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始终秉持此信念,以场为家、以林为业,在坚守中践行绿色科研理念,在奉献中践行为民情怀。聚小成为大成,积量变为质变,在大山深处谱写了璀璨瑰丽的人生篇章。
回首60余载科研路,一张张泛黄的奖状,见证了科研团队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扎根闽北一隅,矢志不渝“科技立场”,数十年如一日开展杉木不同世代遗传改良、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推广示范等工作,已完成的150多项科研项目中有28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业绩。
坚守初心,饮水思源
1957年,洋口林场建场的第二年,林场党组织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杉木科研,阮益初等人着手营造杉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林,开展以杉木速生丰产为中心的多项试验研究,开创了全国杉木良种选育先河。
20世纪90年代,林场经营困难,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部分职工对花大钱却没有经济效益的科研意见很大,而杉木试验林材质好,可作特殊用材使用,市场价格相当可观。一些职工强烈要求,砍掉试验林以解燃眉之急。场党组织连夜召开扩大会议,一方面做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工资按照先退休、再职工、最后党员干部发放,并想尽办法压缩开支,终于保住了这些试验林。此后,林场形成一条铁律:再穷也不能吃子孙饭!谁砍了试验林谁就是千古罪人!当时保留下来的试验林,为第1~4代杉木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试验数据。现有1124亩杉木种质资源库,已成为洋口林场杉木育种领跑世界的一个历史见证。
赤诚奉献,聚沙成塔
为了寻找最好的种源,科研团队先是走遍闽北山区,后来又远赴广西、贵州、湖南等林区选择优良杉木母树。一路风餐露宿,不怕山高路远、不惧野兽出没。哪里最原始,就往哪里去;哪里有杉木,就往哪里钻。
在野外开展科研,危险状况时有发生。1983年,施季森教授帶领科研团队进山,突遇山洪暴发,道路、通信中断,30多人被困山中30多天。存粮全部吃光了,一撮米煮一锅粥,端起碗都能照见人。没有柴火烧饭了,便将工区旧食堂、旧仓库的房梁拆下来烧。最后实在没吃的了,只好到地里刨喂猪的萝卜煮来吃,一嚼一口渣,这样苦熬了一周才最终获救。这在科研团队漫长而艰苦的育种科研生涯中,不过是“一段故事”而已。
迎着困难上、对着困难干。科研团队把人生和事业扎根在茫茫林海中,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潜心研究,稳健地走出了一条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选育出的杉木良种材积增益逐代增高,为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保持全国第一作出重要贡献。通过品种改良、良种选育与成果推广,不断提高森林生产力,持续增加木材供给,为国家木材安全提供充足的杉木良种保障。洋口林场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科技园区。
久久为功,集腋成裘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恪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科研团队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杉木遗传改良的丰硕成果,镌刻了福建林业人跨越时代的奋斗足迹。
“科技兴林”是科研团队一以贯之的管理理念。他们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长期合作,累计完成150多项林业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28项。其中,《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获2016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通过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团队完成重大科技推广项目12个,培育杉木大径材示范基地4.3万亩,为林业生产单位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推广模式,为实现福建林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森林资源扩量、提质、增效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接力奋斗,勇担使命
60多年来,一代代科研团队立志科研报国,他们研发的“洋林”牌系列良种,生长快、材性优、抗病害、产量高、营林成本低,为我国林业系统开展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推广示范提供了全面的科研服务。
通过创新技术推广转化模式,科研团队在实施杉木育种、科研试验、种苗生产等活动中,将杉木选繁育推一体化不断推向新高度,先后承接现场观摩、学术交流和考察学习团队500多批次1万多人次,还选派50余名科技特派员将先进的育种育苗、营造林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我国广大杉木适生区,推动当地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长。此外,还通过合作经营等方式,累计为周边乡村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打通服务林农“最后一公里”。累计生产杉木良种4.9万公斤,生产多世代杉木良种苗木60亿株,向江西、广东、四川等10多个省区持续提供良种,推广杉木良种造林3000多万亩,由良种遗传增益产生的经济价值达千亿元,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