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乐虹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声乐艺术在以往的认知中是一门以专业技术为主的学科,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提升,单一的声乐技能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综合能力和素质修养已经成了社会对于人才考核的重要参考。思政元素与高校声乐课程的融合能够为声乐教学增加更多的教学内容,有效解决学生知识体系单一,社会技能匮乏的缺陷。然而,思政元素与声乐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较为直接的联系,而是蕴含在声乐的各个知识点中,如歌曲的创作背景,旋律的风格以及歌词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声乐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提取,提取的深度与准确度决定了教学质量以及思政元素所发挥的作用。所以,融入思政元素的高校声乐课程仍然需要探索,通过不同的尝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从通才教育的角度出发,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竞争力。
随着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教学体系已日趋走向成熟,每个进入高校学习声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大部分的声乐技巧并且熟练演唱多首作品。而声乐教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瓶颈期。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经历多次探索与改革之后,高校声乐教学也尝试与其他多个学科进行融合,如传统文化、民族音乐等,这些领域内的融合虽然能够扩充知识体系,但对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却没有较大帮助。所以,只有跨学科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提升。
课题思政与声乐教学的融合是近年来高校声乐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相比于独立的声乐教学来说,思政相关的知识则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其更加从容的“入世”。但不可否认的事,思政元素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点融合度较差,并没有明显的交叉点,如果进行融合教学需要教师仔细找寻并进行一定的转化。所以,现阶段的很多实践仅停留在表面的融合,很多教学中加入思政过于形式化和表象化,没有真正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此同时,关于思政元素的融合,因为紧张的课时很多时候往往会被教师浅显的一带而过,导致声乐教学中的思政课程融合实践流于表面,并未对学生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理念教育,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所以,融入思政元素的高校声乐课程的创新在于形成崭新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停留在原有教学模式上的添砖加瓦。[1]
精神世界的匮乏是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在此前学生们经过寒窗十年考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其过程的艰苦不言而喻,而艺术类考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日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更要学习专业知识,为升学付出了极大代价。在进入高校后,学生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变,高校自由、轻松的氛围与此前孤独、单调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多元文化的形成与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此前没有接触到的“新事物”,在这些“新事物”中也不乏会夹杂着许多不良文化。所以,如果学生被这些不良文化所影响,就会关系到未来人生的发展。近年来,有关高校学生的事故频发,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正是学生精神世界匮乏,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或爱情观,让不良文化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对于声乐来说,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提升演唱水平的关键,如果情感不够健全,体会不到音乐中的情感,演唱出的歌曲也会没有灵魂。所以,思政元素是立德树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优秀审美的形成,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思政元素中蕴含着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抗战歌曲中大义凌然为国家献身的民族气概、民间歌曲中优秀的传统美德以及爱情歌曲中富含正能量的爱情观等,这些优秀文化所能带来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对于声乐技巧体系的成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2]首先,每首声乐作品的创作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曲家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的感悟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抑或是一些民歌作品也是人们生活、劳动时即兴创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作品。所以,作品背后丰富的创作背景结合思政元素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作品内容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更好地带动歌曲的演唱。其次,艺术修养的提升在于广泛的涉及音乐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看似对歌唱技巧的提升没有帮助,但却能发挥潜在的作用,从情感调动、艺术理解等方面促进歌唱技巧的成长。然而,高校声乐课程中对于艺术修养的培养至今仍没有较有效的方法,在很多教学中也仅是依靠学生自身进行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思政教学所能带来整体修养的提升效果显著,而艺术修养又包含于整体的修养之中,声乐课程带入思政教学有助于形成从整体带动具体的修养培养模式,使修养的提升变得更加系统化、有效化。
声乐专业与其他音乐类专业一样,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经历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说,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已经经历了魔鬼式的训练,而进入大学后又要经历四年漫长的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而言难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声乐课程中课堂的程式化已经根深蒂固,如何加入新鲜的知识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一直以来是广大教师寻求突破的方向。众所周知,思政知识中有着很多有趣的历史或人物故事,以及一些经典、深刻的道理,这些知识能有有效地环节学生因学习疲劳而造成的兴趣下降。其次,知识储备少、文化课成绩较差是音乐专业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高考时专业录取线低于普通文理线的规则使得很多学生为了专业能够考出理想成绩而适当地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这样的知识结构虽然在大学阶段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但人生经验不健全、综合能力较差的隐患始终会成为隐患,并在毕业之后凸显,如应聘中笔试成绩较差,就业后无法胜任综合性较强的岗位等,这些缺陷均是大学期间没有社会经验而导致的。