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本尼·林德劳夫
让对话为情节拉满弓,一击即中读者的心
当我因为“战争文学”这四个字关注到本书的时候,我猜想它应该是一本残酷的书,因为战争总是让人感到害怕。
我猜对了。
这本书的确描绘了战争的残忍,不过和那些用枪炮、炸药、流血等词勾勒出来的写实战争文学不同,《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是温柔的一刀,它用吹口哨一般的轻快调子勾勒出荒诞却真实的战场生态,用天真的口吻讲述着残酷的战争,就像童话一样,温和幽默中包裹着深深的讽刺。
第十二章
征兵官员要征召儿子,但母亲应征了
在村子尽头最后一条小巷里,有一栋房子,看起来是全村最歪斜的。
征兵官员被引进了房子里最昏暗的一个房间。
“名字?”
“朱莫。”
“本村人?”
“是的。”
“年纪?”
“十五岁。”
答话的男孩一直藏在斗篷和帽兜里。最后,当他接过鹅毛笔,要在名字旁画十字时,征兵官员突然注意到了他的手——不,那不是一个男孩的手,它比十五岁男孩的手小得多,也老得多;在人们通常戴戒指的地方,还有一个白色的印子。
征兵官员叹了一口气,阻止了它。
“夫人,别这样,没用的。”他温柔地说。
但是那只手并不听话,它铆着劲儿,非要在纸上画十字。征兵官員摇摇头,他想不通,到底是谁传播了这个谣言——谁画十字,谁上战场。这个谣言生生不息,在母亲们当中尤其流行,特别是那些想替儿子上战场的母亲。
不过这位母亲比他想象的更年轻、更有力气,尤其是在她怒火熊熊的时候。士兵们搜遍了她的房子,找出了被她锁在鸡舍里的儿子,给他套上了军装。看到军装并没有拖到地上,她立刻像沸腾的汤一样炸开了。
“谁都能看得出你们修改了军装!”她尖叫着,趁士兵们来不及反应,冲上去翻起军装的下摆,“看哪!你们把它改得越来越短!打一仗就短一截!再这样下去,你们最终会把婴儿送上战场的!”
“妈妈,”她的儿子怒视着她,“我想去。”
她给了儿子一耳光,接着又是一耳光。她拳打脚踢,巴掌如雨点般落下,但是儿子站在那儿,仿佛置身于雷暴之中,他毫不抵抗,只有肩膀因为羞耻缩紧了。
“你当然想去了,”她嘶喊着,“男孩们满脑子都是战争!”
她又转过头,对着征兵官员嘶喊着,她付出了最好的青春,才把他们拉扯大;她省下自己的食物,才让他们饿不着。现在,她作为母亲所有的付出都白费了,因为一群脑满肠肥的白痴要带走她的儿子!
征兵官员本可以用侮辱当局的名义逮捕她,但是他没有——监狱已经人满为患了,母亲们就是最令人头疼的踊跃的滋事者。
他只是让两个士兵拉住她,让儿子用鹅毛笔在纸上画了十字。当儿子放下笔的那一刻,她的怒气仿佛消失了。她瞪着征兵官员,脸上还留着愤怒的潮红,眼里只剩下平静。
“我能问你一件事吗?”
他想无视她,或者冲她叫喊,提醒她身为母亲应该注意分寸,但他无法拒绝那双眼睛……
“你认为母亲是由什么组成的?”
“什么?”
“你认为母亲是由什么组成的?”她重复了一遍。
“呃……”
“血,肉,骨头?”
“呃……差不多就这些吧,唔……怎么了?”
她摇摇头:“母亲是由儿子们组成的,如果她的儿子们不在了,她也就从世上消失了。”
“平静一下。”征兵官员说,他本想严厉地命令她,但是他办不到。他望着那个靠在母亲身边的大眼睛小男孩,小男孩也望着他。
他开口说:“军队规定,一个家庭最多征收八个男孩,所以你还能剩下这一个,他永远不用参军。”
她的怒气一下子回来了。
“还剩下一个?”她追着他尖声叫道,“九个儿子,还剩下一个!这么说我该感到庆幸吗?哈?你说,该庆幸吗?”
节选部分看上去好像是一件不起眼的征召士兵的小事,但作者写得张力十足,让人透过这个场景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尤其是两段简洁的人物对话,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把深刻烙印在语言之中。
一问一答,征召士兵的官员是一种麻木的状态,他按部就班地问这些常规问题,他知道这些孩子最终的命运就是死亡,他只想完成任务,所以问得很快。奇怪的是,回答的人也只是很简单地以“朱莫”“是的”“十五岁”精简带过。对话在这里进展特别快,用语也简洁,作者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包袱,很快官员就发现这人为什么用最少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了,因为她怕说多了会露馅,她是顶替儿子上战场的母亲。
此时,读者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可作者若止步于此,战争的残酷便无法深刻地被挖掘出来,所以作者又设计了另外一段对话。
依旧是简洁的对话,但是这一次母亲占据了对话的主动权,她问出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母亲是由什么组成的?”答案震撼了书里的人物以及读者:母亲的性命是由儿子们组成的,如果儿子不在了,等待她的就是死亡。战场上死亡的人很多,可作者关注到了战场之外的死亡,失去孩子的母亲是生不如死的,歪斜村的这位母亲只是千千万万的母亲中的一位。战争带给读者的思考就在对话之外的内涵之中。
写人写事作文经常要用到对话,但是很多同学却不注重对话的质量。如果精心设计,人物对话能让情节张力十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能埋在对话的深处,通过人物的对话呈现出来。
在设计人物对话时,不妨停下笔,认真地想一想:人物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凸显主题?如何为整体情节服务?(是铺垫,是营造冲突,还是为下文埋个小伏笔?)考虑清楚之后,我们笔下的人物对话就能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选文一样让情节张力十足,令读者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