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雯玉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对于“通辽市首位奥运选手”这个称谓,阿拉坦·嘎达苏感到自豪的是他为家乡作了点贡献,但遗憾的是没能赢得一枚奥运奖牌。阿拉坦·嘎达苏1998 年进入通辽市体校,2000 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田径队,2003 年进入国家集训队,2004 年获得雅典奥运会竞走第10 名,2006 年在墨西哥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男子50 km 比赛中获得冠军,为中国队夺得那届高原挑战赛的唯一一枚金牌。退役后,阿拉坦·嘎达苏成为一名竞走教练,培养出李家玉这样的世界级运动员,用行动和坚守延续自己的竞走梦想。
阿拉坦·嘎达苏出生在通辽市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很懂事,经常主动帮助家人干农活,因此锻炼出强健的体魄。五年级时,学校在儿童节当天举办了一场运动会,阿拉坦·嘎达苏参加的几个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次,中学体育老师来选体育特长生,看到阿拉坦·嘎达苏后觉得他身体条件不错,于是便把他带到重点中学练体育。在这段时间,阿拉坦·嘎达苏没有固定的训练项目,铅球、标枪都练过,他也没想过要做职业运动员,而是一心希望能考上体育专科学校,然后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通辽市体育局成立竞走队,教练挑选苗子时来到阿拉坦·嘎达苏的学校。教练当场做了几个竞走示范动作,让大家都试着做。由于阿拉坦·嘎达苏动作做得标准,被教练一眼相中。就这样,阿拉坦·嘎达苏被调到通辽市体校开始竞走专业训练。有一次,内蒙古体工队队员在沈阳参加完比赛后到通辽市体校待了两天,阿拉坦·嘎达苏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省体工队运动员,看到他们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后,阿拉坦·嘎达苏下定决心要进入省体工队。
从开始练习竞走到参加奥运会,阿拉坦·嘎达苏仅用6 年时间,职业生涯的高起点也意味着高压力。“从一开始单纯想通过体育改善生活,到后来想为家乡、为国家争光。越到后面,心里的压力越大。”思想上的改变也为阿拉坦·嘎达苏退役后成为教练埋下了伏笔。阿拉坦·嘎达苏告诉记者,他很感激内蒙古体育局对他的培养,在竞技巅峰时没能继续保持训练,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思想不够成熟,没能调整好心态,现在回想多少有点遗憾,但这也坚定了他做教练员的决心。
在内蒙古体工队时,阿拉坦·嘎达苏的教练是杨文科,到了国家队,主管教练是邢富国。两任教练对阿拉坦·嘎达苏的影响都很大,他们不断学习、改进训练方法,为了竞走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和追求,成为阿拉坦·嘎达苏教练生涯的努力方向。
选拔合适的运动员是竞走教练的首要工作,因为初期选材决定最终成败。“没有好木料,再好的木匠也做不出名贵的家具。选材至关重要,体育项目的选材标准要根据项目特点来定。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队员的身体指标,对选拔出有潜力的苗子很有帮助。”竞走是一项讲究姿势、步法和呼吸节奏的技术性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足够的耐力、优秀的平衡感、敏捷的反应能力和爆发力、强健的肌肉和良好的心血管功能等,这些能力是有先天差异的,但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高。除指标数据外,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竞走是一项长时间运动,需要运动员能够静下心来。
杨家玉是阿拉坦·嘎达苏的得意门生,两人的相似点是职业生涯前期都进步非常快。“家玉天赋很高,一点就通,好胜心、意志力都很强。训练强度加大时,有些男孩子都受不了,但她都能坚持下来。”为了提高杨家玉的身体素质,阿拉坦·嘎达苏寒暑假都让她住在自己家,给她“开小灶”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家玉的成长非常迅速:15 岁跟随阿拉坦·嘎达苏教练开始训练,4 年后便拿到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亚军,次年进入国家队,并且职业状态保持良好,在最近的世界田联竞走巡回赛中成绩斐然。杨家玉的成功使阿拉坦·嘎达苏意识到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选材至关重要,基础训练阶段非常关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不能片面追求运动成绩,更不能拔苗助长,须根据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征合理、科学安排训练。
生活中,阿拉坦·嘎达苏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但一到训练场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板起脸,紧盯队员的每个动作,训练一结束,他又会和弟子们唠家常。有次训练课是无氧强度练习,要求运动员进行10 个1 km 竞走训练,每个1 km 间歇 2 min。阿拉坦·嘎达苏要求队员前2 个1 km在5 min 内完成,之后不断提高速度,最后一个1 km 要在4 min 内走完。一名队员前面的训练要求都达到了,但最后2个1 km总是差几秒。为了培养弟子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品格,训练结束后,阿拉坦·嘎达苏陪这位队员重走了最后几公里,边走边鼓励队员,直到达到训练要求才结束。
技术细节精益求精
