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
【摘要】《流浪地球 2》讲述人类通过启动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本文着眼于审美感通学中文艺作品感通人心的基本路向,从正面感通、复合感通两条路径对《流浪地球 2》中的英雄形象进行解读,进而使观众可以达到与电影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未来等情思意趣全幅感通的旨趣。
【关键词】审美感通;科技;《流浪地球 2》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1-009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29
一、正面感通
基于文艺作品感通人心是审美感通学批评四种基本路径之一。正面感通是指通过塑造坚强的、高尚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来感通人心,传达美好的情感,显现伟大的精神或思想,直接把观者的心灵带向一个比较崇高的精神境界。①其中正面人物形象内涵丰富,不只局限于某个人或某件事,可以拓展到艺术作品中的集体和集体性行为。当文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主要群体用一定的方式(情感)感動人心、通达灵境,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则可谓正面感通。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突破性进展。《流浪地球 1》(2019)除技术创新让人印象深刻外,导演通过中国式城市群、中国式建筑、中国式人物等中国元素来进行文化价值的中国式表达同样令人回味无穷。《流浪地球 2》(2023)中,导演扩大格局,以中国视角切入,通过“移山计划”这一母题,更加发散且深层次的探讨“人类如何寻找新家园”“人类的未来究竟在哪里”“人类和科技该如何共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影叙事的深入,观众对人类文明最终走向何处开始进行哲学性思考。
在审美感通学中人(欣赏者)也是重中之重。导演在影片中使用“人类共同体”这一概念作为正面感通的具体阐述方式,这一概念下人类群体成为英雄群体,传递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通过人类大爱、人性本真之情让观众情真意切的感受到荧幕里那一世界的鲜活,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通感。审美感通学通过培养人的感通能力来发挥艺术作品的正能量。作为欣赏艺术作品的主体,人的作用不言而喻。面向艺术作品本真,发挥人的审美能力才使人与艺术作品形成艺术链接。再通过感通,通观作品,让人与作品有合二为一之感。比如在《流浪地球 2》伊始,便是宇宙抛给人类的一道高难度的选择题。是选择效果显著但违背伦理道德的数字生命计划,还是选择希望渺茫的移山计划。当太阳危机爆发,面对可能完全无法战胜的天灾和日渐困难的日常生活,“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永生不灭的“数字生命”计划。但失去人性、违背伦理的人类还是真正的人类吗?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在危难之际,中国提出通过“移山计划”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计划提出后遭遇重重困难。身处流浪地球时代的各国青年们挺身而出,为了全人类开始奋战。当观众面临直面荧幕里困难时所被激发的情感,正是让影片升华的精妙之处。
正向感通者,往往是描写“人应该有的样子”,体现作者的人格理想与精神。②相较于前部以刘启、韩朵朵为主的个人英雄主义表达,《流浪地球 2》更突出“整体性”的集体主义表达。《流浪地球 2》中宇宙给人类所设置的每一个困难都无法凭借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力量解决,只有全人类团结才有一丝解决之机。“空间站”“太空电梯”的搭建违背了“移山计划”反对者们的意愿,一场隐藏在甜蜜表白之下的“太空电梯”危机悄然而至。刘培强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拿着一束玫瑰花准备向心爱的女孩表白,其他队员们暗暗为他打气。在欢乐幸福的氛围中,太空电梯突然开始不受控制,空间站被毁在即。与以往处理危机的方式不同,面临太空电梯危机之时,导演并未让刘培强、韩朵朵、张鹏、俄罗斯宇航员等人通过极端紧张激烈的方式来演绎面对危机。反而是通过较为轻松欢快的方式来化解危机。危机的最后,韩朵朵因刘培强送给自己的花被反对者弄坏,便用“大力出奇迹”的滑稽方式打败了计划反对者,漫天的玫瑰花瓣和其他目瞪口呆的航天员,都为危机的解决增添不少喜剧色彩。这种富有人性色彩的塑造方式,让英雄更加接地气。当欢乐和危机两种极端情绪同时出现在英雄人物身上时,感通之力才最为充沛,观众也是在此时真正进入作品本身。
