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对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应对能力的影响

2023-08-21 08:36田利红骆婧胡志燕巨娣
海南医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胎龄早产儿出院

田利红,骆婧,胡志燕,巨娣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妇产科1、烧伤整形科2、心内科3,陕西 西安 710038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28~37 周之间的新生儿,其器官功能及适应能力较足月儿差,易出现多种合并症及后遗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认为,早产儿因胎龄不足,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而家属不能为其提供照顾,会显著增加家属的心理负担,使其应对能力降低。相关研究发现,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可起到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2]。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又称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指通过努力可达到高水平行为的可能性,目前多用于管理心理学中。赋能教育是一种新型健康教育方法,是指以患者为中心,激发其内在驱动力,进而改变其行为以达到干预目的[3-4],笔者认为将其应用于早产儿照顾者的护理干预中,或可起到改善其应对能力的作用,但目前尚无报道指出其对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应对能力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为此将探讨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对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应对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早产儿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96 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 例。对照组早产儿中男性31 例,女性17 例;胎龄30~36 周,平均(32.89±1.37)周;体质量1 619~2 328 g,平均(2 053.29±185.62)g。观察组早产儿中男性29例,女性19 例;胎龄30~36 周,平均(32.96±1.41)周;体质量1 586~2 331g,平均(2 072.05±189.07)g。两组早产儿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早产儿监护人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早产儿照顾者临床资料 从两组早产儿照顾者中挑选一位监护人作为主要照顾者。对照组早产儿照顾者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年龄22~52岁,平均(32.08±5.39)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 例,大专及以上33 例。观察组早产儿照顾者中男性14 例,女性34例;年龄20~50岁,平均(31.67±5.5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7例,大专及以上31例。两组照顾者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1.2.1 早产儿 纳入标准:(1)胎龄<37 周;(2)出生后1 min 的Apgar 评分≥8 分。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心脏病等疾病患儿;(2)新生儿期行各种外科手术治疗者;(3)住院期间死亡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2 早产儿照顾者 纳入标准:(1)为早产儿的主要照顾者;(2)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者。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不识字者;(3)有吸毒史或药物滥用史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由责任护士在早产儿住院期间给予母乳喂养知识宣教等护理,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进行出院指导,同时发放纸质健康宣教材料,早产儿出院后进行跟踪随访,指导早产儿照顾者进行居家护理等,干预时间为3个月。

1.3.2 观察组 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1)建立干预小组: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治医师及其他3位有5 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组成,先进行小组内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期望理论、赋能教育的相关知识及初步制定的干预计划、方法,并模拟演示干预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根据我院情况制定有效处理方法,邀请我院心理科医师进行心理学知识讲解,培训时间为4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对早产儿照顾者进行干预。(2)明确期望目标:目前我院早产儿的总期望目标为达到足月儿的生长发育标准、防治并发症。普遍认为,早产儿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越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死亡率也越高,故在进行早产儿护理干预时,需以纠正胎龄为原则,以期达到恢复其正常生长发育、降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目标。(3)实施干预计划:由小组成员在床旁与早产儿照顾者进行一对一交流,让其加入早产儿微信群,并添加微信公众号,由产科专家对早产儿照顾者进行集中讲课、演示,每次时间不少于2 h,1 次/周,出院者可通过微信视频等方法参与讲座,课后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随访,解答疑惑;帮助早产儿照顾者接受现实,从辅助照顾变为主要照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早产儿状况,指导照顾者及早产儿母亲多与早产儿进行沟通,包括身体接触、眼神交流及与早产儿说话等;与早产儿照顾者共同制定营养目标,要求早产儿母亲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告知其早产儿出生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早产儿出院前给照顾者发放生长状况统计表,要求其每日记录早产儿的体质量等基本情况,并每隔1 d 通过微信平台将数据传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可根据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干预方案。(4)干预效果评估:每两周参照足月儿的发育标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一次干预效果评估,协助早产儿照顾者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成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早产儿实际情况调整干预方案,已达到干预目标者可根据目前护理计划进行干预。

1.4 观察指标 (1)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的焦虑、抑郁程度[5],两个量表各包含20个项目,每项1~4分,SAS≥50分表示存在焦虑状况,SDS≥53分表示存在抑郁状况。(2)不确定感:采用疾病不确定父母量表(Parent's Perception Uncertainty scale,PPUS-FM)评价早产儿主要照顾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的不确定感[6],包括对不明确性(13 项)、复杂性(9 项)、信息缺乏性(5 项)及不可预测性(94 项)4 个维度,采用5 级评分法进行评价(1~5 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3)应对能力:采用挫折承受力评价量表(SCSQ)评价主要照顾者应对能力[7],包括积极应对维度(1~12 条目)及消极应对维度(13~20 条目),均采用4 级评分法进行评价(0~3 分)。(4)育儿胜任感:采用育儿胜任感量表(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Scale,PSOC)评价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的育儿胜任感[8],包括效能、满意度两个维度,共17项,每项1~6分,得分越高表示照顾者育儿胜任感越强。(5)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比较两组早产儿干预3个月后每日摄奶量、每日睡眠时间、每日体质量增长值及每周身长、头围增长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DS 及SAS 评分比较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前的SDS 及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早产儿照顾者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DS及SAS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SDS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1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DS及SAS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SDS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组别例数SDSSAS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干预前58.19±5.31 57.63±5.45 0.510 0.611干预后43.76±4.39a 46.05±4.13a 2.632 0.010干预前55.32±4.63 54.85±4.29 0.516 0.607干预后45.15±4.24a 48.02±4.16a 3.347 0.002