每年冬训是最艰苦的时候,也是最能出成绩的时候。开始前,阿拉坦·嘎达苏会组织一次摸底测试,记录队员的训练情况和不足的地方,然后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隔一段时间再评估队员有欠缺的地方是否得到改观,依此再调整训练计划。“训练就应该出成绩,没出成绩就要找原因,是训练内容出了问题,还是队员思想或身体出了问题,尽快找到问题所在,然后解决它。”有次一位小队员脚腕儿扭了,但他咬着牙坚持训练,一上训练场就被阿拉坦·嘎达苏发现了异样,追问下队员才说出脚腕儿疼,阿拉坦·嘎达苏立马停掉训练,带他去医务室。此后,每次训练前,阿拉坦·嘎达苏都会反复和队员确认身体情况,以免出现伤病。“出成绩的前提是身体健康,带伤训练对运动员而言得不偿失。”
当前,我国竞走项目已发展到相当高度,想要实现更大的进步必须注重细节,因此训练重点是“挑毛病、抓细节”。这些细节和毛病不仅有训练场和比赛场上的,而且有生活和思想方面的。阿拉坦·嘎达苏认为,竞走运动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素质。因此,在训练之余,他对弟子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注重队员的饮食、作息规律等细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关注弟子的思想和心理状态,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品格。
阿拉坦·嘎达苏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场和会议室度过,训练场上执行训练计划,会议室内总结训练成果。作为一名教练,阿拉坦·嘎达苏问心无愧,因为他已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时间、心血奉献给了队员,而作为丈夫、父亲,阿拉坦·嘎达苏是“不称职”的。“我有两个女儿,但与她俩待在一起的时间远不及与队员在一起的时间长。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和父母打理,基本上不用我操心。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由于培养方式单一、训练模式设置不科学,当前我国仍有许多培养单位以牺牲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的方式进行训练,这间接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较差。另一方面,运动员对文化学习不重视,没有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阿拉坦·嘎达苏深知文化素养对运动员的重要性,他经常对运动员进行励志教育,邀请一些榜样运动员分享其成长经历,帮助队员树立目标,提高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教练员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队员,让他们明白知识就是力量。”付出就会有收获,杨家玉不仅在赛场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学习也非常用功,现在已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队员鲁宁和张尧起初比较调皮,学习不上心,当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后,不仅训练和学习提升明显,而且为人处事也有很大进步。
“知识既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执行教练员的技战术,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念,高效地进行训练。”为了让队员更好地适应比赛,日常训练中阿拉坦·嘎达苏会设置较高的目标,严格要求队员完成。“我经常告诫队员,最累的时候如果心里想着‘坚持’‘挺住’‘超越’这样的正能量词汇,就会有惊喜,但如果想着‘我不行了’‘还要走那么多公里’这样的消极暗示,结果肯定会不理想。” 为了培养队员的责任意识,阿拉坦·嘎达苏让年龄大的队员指导小队员训练,自己在旁边给出建议。一方面,希望队员退役后能加入教练员队伍;另一方面,让队员换个角度看问题,站在教练员的角度去理解训练。尽管很多队员现在都已在大学深造,但他们还会定期和阿拉坦·嘎达苏联系,聊聊最近的生活、学习和训练,希望得到教练的指点。
竞走是典型的单支撑与双支撑交替进行的周期性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与混合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技术、耐力型运动项目。经常从事竞走运动对提高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有机体新陈代谢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此外,竞走对关节的冲击相对较小,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更适合年龄较大和关节不好的人群。
竞走既没有短跑的速度与激情,也没有撑竿跳高的观赏性,甚至因为姿态的莫名喜感,导致从事竞走运动的人很少。阿拉坦·嘎达苏告诉记者:“竞走项目是一项很好的群众性(尤其是中老年)健身项目,但由于开展较晚,还未得到有序发展,急需加大宣传力度,被大众所认可。同时,竞走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希望更多的孩子参与到竞走运动中,既能为项目发展储备人才,又能让更多的人从竞走运动中收获健康。”
除自己总结、研究训练技术外,阿拉坦·嘎达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只要有高水平教练讲课,他都会欣然前往,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目前,他所带的青少年组队员经常参加一些全国性比赛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阿拉坦·嘎达苏坚信会有更多的弟子代表国家出征国际赛场。“为家乡争光,为国家添彩”是阿拉坦·嘎达苏运动员时期确立的目标,做教练员后他依然将这个目标牢记在心,只为圆自己最初的梦。“目标没变,只是换种方式去实现,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队员站上领奖台,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