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张凌云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时期以与年龄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及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发育障碍[1]。其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大脑发育异常及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患病率达3%~5%,以男性居多[2]。患儿会因情绪问题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困难等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综合治疗等。父母小组式培训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家长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改善疾病的预后[3]。感觉统合治疗可以提高患儿大脑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加强对身体的控制力[4],有利于纠正不良习惯。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小组式培训联合患儿感觉统合治疗在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2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男32 例,女14 例;年龄5~12 岁,平均年龄(8.67±1.62)岁;病程1~35个月,平均病程(18.83±6.59)个月。对照组:男30 例,女16 例;年龄5~12 岁,平均年龄(8.17±1.18)岁;病程1~35 个月,平均病程(18.01±6.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1)符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5]。(2)患儿监护人对本研究了解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2)存在其他心、肺、肝、肾等疾病。(3)存在精神发育滞缓。(4)存在重度精神疾病。
两组患儿均采用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生产厂家:美国Janssen-Cilag Manufacturing,LLC,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70264,规格:18 mg×15 片)治疗,1 次/d,1 片/次。连续用药2个月。
对照组采用父母小组式培训治疗。由资深的儿童心理医生对患儿的父亲或母亲进行培训。第1周培训内容主要是介绍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第2周主要对疾病的最新治疗方法进行介绍,告知患儿父母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第3周告知父母如何改善患儿的行为,包括改善患儿的不良习惯、树立时间观念等。第4周主要是通过亲子游戏拉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向父母讲解沟通的重要性。第5 周采用父母小组互动交流的模式,父母提出相关问题由医生回答。1 次/周,1~2 h/次。父母采取适当的行为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多关注患儿的优点和做得好的方面,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奖励的物品可以为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或零食。与患儿进行良好的交流,告知患儿在学校或其他重要场合应如何去做,耐心与患儿进行沟通,缓解患儿的不良心理;同时,向患儿讲解药物该如何正确服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知患儿服药对疾病的意义。持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感觉统合治疗。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训练环境,训练器材摆放合理,训练内容形式多样,训练环境的色彩要统一,营造温馨、愉悦的训练氛围。当患儿首次进入训练室时,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向患儿讲解各种器材的用处和特点,与患儿开展简单的游戏,吸引患儿的注意力,使其对训练产生兴趣。根据患儿的治疗需要,选择平衡木、独木桥、前庭飞行、攀爬等项目进行训练;同时,对患儿的听觉、视觉、身体协调能力进行训练。训练内容要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期间可以适当地进行休息放松。4 次/周,1.5~2 h/次,持续治疗2个月。
1.3.1 疗效标准[6]痊愈:治疗2个月后,患儿的多动评分减少80%以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2个月后,患儿的多动评分减少50%~8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2 个月后,患儿的多动评分减少30%~50%,临床症状有改善。无效:治疗2 个月后,患儿的多动评分减少30%以下,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显效率。
1.3.2 行为能力 采用Conner 行为评定量表[7]评估两组患儿的行为能力,包括焦虑紧张、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及多动指数表现等内容,包括48 个条目,每项0~3 分,分数越高,代表行为能力越差。
1.3.3 综合能力 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8]评定两组患儿的综合能力,包括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听觉语言障碍及触觉防御障碍等内容,由58 个问题组成,每项按1~5 分,均分为50分,分数越高,代表综合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情况 例(%)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紧张、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及多动指数等行为能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行为能力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行为能力情况(±s)分
组别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焦虑紧张治疗前2.14±1.13 2.35±1.15 0.883 0.379治疗后1.24±0.79 1.82±1.05 2.993 0.003品行问题治疗前2.36±1.26 2.67±1.24 1.189 0.237治疗后1.17±1.07 1.69±1.11 2.287 0.024学习问题治疗前1.89±1.12 2.07±1.21 0.740 0.461治疗后0.86±0.16 1.52±1.30 3.417<0.001多动指数治疗前2.31±1.27 2.56±1.41 0.893 0.374治疗后1.23±1.05 1.73±1.22 2.106 0.037
治疗后,观察组身体运动协调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听觉语言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等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综合能力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综合能力情况(±s)分
组别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身体运动协调障碍治疗前26.47±8.36 25.34±8.42 0.645 0.520治疗后40.51±9.25 37.17±9.38 2.234 0.027前庭平衡功能障碍治疗前28.38±7.47 27.21±7.28 0.760 0.448治疗后40.27±9.36 35.29±9.18 2.576 0.011听觉语言障碍治疗前36.23±5.12 35.52±5.21 0.659 0.511治疗后44.71±3.52 40.18±3.31 6.358<0.001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治疗前30.42±4.20 29.82±4.09 0.694 0.489治疗后39.35±5.36 34.52±5.35 4.325<0.00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之一,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及情绪冲动等行为[9];同时,伴随学习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对患儿的学业、生活造成消极影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目前,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常会造成患儿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烦躁等情况,不利于患儿的身体健康[10]。采用父母小组式培训联合感觉统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能够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紧张、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及多动指数等行为能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身体运动协调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听觉语言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等综合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父母小组式培训联合感觉统合治疗可以提高患儿的综合能力,改善其不良行为。分析其原因在于,感觉统合治疗通过对特定的感觉神经系统进行训练,加强对患儿小脑功能的锻炼。通过对外界因素刺激调节体制,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机体利用指令,对思维和动作进行有意识的控制[11],达到控制情绪和提高专注力的目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听觉、视觉等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缓解其听觉障碍失调。利用平衡木等训练方式,可提高患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另外,父母小组式培训可以提高父母对患儿疾病的认知,对患儿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促进亲子关系和谐[12]。父母多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纠正患儿的不良行为,增强患儿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改善预后,促进疾病的恢复。且父母小组式培训在对父母进行相应的培训后,能够通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患儿,关注患儿的优点,多陪伴患儿。在与患儿玩耍的同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知患儿相应的注意事项,并告知患儿在什么场合应做什么事,以提高患儿的行为能力。
综上所述,父母小组式培训联合患儿感觉统合治疗在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利于纠正患儿不良行为,提高其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