的启动与开展不顺畅。有些地方虽然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热情高,但面临严重的经费保障难、专职队伍弱等现实问题。有些地方“重硬件轻软件”“重部署轻应用”的旧思维依旧顽固,在软件产品与服务供给、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等方面的“软投入”依旧不足,影响数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些地方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以及组织制度的创新与变革,难以触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层次矛盾。
本刊编辑: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需要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统一思想、高度配合,区校应该如何协同推进教育数字化纵深发展?
杨现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区校双方秉承“大共同体”理念,协同制订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整合优化现有信息化设施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着力探索数字技术常态化应用场景,建立数字化转型的动态跟踪机制和多方联动机制,加强区校两个层面转型的成效评估和反馈优化,打造区校教育数字化协同发展新生态。有效协同的基础是明确各自的任务重点,区校在数字基座、数据治理、数字应用、数字素养四项关键任务中的大体分工如下。
一是夯实数字基座。区域重点工作包括:搭建高速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建设升级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的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区域一体化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动态更新的区本优质数字资源库。学校重点工作包括:搭建高速稳定的校园宽带网和无线网,建设智能感知、泛在融合的数字化教学空间(教室、实验室、功能室、场馆等),推进数字化学习终端普及与规范管理,加强校本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
二是强化数据治理。区域重点工作包括:建立本地化教育数据标准体系,推动跨层级/部门/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探索推进中观层面的教育数据应用(质量监测、教育督导、发展评估、科学决策等)。学校重点工作包括:实现高质量、高可信教育数据,并能够及时、准确、自然采集与汇聚,探索推进微观层面的教育数据应用(学情分析、学业诊断、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师评价等),积极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数据文化。
三是深化数字应用。区域重点工作包括:建立数字化教育应用区域整体推进机制,研制数字教育应用相关指南与标准,组建专业团队加强学校数字技术应用指导,打造区域特色、有推广价值的数字教育应用示范项目,开展区域数字教育应用水平监测。学校重点工作包括: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鼓励引导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创新实践,数字赋能贯通“教、学、测、练、评”教学全流程,以校务管理的全面数字化驱动学校治理效能提升。
四是发展数字素养。区域重点工作包括:研制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标准和实施方案,依托高校、企业、教师发展中心等建立数字素养实训基地,建设汇聚丰富的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开展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工作坊、经验交流会、案例评比等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开展区域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水平监测。学校重点工作包括:坚定学校数字化转型信念与决心,建立校本化、常态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机制,有效激活种子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教师数字素养达标考核。
本刊编辑:“应用为王”是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工作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数字化应用应遵循哪些准则?
杨现民:一切转型与变革的重心在“应用”,没有应用一切都是空谈。当前,不少地区和学校虽然在积极探索精准教学、精准教研、教育科学决策、教师队伍治理等应用场景,但整体的应用深度和频度不足,普及面不广,难以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难以支撑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为此,各地应全面落实“应用为王”的指导思想,把握好五条应用推进的基本准则。
第一条,“业务部门主导+技术部门协助”的应用推进模式最有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推进需要教育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业务部门对教育业务的需求和目标有着更精准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确定应用重点和优先级,有应用推进的抓手,因此更适合承担主导角色。技术部门主要扮演着协助和支持的角色,他们具备数字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主体性和主导权,确保应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技术部门又能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促进应用的顺利落地。
第二条,“行政推动+自主能动”要形成合力,前期行政性强,后期自主性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要区域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引领,同时也需要发挥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自主能动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初期,区域行政部门的行政推动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制订相关政策和指导文件,明确转型目标和任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纵深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主动制订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计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第三条,解好“方程题”,用“实效”证明数字化应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应用推进的核心目标之一。教育数字化应用必须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方程题”,在解决痛点和难点问题上发挥作用,并通过数据和应用效果证明其有效性。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应用的实际效果,验证数字化应用对教育实践的促进和优化作用。实效验证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反馈、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多项指标,实现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有效评价以及迭代优化。
第四条,抓实“创新性应用+常态化应用”,0到1和1到100同样重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创新性应用和常态化应用相辅相成,两者同等重要。创新性应用指的是从0到1的创新性突破,通过引入新的技术、理念和模式,开展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数字化应用实践,为教育实践带来新突破和新动力。常态化应用指的是从1到100的常态化推广,将创新性应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应用模式。常态化应用的重点在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常规做法,并使其成为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日常实践。从实践来看,1到100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难度往往更大。
第五条,形成“百花齐放”的应用生态,以多样化促进可持续化。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需要体现应用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数字技术和应用模式,实现高质量、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正在全力推进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该项目的初衷就是期望充分调动全省各区县围绕6大方向、18项任务、55个示范点开展全域教育数字化改革,最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和经验案例,构建江苏特色的“百花齐放”式智慧教育大生态。
