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宾
(泗县黄圩镇农村经济技术工作站,安徽泗县 34132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土地经营权归农民所有,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其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依靠勤劳的双手,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农民现实生活的需要,进而出现工作效率低、“土地撂荒”等问题。产业化发展因具有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适应现代生活的优势,而成为了当前的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于20 世纪90 年代传入我国,并逐渐得到认可和研究。农业产业化并不是只针对农业个体而言,而是将工业、商业与农业紧密联系、高度融合的过程[1]。农业产业化需要与销售环节相契合,并时刻掌握市场动向,适时调整生产种植结构。农业和商业、工业的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社会现象。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农产品,将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联系起来,对每个环节严格要求、精准把握,聘请专业人员操作,打造种植销售专业“一条龙”[2]。2)选址区域化。种植区域要保证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农业基础设施便利,能方便专业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3)经营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农产品利润最大化,所以要掌握农产品的每一个环节,精准把控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尽可能降低风险,获得收益[3]。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能够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整合零散资源,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高度融合,紧密联系各个环节,并联系工贸等其他方面,形成立体、综合发展模式,这对探索农业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4]。
黄圩镇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西北部,地处皖苏两省、泗灵睢三县交界处。镇域面积92.5 km2,耕地面积6 733.33 hm2。黄圩镇现辖14 个行政村,89 个自然庄(组),共有居住户1.73 万户、6.71 万人,劳动力资源约4 万人,既是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乡镇之一,也是劳务输出大镇。2020 年,黄圩镇获得“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示范镇”荣誉称号。
近年来,黄圩镇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的问题,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有效推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黄圩镇的做法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
面对人多地少且小块地居多的困境,为了发展农村经济,黄圩镇要把小片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农业。统计数据显示,黄圩镇长期流转土地达2 00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2%;完成“一户一块田”“小田并大块”446.67 hm2,大豆扩种至1 666.67 hm2,红薯扩种至173.33 hm2,杂粮红豆扩种至93.33 hm2,较好地提升了区域内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水平。
2019 年,黄圩镇开始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混凝土田间道500 km、农业机井245眼、排水沟367 km、配套变压器15 台。同时,助力东北村西瓜种植基地和华新村哈密瓜种植基地发展,扩大种植面积,严格按照种植标准,稳步打开一线城市市场。
围绕产业强镇项目,黄圩镇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拥有家庭农场380 家、合作社170 个、农业企业40 家。开展农业大托管试点工作,选择红星村为试点,购买6 台无人机,整合东北、孙苏、曹场3 村资源,成立农业托管服务组织,探索新型发展路径。
黄圩镇农户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田地重视程度很高,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土地归属权,从而出现宁愿荒地也不流转的现状[5]。即使有一些农户有流转土地的意愿,但是较低的土地租金,打消了其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黄圩镇一般每667 m2土地的流转价格在500~800 元,如果田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200 元或300 元的流转价格也有可能。
出现土地流转困难,一般有以下2 个原因。1)信息不对称,沟通机制不畅通。外出务工的村民,计划流转土地,但苦于找不到租赁方,有的种植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计划扩大规模,但很难租到合适土地。出租方和受租方获取信息不对称,不能做到完美对接,就会出现“无地可租”的现象。2)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邻居或同村人,没有签订规范合同,仅靠口头约定,产生矛盾很难解决。还有的农户出租土地后,改变土地用途,用来挖坑、种树甚至搞建筑、盖厂房,对耕地造成严重破坏。
基础设施建设是致富的根本前提。农业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命脉,虽然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的实施,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在真正耕种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难题。1)水源不足,一些耕地远离河流和水井,无法实现灌溉。农户为了更好地管理耕地,自费建造水井灌溉耕地。但水井灌溉用电消耗量远大于日常用电消耗,耗费的时间和财力成本都很大。2)沟渠淤塞。田间地头需要有沟渠,沟渠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可以排水,干旱的季节可以引水灌溉。部分农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随意将沟渠填平,霸占沟渠变成自家耕地,既影响耕地的灌溉和排水,还破坏了农业基础设施。3)上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个别万亩良田建设项目只是简单地树立标牌阐述建设方案,农业技术指导人和分管责任人也未实际参与良田的建设与指导,效果不明显。