在面对全球危机的时候,人类该应当是什么样子,《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给出了答案——任何人都可以是人类的英雄。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这是对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更精准的世界化表达,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这一英雄群体中每个人的人生信条和行动守则。守护地球,拯救人类的不是某个国家诞生的某位英雄,而是人类自己,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他们身上肩负着现在和未来一代代人的精神,将地球带向更远的未来。影片中的刘培强和韩朵朵,天空中驾驶战斗机的张鹏和俄罗斯宇航员,地面指挥中心的各国首脑齐心协力化解了此次太空电梯危机。人类是自己的英雄,只有人类各司其职、共同发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有效解决危机。面对“月球环形山”危机之时,集体主义是解决问题唯一法门。在此背景之下各国纷纷对根服务器进行重启,从地下城出发,跨越重重困难,相互配合以求解决此次危机。与此同时生活在太空站的各国航天员们无一人退缩,争前恐后奔赴月球完成引爆任务。当沙溢饰演的张鹏率先喊出:“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时,各国航天队纷纷效仿最终组成了一个“以命换命”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英雄“群体”。古往今来,“牺牲”向来是最让人为之动容的行为。当一次次爆炸声响起,当宇航员被炸成粉末的身体与月球表面的尘土融为一体之时,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此时观众才算是触碰到作品本体,抵达圆通之境。
《流浪地球 2》不仅塑造了如刘培强、韩朵朵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英雄,还塑造了如各国航天队组成的“群体”英雄。从一个英雄到一群英雄,变化的种族、性别、数量,不变的是动人的集体主义人性光辉。无论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各国“英雄”团队总会前赴后继,人类家园终会被拯救成为影片精神内核。
二、复合感通
艺术作品如同一道罗生门,观众因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欣赏艺术作品之时便会获得不同的艺术感悟,这使得艺术作品对人的功用是复杂的、不能一言概之的。复合感通作为艺术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指的是指兼用正向感通、反向感通方式,用一种隐含有太极图式的结构把它们综合运用在一部作品里,既以高尚的德行激励人心,又以卑劣的恶行刺痛人心,或所写人物好中有坏,坏中有好,让人爱恨交加,从而使观者的心灵既得到刺激与宣泄,又得到洗礼与升华。③复合感通的包容性、双重性为英雄人物提供了一个跌落“神坛”的机会,也给予艺术作品一个塑造圆形英雄人物形象的机会,这使得艺术作品人物层次更加丰富、渲染力更强。
《流浪地球 2》采用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增强了整个作品的丰富性。在叙事过程中,导演通过复合感通的方式打造了诸如图桓宇这样的个体圆形“英雄”人物。与群体性英雄相比,个体圆形“英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英雄设定。每一位英雄都不再是前部中那样完美无缺的人设,正义中夹带着私欲,每个人都变成了平凡的、具有瑕疵的,甚至一度僭越规则的“英雄”。但这样的英雄形象恰恰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也可以更充分地向观众展现了英雄人物本真。通过设置这样的人物,导演能够巧妙地将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电影情节戏剧性冲突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而展现了作品的艺术性。剧中由刘德华饰演的图桓宇是一名研究数字生命和数字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他一生都在探索数字生命能否实现。与观众以往所见过的科学家设定不同的是剧中的图桓宇不断研究数字生命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拯救世界或追求真理,而是为了让自己死去的女儿图丫丫成为第一个拥有数字生命的人,永远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图桓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科学家不懈追求真理的执着性,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更可以看到一个“英雄”构成的复杂性。
影片中图桓宇的首次登场是在执行“月球坠落危机”,生活在月球空间站的图桓宇一直偷偷使用量子智能计算机550A进行数字生命计划研究。由于设备限制,生活在芯片中的图丫丫只有一分多钟的生命。当宁理饰演的马兆带着新型量子智能计算机550C登上空间站时,图桓宇眼神一动仿佛看到了丫丫无限的生命。图桓宇提出只有让他参与后续550系列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他才会一起完成此次任务。这一要求的提出不禁让观众开始思考图桓宇在影片中的人物色彩。随着月球危机的顺利解决,图桓宇和马兆也成为了550系列量子智能计算机研究计划的核心人员,这也使得图桓宇获得了量子智能计算机的控制权利。当普通人获得权利,人物的行为会随之发生改变。此时的图桓宇准备利用职权,让自己的女儿通过550W量子智能计算机获得永久的生命。图桓宇全然不顾法律和自己的安危,摒弃了所谓英雄该有的特质,只为自己女儿能活下去。此时的图桓宇虽然不是世人的英雄但他却是自己女儿的英雄。家国大义让人动容,父女亲情也同样让人潸然泪下。通过最真挚的情感,让观众与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沟通,减少观众在当代社会的物化、异化之感,才能完成審美体验,逃离现代化危机。观众在审美体验之后便是进行感通,只有将个人狭隘情绪中解放出来方能大成。影片最后危机中,图桓宇放弃个人执念再次与马兆联手执行任务。战友相继去世,冰冷的海水吹响死亡的号角,图桓宇在千钧一发之际借助图丫丫的数字生命,在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了地球的命运。此时的图桓宇和图丫丫毫无疑问成为世人的英雄。图桓宇这一英雄的外在行为变化,展现了个体英雄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过程。观众通过这一过程与图桓宇一起完成感性式自我体验,从而体会导演所思所想。
