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嘉莹词的尊体意识

2023-08-25 18:04:13于海月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词体叶嘉莹词人

⊙于海月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词的“尊体”意识指的是推崇词这一文体的文学地位。词在发展初期受到 《花间集》 的影响,形成了词是艳科、小道的固化性概念,被文人看作是不入主流的小词,是宾客们饮酒遣兴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诗词家开始关注词学尊体,北宋苏轼提出“诗词同源”的概念,倡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认为诗词有明显的界限;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提出“比兴寄托”、兴发说等言论,为词的尊体做出了重要贡献。21 世纪的今天,诗词学家叶嘉莹致力于诗词研究,对词学有着深刻见解。她在《论词的起源》一文中纠正了词为古乐府的流变和“诗余”的说法,得出“词的起源是自隋、唐以来伴随着新兴的音乐之演变而兴起的、为配合此种音乐之曲调而填写的歌词”①的结论。另外,她提出了“弱德之美”和“兴发感动”等新概念,推动了词的尊体,她的词作实践着她的词学观念,表现出强烈的词尊体意识。

一、肯定词体的性质

词在个性方面非但不逊于诗,而且具有兴发感动的本质与区别于诗的“幽微要渺”的特质。

(一)词同于诗的本质——“兴发感动”

叶嘉莹在《迦陵诗词稿》代序学词自述中提到,诗与词二者同属于广义之诗歌,在性质上有其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即皆有“情动于中”的感发之动机。“纵然有真切之感受仍嫌未足,还更须能将之表达于作品之中,使读者也能从作品中获得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才完成了诗歌中此种兴发感动之生命的生生不已的延续。”②叶先生从审美动机的角度出发,提出“感发”的概念,对诗词创作和评赏都提出了要求。叶嘉莹将诗与词一同看作广义的诗歌,并且认为词与诗同样具有感发的动机与功用。

诗与词在性质上也有其相异之处。纵观词的尊体发展史,虽然在前期被忽视,叶先生却以其独到的眼光提出“然而却正是在这种游戏笔墨的小词之写作中,他们却于不自觉中流露了隐意识中的一种心灵之本质。因此这些小词遂于无意中具含了一种发自心灵最隐微之深处的兴发感动的作用”③,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叶嘉莹在《中华读书报》的专访中有所阐发:“词的好处要比诗更难理解……词的好处是非常微妙的,不像诗那样直接说出来。词的表面都是儿女之情、相思怨别,却把每一位作者的真性情、内心最幽微隐约的情思流露出来了。”④如此便弥补了诗的不足,使作品更加具有情感力量。叶嘉莹由此说清楚了词的好处,使“小词”不小。在她的词《贺新郎·夜读羡季师稼轩词说感赋》中即有所表现:

此意谁能会,向西窗夜灯挑尽,一编相对。时有神光来纸上,恍见上堂风致。应不愧稼轩知己,爱极还将小语谑,尽霜毫挥洒英雄泪。柏树子,西来意。 今宵明月应千里,照长江,一江白水,几多兴废。无数青山遮不住,此水东流未已。想人世古今同此,把卷空余千载恨,更无心锁论文字。寒漏尽,夜风起。⑤

这首词是叶嘉莹夜读顾随老师的《稼轩词说》而灵光一现,恍若见到上堂之风致,因此赞叹老师不愧为稼轩知己,下片将古今相通的慷慨之意境托出,青山常在而水流未已,明月流水依旧,而人世沧桑,这般情思穿越古今。最后以“夜风起”收束,烘托出苍凉之氛围,令人袅袅回味,意境深沉,灵气十足。词人因读顾随之作而感发创作此词,正体现了“兴发感动”的观念,将诗和词放在同等地位,提出“兴发感动”的观念,可见其词尊体意识。

(二)词区别于诗的特质——“弱德之美”

叶嘉莹不仅提出诗与词在性质上的异同之处,还提出了词有别于诗的特质。她明确指出词有别于诗:“中国词与诗的差别,就在于词更具有一种幽微要渺引人向更为深远之意蕴去追寻的特质。”⑥而这种“幽微要渺”的特质,叶嘉莹将其概括为“弱德之美”,她对此概念的解释是:“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⑦“弱德之美”的提出,将词的美感规律形象化,将美感特质引入,并且将之运用到词的创作和评赏过程中,不仅使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更赋予了词新颖独特的评赏标准,加深了词在文学史中的独特意义。叶氏的词中也蕴含着这种“弱德之美”。比如《水龙吟·壬戌中秋前夕有怀故人》:

天涯又睹清光,姮娥伴我飘零久。阴晴历遍,常圆无缺,几时能够。北国春宵,南台秋夜。算他乡迟暮,韶华一往,对明月,空搔首。 凉露苍苔湿透。立多时,寒生衣袖,长辉万里,愿随流照,故人知否。当日高楼,阑干同倚,此情依旧。愿加餐共勉,千秋志业,向他年就。

这首词写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叶氏此前曾赴杜甫学会交流,词中常感慨怀故。上阕是飘零之人在象征着团圆的佳节感慨时光逝去,却只能空对明月。词人远在异乡、年老孤零的处境尽显,曲尽人意。下阕通过苍苔、衣袖的寒凉衬托心境之凄清,此处将友人比作“明月”,表达出愿与明月同辉的心境和愿与友人共同勉励、昂扬向上的心志,以此怀念与故人昔日一起的光景。尾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的诗末四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多表现厚重质朴的情感,词人化用“加餐”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思,这也正表现出“弱德之美”的内涵。

又如《醉公子》:

玉栏人独倚。尝遍清秋昧。懒去画蛾眉。妆成欲对谁。 暮霞斜照水。江上枫林醉。江水解相思。东流无尽时。

如《如梦令·残柳》(1942 年秋):

冷落清秋时节,枝上晚蝉声咽。瘦影太伶仃,忍向寒塘自瞥。凄绝。凄绝。肠断晓风残月。

叶嘉莹用词来表达内心难以排遣的凄清之感,这两首词“堪称花间南唐之苗裔,颇能抒写细美幽约之情”⑧。

二、强化词体的表现功能

词体从“小道”地位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笔下的言志之体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宋代词人有着杰出贡献,题材范围的扩大和情志的抒发是词学尊体的重要表现。叶氏继承了宋词的优势风范,强化词体言志抒怀的功能,缪钺曾在《〈迦陵诗词稿〉序》中评价叶词:“叶君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观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远境,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⑨从缪钺的评价中也能看出叶词的尊体意识。

(一)借词表达家国情感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于自然’道出了词较之诗更高的内涵层面与技巧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⑩叶嘉莹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外侵战争的民族危亡时刻,对家国有着特殊的情感,并将其诉诸笔端。词无疑是最能抒发词人内心深重悲凉情感的体裁,因此在她的词作中表达家国情感、民族忧患之意的诗作最盛,情感最为悲怆真实。词中有许多现实的感发吟唱,强化了词体的表现功能,为词学尊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三字令·怀锦瑟》中,作者的心绪表达得最为真实细腻:

怀锦瑟。向谁弹。掷流年。千点泪,一声弦。路茫茫,尘滚滚,是人间。 抬首望,碧云天。莫凭栏。秋易老,恨难言。月华明,更鼓尽,梦江南。

这首词写于叶氏大学时期,词人与母亲、弟弟身处沦陷的北京,父亲在南京,亲人远隔,对战争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对战争的痛恨和内心的凄凉诉诸词体,末句“梦江南”暗指关怀家国,江南风景秀丽,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而如今战争频发,只能在梦里向往江南净土。在《临江仙·惆怅当年风雨》中: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付谁看。惟余乡梦未全删。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

这首词中,叶嘉莹将往昔风雨只化在了“恨”上,不对人言,而“惟余乡梦未全删”表明她唯独将乡梦之词留于书中。可见叶词在删减之前大概是题材广泛,纷繁多样的。“故园千里外,休戚总相关”更表达出叶嘉莹与“故园”休戚相关的深切情感。

除了表达故国的忧思外,还有许多词作表达对祖国的牵念与盼归之情。在《水龙吟·秋日感怀》中:

满林霜叶红时,殊乡又值秋光晚。征鸿过尽,暮烟沉处,凭高怀远。半世天涯,死生离别,蓬飘梗断。念燕都台峤,悲欢旧梦,韶华逝,如驰电。 一水盈盈清浅,向人间做成银汉。阋墙兄弟,难缝尺布,古今同叹。血裔千年,亲朋两地,忍教分散。待恩仇泯灭,同心共举,把长桥建。