所以,思政元素能够较好地弥补学生人生经验薄弱的缺点,为之增加经验的储备,从而为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类专业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在通常的声乐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无非是各式各样的声乐作品与演唱技巧,而声乐以外的知识则很少涉及,寄希望于其他课程来提升综合能力显然也不够现实,这是因为学生除声乐课程以外,所修课程也均与音乐有关,课程的单调性并不利于学生走出校园后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公修课中的公共政治课程虽然对学生思政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鉴于以专业为主的思想,很多学生对于公修课程的学习也只停留在表面应付。所以,在声乐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政相关知识相比于音乐甚至其他学科而言,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占据着较大的优势。适当在声乐教学中加入一些思政元素可以开阔学生本就不宽的视野,为将来面向社会中的各个挑战做好前瞻。其次,声乐知识学习与思政学习并进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弥补学生对于公修课不认真学习的错误方法,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效果。最后,思政元素中的知识与经验是历经历史考验后而得出的真理,这些知识所能带来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学习思政知识或借鉴其中的方法能够快速提升学习与生活能力,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发展。
声乐知识中与思政元素有直接联系的不多,而最为浅显、直接的联系就存在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声乐作品背景中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限于课时有限或侧重点不同,很多思政元素并没有被教师挖掘出来,导致思政元素的价值没有体现。如何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首先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在常规的教学中,作品背景的讲解往往会一带而过,有些高校因为课时紧张也会将背景的学习安排在课下让学生自行自学。而作品背景的学习并非不够重要或可以忽视,反而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艺术造诣尚浅的学生来说,只有深刻的了解作品的背景才能够更从容的使用情感和技能。所以,作品背景的讲解一定要设置在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中。其次,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引入,需要教师有敏感的政治性,然后将其中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思政教育。如一些红色题材作品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过程与结果,从而让系统了解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如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教师需要为其讲述当时我国所处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国破家亡,被侵略者入侵的切齿之恨,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将情感运用到作品之中。
思政元素更广泛的在声乐课程中开展离不开特定作品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作品常用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根据学生对于技巧的掌握程度来选择作品,这种方法所选择作品的难度通常是由易到难,其二是根据学生所擅长的领域选择作品,如学生擅长中文作品,教师便会经常为其布置中文作品。然而,加入思政元素的声乐课程对于作品的选择,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均可,但在此之上需要考虑到作品对于思政教学的价值。抑或是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某种欠缺之后,需要进行怎样的弥补,从而具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在作品选择中加入思政方面的考虑可以扩展选曲的视野,让学生尝试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品。首先,当前社会中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原来“一招鲜吃遍天”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则很容易被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取代。其次,学生在校所学的作品与校外受欢迎的作品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所学歌曲基本为古典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属于小众作品,老百姓所青睐的作品往往是朗朗上口、简而易懂的作品。所以,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作品,并加以引导使之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音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情感对于声乐技巧的提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以往的高校声乐课堂中,情感教学是教学的难度,教师总会感觉学生的情感没有到位,但无论怎样引导,所起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仍是音乐的抽象性使得学生无法更直接的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同时限于自身阅历也无法更准确地表达情感。[4]所以,提高情感教学的方法仍是需要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政元素中的情感体验相比于音乐艺术有所不同,思政元素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则可以从思政的角度解释作品中的情感,如初级作品《长城谣》的教学,教师可以以长城的历史为背景,为学生讲述长城波澜壮阔的故事,使学生心中形成高大伟岸的长城与侵略者暴行对比,从而激发学生愤怒、爱国的情感。再如艺术歌曲《桥》(陆在易词曲),这首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人们摆脱了思想的压力,一心崇尚过上美好的生活,而陆在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当时人们的情感创作出了纯真、深情的三部曲。而陆在易也曾说过“真情乃歌曲生命之所系”。通过对歌曲思政背景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作品创作的时代之中,从感同身受的角度丰富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校声乐课程创新的现状出发,阐述分析了思政元素在高校声乐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作品的背景、作品的选择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论述了融入思政元素的高校声乐课程创新模式构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思政元素的融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而对于学生来讲,无论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还是声乐演唱技巧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将思政元素贯穿于高校声乐课堂之中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两者联系不够紧密,课时限制等诸多原因需要广大声乐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让高校声乐教学获得实质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