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巍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全球每年约有1 500 万早产儿出生,超过全部新生儿总数的10%,每年约有110 万新生儿死于早产并发症。研究显示[1],这些早产儿即使生存下来,也可能面临脑瘫、智障等终生残疾。因此,早产问题已成为当今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随着二孩政策开放及辅助生殖技术不断进步,高龄产妇的数量逐年增多,以致早产儿的发生率同样呈现升高趋势[2]。我国每年出生的早产儿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临床上,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结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发生新生儿贫血、低氧血症、脑室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并发症的机率相对较高,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3]。脐带结扎是新生儿出生后最早的处理措施,传统观念认为,出生后立即结扎脐带可以尽早对早产儿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并能够为进一步的复苏及第三产程的干预争取时间,故既往大多数早产儿采取常规断脐方式,即娩出后10 s 内进行脐带结扎(ECC)。近年来,有研究表明[4],对早产儿采取延迟脐带结扎(DCC)即娩出后至少30~60 s,或等脐带自行停止搏动后再进行结扎,可以增加早产儿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生儿心肺功能,降低其贫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断脐方式对早产儿及母体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早产儿的脐带结扎时间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研究对象分入两组,DCC 组50 例,对照组50 例。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的产妇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所有早产儿均为单胎顺产。(2)胎龄为28~36+6周。(3)产妇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症与并发症。(4)孕期及分娩期间所有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双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2)早产儿为剖娩出生。(3)产妇孕期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症与并发症。(4)早产儿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或染色体异常。(5)资料不完整。(6)需要即刻复苏的早产儿。
对照组早产儿娩出后10 s内即进行脐带结扎;DCC组早产儿娩出后60 s进行脐带结扎,等待过程中早产儿置于产妇双腿间产床上,以预热的无菌巾包裹保暖,其他处理两组早产儿间无明显差异。
(1)记录早产儿体重及生后1 min、5 min 的Apgar 评分。(2)采集断脐后胎儿端脐动脉血,用血气分析仪进行pH 值的检测。(3)采集生后72 h 的新生儿足底血2 mL,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值及血胆红素峰值(TCB)的检测。(4)统计早产儿贫血、低氧血症、脑室内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及因贫血需输血情况。(5)收集产妇产后臀下垫巾、聚血皿及产后24 h卫生巾及卫生纸称重,统计产后出血量。(6)记录第三产程时间,即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剥离所用的时间。(7)统计分娩过程中胎盘粘连及剥离不全的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超过30 min胎盘未剥离者为胎盘粘连,胎盘剥离不完整者为剥离不全。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CC 组早产儿Apgar 评分(5 min)、72 h 后Hb、72 h后HCT、胆红素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脐动脉血pH 值、Apgar 评分(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s)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s)
组别DCC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Apgar评分(1 min)8.98±1.49 8.42±1.79 1.950 0.053 Apgar评分(5 min)9.63±0.70 9.04±1.54 2.780 0.006 72 h后Hb(g/L)152.81±20.28 120.30±18.80 9.370<0.001 72 h后HCT(%)45.01±5.99 36.27±5.09 8.870<0.001胆红素峰值(umoL/L)191.20±50.24 154.71±44.88 4.320<0.001脐血pH值<7.2 1 3 1.042 0.307
DCC组早产儿输血、脑室内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低氧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并发症情况 例
DCC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产妇胎盘粘连及剥离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临床指标情况 例
早产儿在临床上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群体,其分娩出后各种并发症高发的原因与其机体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便是贫血[5]。早产儿发生贫血可能与其营养缺乏,体内血容量不足,铁的储备量较少,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功能不足、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较少有关[6]。脐带是母体与胎儿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不仅在宫内给胎儿的生长发育输送营养,分娩出后当脐带尚未结扎时仍可向胎儿输送血液。有研究表明[7],足月儿分娩出后,胎盘内仍存留有约胎儿胎盘循环总量的1/3 血量,早产儿胎盘残血量甚至高达总量的1/2。胎儿分娩出后,由于子宫收缩以及压力差的作用,胎盘内残留的血液会继续向新生儿输送,形成胎盘胎儿单向输血。在生后45~60 s 输血的速率最快,脐带结扎时间成为胎盘生理性输血的最重要影响因素[8]。过早结扎脐带会阻断胎盘生理性输血过程,而采取延迟脐带结扎的早产儿可以得到更多胎盘血供,增加自身血容量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贫血的发生[9]。本研究结果显示,DCC组早产儿分娩后72 h Hb值及HCT值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延迟断脐能够为胎盘生理性输血争取时间,有效的增加早产儿血容量,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预防贫血发生。而出生后立即断脐会切断胎盘输血,使早产儿丢失部分血容量,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对组织液重吸收增加,造成早产儿贫血,增加了输血治疗的需要[10]。外源性输血不但会增加早产儿溶血、感染及氧化应激损伤等反应,也会增加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同时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经济负担。本研究中,DCC组输血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延迟断脐对于早产儿增加血容量,降低贫血的发生,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有研究表明[11],DCC能够明显增加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的血清铁蛋白及体内总铁量,有效的改善新生儿贫血及减少婴幼儿期输血的风险。
早产儿室管膜生发层基质发育不成熟,易受到缺血缺氧损害,导致毛细血管网破裂,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12]。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室管膜生发层基质的毛细血管网调节能力越低,越易受到损伤,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越高[13]。本研究结果显示,DCC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采取延迟断脐,早产儿能够从胎盘获取更多的血液,使体内的血容量增多,更有利于血压稳定,同时增加了对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尤其是对大脑的供血供氧,提高脑组织的氧饱和度,减少低灌注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及免疫因子的释放,进而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有国外学者[14]对不足30周且出生体重低于1 000 g早产儿进行研究,也证实了采取延迟断脐的措施能够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同时DCC 增加早产儿血容量,稳定肠系膜血供,减少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传统的观念中,早产儿娩出后第一时间应立即结扎脐带,延迟结扎会延误新生儿复苏的施行,增加早产儿呼吸窘迫的发生,这种观念导致DCC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事实上,有大量国外学者研究证实[15],大部分的早产儿在出生后60 s内可以完成自主呼吸。过早结扎脐带反而减少早产儿血供及肺部血流灌注,加重窒息的发生。延迟断脐60 s可以增加早产儿的呼吸次数,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新生儿窒息和呼吸窘迫的发生[16]。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早产儿1 min Apgar 评分、低氧血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降低,也证实了DCC对于早产儿主动呼吸、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是有益的。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延迟结扎脐带在带来更多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生儿黄疸及红细胞增多症等并发症的风险[17]。本研究提示,DCC组胆红素峰值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提示延迟断脐并不增加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DCC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第三产程时间低于对照组,机制可能是随着胎盘生理性输血,胎盘血供不断减少,促进其主动剥离,子宫收缩快,产后出血也减少[18]。在本研究中,DCC组胎盘粘连及剥离不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推测过早结扎脐带,可使胎盘内残余血量增多,难以剥离。因此,2003 年FIGO 与国际助产联盟联合发表的关于预防产后出血措施的声明中,延迟脐带结扎即被认为是有效的主动处理第三产程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缩短第三产程时间,WHO 预防产后出血的指南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19]。
综上所述,采取延迟脐带结扎可以提高早产儿血容量及铁的储备量,保持血压稳定,且能降低新生儿贫血及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能够缩短产妇第三产程,减少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