叶嘉莹在易触情思的秋日里,感怀所经历的死生离别,以“待恩仇泯灭,同心共举,把长桥建”,呼吁两岸应同心协力,建起友好桥梁。叶嘉莹将自己对故国的殷切思念化成对两岸同胞的牵念,表达出两岸统一、和谐一家的愿望。

无论身处战争时期,还是远在他乡,叶嘉莹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的关切与思念都点映在一个个词作中,继承宋词风范,将闺阁之词引向家国情志之间,强化了词的表现功能,为词的尊体在现代又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二)以词抒发人生感怀

词体自晚唐李煜之后,视野开始突破闺阁而走向士大夫,以词抒发志士情怀日益增多,这无疑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地位也随之提高。词人叶嘉莹在表达其尊体理论的同时,将自己的人生怀抱、崇高志向和人生轨迹渗透在词中,强化了词的言志功能,实践着她的尊体意识。中华诗词学会在《颁奖词》中评价叶先生《迦陵诗词稿》:“她的诗词长于以婉约之笔写深沉的人生感悟与世道沧桑,影响广泛。”⑪

比如在《踏莎行·一九四三年春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中,作者写道:

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 软语叮咛,階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词人在漫长月夜,谈到烦恼与欢娱之易变,感叹人们一叶障目。下阕看到梅花飘落之早,面对这惹人意绪的景色,却以“耐他风雪寒,虽寒已然是春寒”的态度应对,从叶嘉莹对烦恼、春寒的态度,可见其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又如《浣溪沙·已是苍松惯雪霜》中:

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 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

词中叶嘉莹将自我比作饱经岁月霜雪的“苍松”,感悟韶光倾覆,自诩“碧云”而“碧落”,可见其内心如苍松一样坚挺,也如碧云一样光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与“红粉”争奇斗艳,更显出叶氏的质朴素秀和高格情怀,老时心态仍然疏狂自流。这里的“‘疏狂’指的是一种类似‘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况,那是一个人的心境完全处于淡泊之后的自然表现”⑫。

《临江仙·十八年来同逝水》中“十八年来同逝水,诗书误到而今。不成长啸只低吟,枉生燕赵,慷慨志何存”,从中能看到叶嘉莹早期的“慷慨之志”。另外《水调歌头·秋日有怀国内外各地友人》写道:

天涯常感旧,江海各西东。月明今夜如水,相忆有谁同。燕市亲交未老,台岛后生可畏,意气各如虹。跟念剑桥友,卓荦想高风。 岁别离,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梦见故园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

上阕以“天涯”“江海”喻各地友人分隔遥远,而今一弯月明,谁能与“我”同忆呢?词人发出疑问,燕京的亲友故交仍未老去,中国台湾的后生众多,意气风发,对各地友人的思念和赞美跃然纸上。下阕从回忆转到相思,借学生们“报国心事”来表达自己也有同样的“初衷”,继而发出“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的豪言壮语,叶嘉莹此时虽已过知命之年,但是内心的壮志却从未改变。

三、结论

叶嘉莹不仅在词的起源方面将词脱离“小道”范畴,更在词体个性方面,肯定词体具有的表达心灵之幽微的本质和具有“弱德之美”的美感特质;在词的功能方面,以词来表达深厚细敏的家国情感和人生志怀,强化了词的表现功能。叶嘉莹的词作深刻实践着她的词学观念并渗透出她的词尊体意识。

①缪铖、叶嘉莹:《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③⑥ 叶嘉莹:《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④ 郭倩:《“词境灵谿许共寻”》,《中华读书报》2015年4月15日009版。

⑤⑨ 叶嘉莹:《迦陵诗词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序言。(叶嘉莹词作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⑦ 叶嘉莹:《清词丛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60页。

⑧ 刘勇刚:《论叶嘉莹的〈迦陵诗词稿〉》,《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30卷第3期,第108页。

⑩ 沈检江:《词境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⑪《颁奖词》,《中华诗词》2009年第2期。

⑫ 孙康宜:《好花原有四时香——读〈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诗词选译〉有感》,《文学与文化》2014年第2期,第19页。

猜你喜欢
词体叶嘉莹词人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词人的职业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8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38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3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文教资料(2017年9期)2017-06-08 08:12:02
林逋梅妻鹤子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8
尊词之体 辨词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