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如珍
张家湾大集古已有之,据说因漕运而生。每逢农历月份的初三、初八即为赶集日,四面八方的商户便向此集结。前几天,恰逢农历初八,又正值周末,我经几站地的车程,终于见识了场面宏大的张家湾大集。
刚一下车,我就看到了摩肩接踵的人们:有的拖着小车,有的手里提着大包,有的推着老人,有的牵着小孩儿。跟随人流往前没走几步就到了张家湾大集,大集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的用喇叭,有的放开了嗓子眉飞色舞地喊。这边是让人馋涎欲滴的驴打滚儿、糖火烧、驴肉火烧、炒凉粉等,那边是卖衣服的、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农用器具的……好久没看到如此场面了,瞬间,我的眼睛有点儿不够用了。闻闻这边的饼好吃,看看那边的水果也不错,我忍不住想到了久远的赶集。
小时候,我在乡下,那会儿的赶集意味着会唱大戏,邻村上下都会有各种做买卖的到场。学校也会放假,如果是本村的,会多放几天;如果是外村的,一般会有一两个半天假。唱戏的时间一般在下午和晚上。小孩子赶集能带个三五毛钱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带一两毛钱。有一次,学校放假赶集,我正好赶上爸爸从省城回来,他顺手把兜里的零钱给了我。八毛五分钱(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小心翼翼地放在口袋里,那个开心呀!刚吃过午饭,我便和几个小伙伴相约走着去赶集。我紧紧地捂住口袋,生怕钱一不小心掉出来。我们一路打打闹闹,十几里路如玩儿似的就到了。戏已开演了,戏场里坐满了人,还有几家做买卖的。说实话,小孩子有几个能坐下来看戏的?凑热闹倒是真的,戏台上演啥我们大抵是不太知道的。我们好奇地东看看西逛逛。忽然,一个花花绿绿的卖水果糖摊点吸引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的眼睛仿佛被定住了,嘴唇也不由自主地轻轻舔动。“一分钱两颗,带钱了吗?要不要买点儿尝尝,可甜了!”一个漂亮的阿姨拿着水果糖“诱惑”着我们。我也好想吃,只是平时爸妈不愿意让我吃,一是怕坏牙,二是糖这东西不顶饥不頂饱的—除非在过年的时候。我看着小伙伴们的神情,也知道他们没多少钱,心想反正一分钱两颗,五分钱就可买到十颗,几个小伙伴每人一颗,剩下的还可以拿回家给弟弟们吃。
于是,我把五分的钢镚儿掏出来递给了阿姨,随后我和小伙伴们捡好看的糖纸挑选着。“真甜,你也吃一颗吧。”一个小伙伴对我说。此时的我看着他们吃,心里那个舒坦,就像将军打了胜仗,给士兵发战利品般有成就感。“嘿,你们吃吧!”随手自己也剥了一颗塞进嘴里,那个甜啊,恐怕是吃过最甜的糖了。一个小伙伴一高兴,糖竟然从嗓子里滑溜进肚里了。她有点儿不好意思,充满遗憾地看着另外几个伙伴享受糖的滋味。
集市上卖花布之类的地方不是我们小孩子逛的,农具与我们就更不沾边了。还是吃的对我们有吸引力,我最爱吃饼了,油亮亮的,色泽微黄,外脆里香,有红糖馅儿的,有椒盐的,有油酥卷儿的,还有一种叫干馍的,一毛钱一个。
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八个,想带给爸妈吃,心想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几个小伙伴紧紧地围绕着我,不知他们是感激我刚才给的糖,还是想能否再分他们点儿饼,抑或是只是想围在我身边闻着香甜的饼味。我紧紧地背着装有饼的书包,从头到尾,自己没舍得吃,更没舍得给他们,而是带回了家里。那时的口粮少,粮食不够吃,妈妈又不愿意和别人开口借粮,于是她总是细水长流,让我们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哪怕是喝稀饭,妈妈也说:“把碗吃干净,浪费粮食是丧良心的。”
“进口的水果便宜啦!”“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好吃不贵啦!”“过来看看啦,天热换纱窗啦;品种全,质量好啦。”“纯棉的,真丝的,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啦,商场大几百块钱的T恤,这里只要三十五块钱啦,一百块钱三件啦!”各种叫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吃,早已不是问题;买东西,连现金都不用带了。我下意识地伸手按了按口袋里的手机,就像当年捂着那八毛五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