黄圩镇地理位置偏僻,农产品加工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规模较小、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镇域内没有大型的农作物交易市场,每到收获的季节都容易出现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种植前的准备、种植中的管理及种植后的销售工作由农户全部负责,没有经过专家指导,绝大部分农产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就流入市场,利润空间极小。现在部分农民开始和农业种植合作社共同开展种植工作,但由于租地成本、管理成本等原因,整体发展情况一般,没有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黄圩镇仅有1 家面粉厂,规模不大,年产量较低,属于典型的家庭作坊式初级加工企业。
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支有技术、懂管理、善沟通、肯吃苦的队伍。黄圩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距离泗县县城较远,再加上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人选择南下务工或在外定居,长期居住人员逐渐减少。在2022 年乡镇政府召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会上,参会人员普遍在50 岁以上,学历一般为小学或初中。1)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务工,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长期在农村居住的都是老年人,种植、饲养等技术都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并没有学习专业技术,大型机械利用率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无法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人。2)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现在国家出台新政策,鼓励各个省市,甚至县区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工作多做贡献。目前,黄圩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农业技术人才数量少且年龄偏大,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农业农村发展是基础、是根本、是民生大计。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需要人才队伍、制度改革、资金供应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改革以适应经济需要,在保证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根本前提下,维护农民承包权利。通过正规合法的土地流转经营,最大限度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的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1)将农户分散的小块田地集中起来,统一出租,以收取土地租金的形式获得收益。2)部分农户不想出租,可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种植合作社,最大限度盘活农村土地,维护农民权益。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要注意土地的利用方式,避免出现耕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要坚守耕地红线、耕地一点都不能少的原则,杜绝出现耕地变建设用地、耕地变设施用地等情况,合理规划用地空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为了将农业打造成一个地区的特色和亮点,要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下足功夫。1)努力争取国家资金,包括国家涉农专项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等。在国家资金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可以把财政资金奖补和社会资金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资金效应,拓宽农业基础建设的融资渠道。2)保证充足的水源。对于远离河流和机井的耕地要采用开挖河道、建设水井等方式解决灌溉难题,保证方圆1 km 之内的耕地最少有一眼水井,确保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农作物能及时得到灌溉。3)梳理耕地沟渠。开展实地调查,摸排全镇沟渠待修整长度,邀请农业专家设计方案,对耕地沟渠的深度、宽度给出合理建议,并按照建议进行施工挖掘,对占用沟渠种植农作物的农户向其说明错误点,并勒令其及时改正。规整沟渠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种植及维护农民利益。4)让项目真正落实并发挥作用。提高对万亩良田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重视程度,并不仅限于争取上级资金,而是要充分利用资金将农田真正改造好,让农业专家针对耕地问题给出建议,真正完成好万亩良田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农民谋福利。
农村信息闭塞等原因会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畅通信息渠道,让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等能及时获得农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尽可能地避免农产品过剩和销售难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召集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人员、农业专家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业信息分享交流会,分享当前的农业知识,让农户知晓最新的农业信息,及时做出决策。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和技术,建立完善的引人用人留人机制,能快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发展难题。1)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享受过专业教育,素质高、有能力,可以针对性出台一些利好政策,如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无息贷款支持、联系农业高科技人才进行免费指导等。2)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农户虽然有较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但未经过专业技术指导,缺乏产业化发展的意识。相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民培训,及时向农民传达相关农业技术和政策,还可以乡镇为单位带领农户前往山东省寿光市等产业化发展较好的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在交流中开阔眼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农业专业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