本刊编辑:根据您多年的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经验,您认为当下数据应该如何充分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
杨现民:“充分赋能”强调数据在驱动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中的全流程赋能、全要素赋能、全场景赋能。也就是说,数据要素要渗透到教育系统的每一个“细胞”,包括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资源等。这便涉及数据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包含自下而上、递进支撑、循环反馈的三层赋能,分别是数据治理层赋能、数据开发层赋能和数据应用层赋能。数据治理层赋能要解决好数据自身的质量、交换、安全、隱私等关键问题,发挥数据的基础支撑价值。数据开发层赋能重在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和深度数据挖掘,产出面向具体业务和具体问题的教育数据产品和服务,展现数据的生产加工价值。数据应用层赋能指向数据要素在教育业务场景中的示范应用和普及推广,通过合理规范、持续有效的数据应用,逐步提升教育系统的运行效能,推动各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数据的终极应用价值。
当前,各地推进数据充分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三个现实难题,分别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机制尚未健全,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边界不清晰、防护难度大,教育数据的深度开发能力不强、应用示范度和广度不高。为此,提出四项实施建议:一是健全系统观指导下的全局教育数据治理机制,科学设计教育平台数据治理的组织架构、标准规范、人员队伍、配套机制、技术工具、监督考核等内容,构建教育平台全局数据治理体系;二是基于国家法律,建立“事前防护—事中检测—事后审计”的平台数据安防机制,完善区域智慧教育平台及各类应用系统的用户使用条款和隐私声明,全面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三是打造教育数据深度开发生态圈,吸引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力量精准投入研发力量,开发更多好用、有用、易用的教育数据产品和服务;四是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原则,积极探索教育数据场景应用的创新点,找好数据驱动教育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发挥好创新点的示范作用、突破点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数据创新应用水平。
本刊编辑:经历了多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您认为当下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培养应如何开展?有哪些有效策略呢?
杨现民:我们团队长期开展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培训与培养工作,研发的“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在线课程入选国家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了“教材+课程+指南+师资”完备的教师数据素养培训体系。截至2023年7月7日,课程学习人数已达101.8万人。结合多年的教师培训经验,我们认为当下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培养需要运用如下六项策略,以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水平。
策略1:大规模的线上培训解决普及性问题,让教师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一,开发高质量的线上培训课程,有组织地推进大规模的教师数字素养线上培训活动。第二,重视大规模线上培训教师的参训度,配备一支强大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团队,第一时间响应教师需求和问题。第三,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区域和学校对线上培训的质量开展协同监控和评估,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
策略2:校本化常态化培训解决实用性问题,发挥教师自主性。第一,成立学校数字素养教育工作小组,制定每学期教师数字素养校本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整校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第二,建立与教学、教研实践活动联动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机制,着眼教学真问题、小问题,由各学科教研组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学科工具、教学设计、个性化作业等多种类型的微培训活动。第三,探索教师数字素养考核新方法,以数字素养评测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策略3:以研带训解决创新性问题,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相关课题研究。第一,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或基金,为教师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开展数字化相关课题研究。第二,为教师提供研究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技巧,提升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如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研究论坛或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第三,建立研究成果的反馈与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提供专业的评价和指导,切实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策略4:以机制创新解决可持续性问题,让教师乐于探索应用数字技术。第一,建立支持教师数字技术应用的机制,包括技术支持团队、资源共享平台、培训机构等,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教师克服技术难题和实践挑战。第二,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共享,鼓励他们共同探索和应用数字技术,如通过建立教师社群、专业网络等平台,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第三,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如可以设立数字教学奖或相关荣誉称号、职级晋升优先推荐等,以表彰那些在数字化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对数字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策略5:以案例实践解决可操作性问题,涌现更多细案例、小案例。第一,为教师提供案例指导和培訓,帮助他们理解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进而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类似的教学实践。第二,定期组织案例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共同探讨案例背后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激发更多创新实践灵感与动力。第三,建立数字化教学案例库和资源平台,集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案例实践,同时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案例实践上传到平台,进一步增强案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策略6:以榜样力量解决发展性问题,通过加入名师团队助力专业成长。第一,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效应,以名师带动引领一批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加速成长。第二,建立网络师徒制,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年轻教师配备区内外的成长导师,帮助教师识别发展需求,制定专业成长计划,同时加强过程性追踪与指导。第三,定期举办数字名师经验分享会,邀请更多一线名师现身说法,着重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
杨现民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专家,《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起草人。主要从事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网络学习资源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