2.2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CSQ评分比较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前的SCS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早产儿照顾者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极应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CSQ评分比较(x±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SCS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2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CSQ评分比较(x±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SCS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组别例数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干预前15.86±3.92 16.02±2.76 0.231 0.818干预后23.69±3.16a 20.02±3.24a 5.618 0.001干预前15.38±2.75 15.95±2.89 0.990 0.325干预后10.95±3.04a 12.11±2.93a 1.903 0.600

2.3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PPUSFM 评分比较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前PPUS-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早产儿照顾者PPUS-FM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PPUS-FM评分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PPUS-F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3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PPUS-FM评分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PPUS-F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组别例数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总分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干预前41.06±2.85 40.82±2.37 0.449 0.655干预后29.34±2.17a 32.15±2.49a 5.894 0.001干预前23.95±2.04 23.12±2.13 1.950 0.054干预后16.25±1.92a 18.83±1.78a 6.827 0.001干预前15.14±2.31 15.02±2.16 0.263 0.793干预后9.37±2.74a 11.16±2.58a 3.295 0.001干预前12.72±2.05 12.24±2.31 1.077 0.284干预后7.37±1.29a 8.25±1.30a 3.329 0.001干预前92.87±4.50 91.20±4.09 1.903 0.060干预后62.33±5.08a 70.39±5.27a 7.629 0.001

2.4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PSOC评分比较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前的PSO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早产儿照顾者PSOC 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PSOC评分比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PSO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表4 两组早产儿照顾者护理干预前后的PSOC评分比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aregivers’PSO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in the same group,aP<0.05.

组别例数效能满意度育儿胜任感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干预前41.68±5.07 40.72±5.32 0.905 0.368干预后29.51±4.09a 32.39±4.17a 3.416 0.001干预前23.24±4.25 23.71±4.30 0.539 0.591干预后16.38±3.19a 18.12±3.27a 2.639 0.010干预前64.92±4.29 64.43±4.32 0.558 0.578干预后45.89±4.09a 50.51±4.61a 5.194 0.001

2.5 两组早产儿干预后生长发育状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早产儿每周身长、头围增长值及每日体质量增长值、每日摄奶量大于对照组,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早产儿干预后生长发育状况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表5 两组早产儿干预后生长发育状况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8 48身长增长(mm/周)10.61±1.13 10.04±0.95 2.675 0.009头围增长(mm/周)5.39±0.68 4.62±0.71 5.426 0.001体质量增长(g/d)18.75±2.29 16.53±2.34 4.698 0.001奶量摄入(mL/d)189.37±15.68 162.05±16.41 8.340 0.001睡眠时间(h/d)19.82±1.73 18.34±1.89 4.002 0.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早产儿家属几乎没有早产儿的照顾经验,会导致其出现较重的心理压力,使其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9-10]。相关研究指出,通过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或可减轻其家属负性情绪[11]。本研究发现,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干预,可减轻其抑郁焦虑情绪及不确定感。这是因为在进行干预时,由护理人员与早产儿照顾者共同制定营养目标,指导照顾者及早产儿母亲多与早产儿进行沟通,要求早产儿母亲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告知其早产儿出生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进而可改善负性情绪。

应对能力是指调节、适应、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12]。相关报道指出,早产儿主要照顾者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仅有短暂的时间接受健康教育,使其在早产儿住院后缺乏充分的照顾知识,而出现照顾技能及应对能力降低的现象[13-14]。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是通过早期制定干预目标,而后通过健康教育等方法,以起到提高患者主动性及依从性的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早产儿照顾者干预后PSOC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将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干预中,可提高早产儿照顾者的育儿胜任感量表及应对能力。其原因在于,本研究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护理干预时,由产科专家对早产儿照顾者进行集中讲课、演示,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随访,解答疑惑,帮助早产儿照顾者接受现实,从辅助照顾变为主要照顾,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接受早产儿状况,进而可提高应对能力。

既往报道指出,早产儿的死亡率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有着密切关联[15]。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全,转归不明确,出院后仍存在发生发育不良的风险,故早产儿出生后的临床干预的重点在于纠正胎龄、达到足月儿的生长发育标准。以往临床护理仅局限于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而难以延续至出院外,因此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16]。本研究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干预,早产儿出生后第2 天即与照顾者商议后期干预计划,制定干预目标,并实时监测早产儿的发育情况,由产科专家讲解营养干预措施等,指导照顾者能够参与到早产儿的护理干预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干预后每周身长、头围增长值及每日体质量增长值、每日摄奶量大于对照组,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说明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这主要是与本研究在进行干预时,多次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调节干预方案有关。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照顾者给予基于期望理论的赋能教育干预,可减轻其抑郁焦虑情绪,提高育儿胜任感量表及应对能力,并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胎龄早产儿出院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