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玲,李润林,罗锦河,黄斌学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医院,广东 东莞 523538)
文献资料显示[1-3],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慢性病的年龄越发年轻化、儿童化。青、中年成为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增多的后备军。国内外对用药依从性的研究显示[4-8],慢性病患者即便是接受药物治疗,不少患者也会因种种因素难以持续或规范用药,而与研发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相比,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对健康获益更大。据调查结果显示[9-12],影响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口社会学、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同时与老年患者相比,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没有因文化水平较高、经济能力较好等优势因素显著高于前者。本次调查旨在探究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此,本课题组对符合条件的人群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做出了深入分析。
1.1调查对象 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东莞地区≥18岁~<60岁在东莞居住满1年,同时在调查前6个月,经一级或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并已使用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精神障碍性、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或恶性疾病终末期等患者;②有阅读理解与沟通障碍的患者。
1.2调查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问卷与现行成熟问卷相结合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量表(Morisky量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K10量表),其中Morisky量表由MORISKY D E等[13]在1986年提出,该表有4个问题:①你是否曾经忘记服药?②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③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④当你服药后自觉症状更糟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每个问题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总分0~4分,分数越高,其服药依从性越差。K10量表最早由Kessler与Mroczek编制,其中文版也具有良好信效度[14],包括10个问题:①您是否经常无缘无故感觉到劳累?②您是否经常感到很紧张?③您是否经常感到紧张的没什么事情可以使您平静下来?④您是否经常感到很无助?⑤您是否经常感到休息不好?⑥您是否经常感到坐立不安?⑦您是否经常感到沮丧?⑧您是否经常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⑨您是否经常感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激起您的兴趣?⑩您是否经常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每个问题有5个答案:①几乎没有;②偶尔;③有些时候;④大部分时间;⑤所有时间。每个答案得分依次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患者自行填写问卷,并对调查研究的目的及数据使用知情同意。
1.3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采用Cronbachs’ɑ系数法评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ɑ介于0~1之间,ɑ值越大,表明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越高。一般而言,ɑ>0.8表示内部一致性极好,ɑ在0.6到0.8表示较好,而低于0.6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评测问卷的结构效度。
1.3.1Morisky量表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Moris-ky量表的信效度为0.732,>0.7,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良好。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说明题项不应该被删除处理。针对“CITC值”,分析项的CITC值均>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见表1。
表1 Morisky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1.3.2K10量表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中K10量表的信效度为0.888,>0.8,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说明题项不应该被删除处理。针对“CITC值”,分析项的CITC值均>0.4,说明分析项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见表2。
表2 K10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AU对收集的资料实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单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事后多重比较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2.1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本次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问卷为5 206份,其中Morisky量表平均得分为(1.81±1.48)分,将样本按照总得分分为3个等级:0分为用药依从性高,1 406人(27.01%);1~2分为用药依从性中,2 109人(40.51%);3~4分为用药依从性差,1 691人(32.48%),结果提示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K10量表平均得分为(18.23±5.89)分,患者基本情况及其他不同项目的Morisky量表得分情况见表3。经检验,不同婚姻状况的Morisky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医保、慢性病数量、自评健康状况、医疗服务态度感受、看病取药的医院/社区距离、心理健康状况分组的Morisky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不同项目的Morisky量表得分情况
2.2对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2.1人口社会学特征与用药依从性的关系 为了深入探究人口社会学特征与Morisky量表得分之间的关联,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参与医保情况视为自变量,Morisky量表得分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见,年龄50~59岁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低于18~29岁患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患者得分高于文化程度小学的患者;参加医保患者得分高于无医保患者。即年龄5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无医保的患者得分较低,用药依从性较好。见表4。
