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北京市智慧校园规范建设的核心要义,然后重点阐述了北京市东城区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区校协同;智慧校园;建设规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8-008-02
2023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并提出要在三至五年内实现全市85%的中小学校达到智慧校园建设要求的总体目标,这将对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起指导与引领作用。北京市东城区以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内容及其特征引领学校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发展,在实践探索中,突出价值导向、需求导向、系统导向;通过总结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全面统筹学校建设区校协同发展的智慧校园,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与统筹智慧应用场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学校个性化应用等,由此,构建起区校联动、全面共享、协同发展的智慧校园建设新生态。
准确把握《规范》的核心要义
北京市制定《规范》,旨在引导各区和学校建设高质量的智慧校园,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加快实现北京教育现代化以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智能升级、提质增效;突出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空间融合、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侧重教学、教研、科研、管理和服务流程再造与适应性重构,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生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统筹建立智慧校园区校协同推进机制
东城区统筹区域内各部门,以《规范》为引领,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全区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顶层设计,并制订相关数据规范与应用建设标准,按照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教育大数据底座建设。区教育委员会、教研、学校、智库、企业“五位一体”,共同参与研究与行动,促进资源共享和各方力量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区域数字素养水平,有效开展全区数字教育实践。重点发挥区教育委员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依托高校在智慧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高位引领,借助企业提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支持,最终形成高校教育信息技术理论落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企业产品迭代发展的局面。
目前,东城区依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等教育学学科高地院校对全区各中小学校情及学情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提供相应的智慧教育相关理论指导,制定个性化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同时,东城区借助多家教育科技公司,协助学校建设智慧教室、搭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形成常态化智慧教学及智慧管理机制。各学校积极参与到区域智慧校园统筹规划中,不断丰富完善智慧校园实践,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迈进。
重点完善智慧校园应用场景
一是统筹建设东城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根据智慧教育发展平台框架,纵向对接教育部与北京市智慧教育资源平台,横向整合区域内各类教育应用系统,并通过制定统一认证标准,全部实现平台统一认证登录。以学校办学实践需求为出发点,鼓励学校开展深度应用,创新建设个性化的应用,建设应用模式、教育场景、数字素养、管理治理等全面创新的校园信息化新生态。统一部署常规的智慧校园生态应用,确保学校在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能数据、素养提升等方面形成智慧校园基本框架。同时,区教育委员会为学校提供可定制的开发平台,学校在上面搭建智能管理系统,助力实现教师教学精准化与分层管理、学生学习个性化与全面留痕、管理者实时化管理与全过程监督等。
二是构建区级与学校数字教育空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建设虚实融合的现代教育空间,推动学习方式变革。东城区搭建了服务全体师生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区域基础教育学校“考、教、学、评、管”一体化集成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全区各校也正积极探索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校园,在家校互联、校务管理、移动学习等方面全面推进。
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东城区积极探索大数据精准教研模式,构建协同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等数字教育场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精准与高效反馈。在对海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数据可视化”技术服务支撑下,教师和教研员可以持续、精准寻找和发现学生学业质量提升的着力点,根据数据结论提升教学统筹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研实效和教育质量。区域教研从“基于经验的归纳”走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推荐和学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是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在东城区,跨区校、跨时空、跨场景的优质教育要素不断汇聚、创生、重组,优化生成了符合区情、规模适度、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基于互联网技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双线供给,并通过课程超市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资源供给模式从“以学生为本”,升级到“以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加速实现以素养为导向的个性化育人实践,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使得各校学生不出校门、教室门即可和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名师同在一个课堂下,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真正落到了实处。
五是建设智慧教学场景。东城区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优的实际需求,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双师”“多师”“强师”融合教学,扩大了名师名课的辐射范围,有效提升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课程服务能力。如在英语听说教学质量提升方面,东城区应用智能技术,以北京师范大学在东城区开展的AIED项目为依托,联合17个专家智库团队和1家教育技术龙头企业,开展伴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应用智能技术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學的AI-TPACK能力持续提升,同时区域统筹编制了电子化作业,针对知识点、学科核心素养、学业等级水平等进行了重点标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实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化与减负增效。
六是创新学校个性化集群应用。东城区全区一盘棋打造智慧校园基础数据底座,形成学校管理“一校一档”、教师发展“一师一档”、学生成长“一生一档”的全息画像,据此打造的区、校、师、生发展报告,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与精准化。混合式教学、同年级/跨年级的双师教学、优质校与薄弱校的一体化教学以及新老教师的结伴教学等信息技术运用新场景得到大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与交换。
如,许多学校利用5G技术支持数字历史、数字物理课程的教研和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历史、数字化物理精品学科的场景化教学。其中有10多所中小学开展“日运动量”负荷数据收集,通过对学生体质开展日常数据分析、校内一小时锻炼效果监控、体育课数据监测等,准确评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精准高效体育教学。由全区22所学校组成的“校际协同精准教研及资源众创联盟”,创新了教师教研方式。
加强智慧校园场景更新迭代
东城区将按照《规范》要求,高质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继续坚持数字教育互联网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在严格评审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教育信息化企业的优势业务,营造互联网应用和区域智慧教育融合的新场景,探索智慧校园数字化转型新模式;继续坚持数字教育的需求导向,技术与业务双向发力,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以应用需求驱动各类平台开发,以“切实为师生提供能用、好用的数字化资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教育获得感;继续坚持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坚持立德树人,全面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