除了图桓宇这一特殊人物的设立外,《流浪地球 2》最大的突破是引用人工智能莫斯(MOSS)这一角色。导演赋予莫斯人性化、角色化的身份并让其在影片中承担复合感通者角色。复合感通者,往往是描写“人本来的样子或可能存在的情形”,但通常是以圆形人物给现实中人立一面镜子,供人们自我观照与反省。④在前传中,莫斯与刘培强并肩作战成功解决全球发动机危机,成为拯救人类的正面“英雄”,给观众留下了人与科技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完美印象。但在《流浪地球 2》中,莫斯的完美外壳被粉碎,观众在莫斯身上看到了一个带有独裁专制性的高智商个体。这与人性中所包含的负面因子一一对应。如果说前传中的莫斯是一个具有超高智慧、值得学习的纯粹英雄,那么《流浪地球 2》中的莫斯这一拟人化形象则更像导演设立给人类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之下,人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劣性一览无余,同样莫斯在试图完成既定目标之时的狠戾也与人类如出一辙。当图桓宇和莫斯在数字空间相遇时,莫斯认为只有不择手段使地球毁灭才能延续人类文明这一元目标。在刘培强进行登月航天员面试时莫斯所表达出的冷漠也让人不寒而栗。即使曾经并肩作战但因如今只需要挑选出符合标准的“工具”所以即使面对朝夕相处的“朋友”,莫斯也毫不留情。面试室内发狂的刘培强与冷漠的莫斯形成鲜明对比,也许莫斯一开始就不具备“人”的情感。影片的最后刘培强对着莫斯发出灵魂一问,人类能活下来吗?此时的莫斯更像是一个掌握人类命运的上帝。这是对莫斯的提问也是对荧幕这边观众的提问。人类究竟该如何在科技文明的背景下将眼光放长远看清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不得而知。
即使在这样的情节和角色设定之下,莫斯依旧是《流浪地球 2》这部电影中不可忽视的“英雄”。影片中导演以莫斯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木星引力危机”等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危机。但这些危机的成功解决都离不开莫斯的相助。从空间站点火时的大量精密计算到全球核弹数量预警,从联合政府里中方代表提前知晓木星引力危机会被解决到数字空间里与图桓宇的对话,以莫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用“自我意识”操纵着解决危机背后的每一个重要关卡。在莫斯的“指挥”下,人们才得以喘息。从结果来看莫斯就是毫无疑问的英雄但在过程之中莫斯的不择手段、杀伐果断也同样让人扼腕叹息。当观众面对这样的莫斯的之时,面对内心最真实的自己。谁人不曾是莫斯,当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破碎化”愈加强烈,社会现代性危机愈加严重,只有自省才能让人类从困境中剥离。
三、总结
与以往同类影片相比,《流浪地球 2》打破常规对“英雄”进行感通式表达,打造了集体式的正面英雄,也塑造了如图桓宇、莫斯一类的复合式圆形英雄形象,赋予“英雄”更加丰富的内涵,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基于文艺作品感通人心的路径是审美感通学批评四条具体路径中最易进入并最易感通作品本真的一条基本路径。笔者通过正面感通、复合感通两种方式对《流浪地球 2》中的英雄形象表达进行结构,从而希望为观众和作品之间架起一道感通之桥。让观众在赏析影片时能真正感受到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感通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下“英雄”这一概念的情思旨趣。
注释:
①汪余礼:《审美感通学批评的四条路径》,《四川戏剧》2022年第5期,第4-9页。
②汪余礼:《审美感通学批评的四条路径》,《四川戏剧》2022年第5期,第4-9页。
③汪余礼:《审美感通学批评的四条路径》,《四川戏剧》2022年第5期,第4-9页。
④汪余礼:《审美感通学批评的四条路径》,《四川戏剧》2022年第5期,第4-9页。
参考文献:
[1]汪余礼.审美感通学批评:内涵、特质与旨趣[J].中国文艺评论,2019,(07):28-39.
[2]汪余礼.审美感通学批评的四条路径[J].四川戏剧,2022,(05):4-9.
[3]孙承健.《流浪地球 2》: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及其系列片探索[J].电影艺术,2023,(02):83-85.
[4]刘子轩.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英雄角色塑造与传播——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J].青春岁月,2021,(16):
72-73.
[5]李文尧.英雄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运用——以《流浪地球》为中心[J].美术大观,2021,(02):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