表4 对用药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2.2.2身心健康情况与用药依从性的关系 为了深入探究东莞地区青、中年患者身心健康状况与Morisky量表得分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以慢性病数量、自评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量表作为自变量,Morisky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显然,患有2种或更多慢性病的患者的得分要低于只患有1种慢性病的患者;自评健康状况很好的患者得分低于其他自评健康状况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很好的患者得分低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或一般的患者。即慢性病数量2种或以上、自评健康状况很好、心理健康状况很好的患者得分较低,用药依从性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三高”为主的慢性疾病占比达67.88%,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参与医保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就医服务态度、就医便利程度是影响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显著因素。
3.1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普遍较差 本研究分析结果提示,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为(1.81±1.48)分,男性患者为(1.73±1.44)分,女性患者为(1.88±1.51)分,其中用药依从性好的人数比例仅占27.01%,这与吕薇等[11]、刘靖等[12]研究结果相符,无论是青少年还是青、中年等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普遍较差。同时本研究显示,18~29岁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为(1.68±1.22)分,30~39岁为(2.17±1.50)分,40~49岁为(1.89±1.44)分,50~59岁为(1.37±1.47)分。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认为各组间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除18~29岁以外,年龄越高得分越低,用药依从性更好。这与苏丽娜[7]、DABAGHIAN F H等[15]研究结果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大反而对用药依从性有保护作用。原因可能在于青、中年慢病患者较中老年患者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更有自信,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且生活节奏较快,生活习惯不佳,容易导致忘记服药或者不按时服药,甚至在病情变化时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3.2用药依从性受患者文化程度及社会保障水平影响 本研究分析结果提示,不同文化程度的Morisky量表存在得分差异,其中高中以上的组别得分高于小学和初中组,表示用药依从性较差,这与顾爱丹等[16]对苏州地区青、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依从性的分析结果存在差异,也与黄笋等[17]对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9名平均年龄为63.45岁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中,文化程度低用药依从低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与陈平等[18]的研究,文化程度较低,用药依从性反而更好的结果吻合。原因可能在于东莞地区作为外来人口大市,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小学及初中组均为年长的当地户籍人口,高中以上的组别以年龄低的青年外来人口居多,从而印证了年龄越低的组别得分越高,用药依从性更差的结果。也存在可能是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更容易接触到网络良莠不齐的药物信息及负面报道,对用药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规范用药;另外社会保障影响因素方面,本研究未参与医保的得分较低,用药依从性较好,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大部分慢性病药物已纳入医保,医保患者就诊费用相对低,未参加医保患者就诊费用支出相对较大,对用药的重视程度更高。同时,就医环境(医疗服务态度、就医便利性)也是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地区青、中年患者常面对节奏快、竞争大的工作环境,身心的劳累与可观的收入让他们更向往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从而促使获得优质医疗服务人群的用药依从性更高。
3.3用药依从性行为受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本研究发现不同自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的Morisky量表得分存在差异。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的患者用药依从性更好,另外,同时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病调查对象中,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的患者Morisky量表得分明显低于仅有一种慢性病的患者,这与魏云等[19]对成年人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对健康结局影响的研究结果较为吻合。不同心理状态对治疗依从性具有密切相关性[20],异常心理状态会加重患者疾病进展,对慢性病患者影响尤为明显。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东莞地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这与多项人群特征、相关影响因素有密切关系,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控制疾病发展。提高青、中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建议:①加强对高学历患者的用药教育与随访。对疾病、药物知识、治疗方法等错误认知,会导致慢性病患者对疾病治疗产生抵触心理与行为,从而影响用药依从性,最终导致疾病控制不佳的不良结局。医务人员对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教育与定期随访时,不能忽略高学历人群,需消除他们对疾病治疗产生的顾虑或盲目自信。加强对高学历人群随访,传递正确、正面的疾病知识、药物知识,让患者知晓疾病治疗效果、药物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提高其用药依从性。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与改善就医便利性。对于青、中年慢性病患者,其用药疗程较长甚至需终生服药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监控与用药随访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服务内容之一,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为青、中年慢性病患者长期规范使用药物提供监督和提醒,同时打造更加优质、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方便患者就医看病,更有利于用药依从性的提高。③加强非药物治疗教育。非药物治疗,特别是帮助青、中年慢性病患者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对其病情好转有较为积极的作用。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需长期面对心理、生理、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况。医务人员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正确、积极、个性化的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