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
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留言,列举《水浒传》污蔑丑化女性、宣扬歌颂滥杀无辜等“罪名”,把《水浒传》称为“毒小说”,建议有关部门把《水浒传》的所有内容从中小学生的课本、课外读物中去除,以免遭其“毒害”。
这不是名著第一次被送上“避雷榜”了。曾有人表示,经典名著《红楼梦》简直“毁三观”,贾宝玉是“中央空调”,而整本书讲的,是“海王和他的女人们”的滥俗故事。
这些三观党的“追杀”以及网络形容词的堆砌,无疑将名著的格调拉低至网文言情区水准。从什么时候起,网文思维控制了我们的阅读审美?
网文思维读名著
给名著套上言情滤镜的行为,早就有苗头了。
网文圈一直用“HE”和“BE”,来指代作品结局的走向。如果以大团圆的幸福结局收尾,那便是Happy Ending(好结局),简称“HE”。反之,是Bad Ending(坏结局),简称“BE”。
喜欢看网文的人,有一部分是坚定的“HE”党,他们无法接受“BE”,期望每本书的收尾都像童话故事一样完美。
曾有人就将《简·爱》称为言情代表,极力推荐。原因很简单,《简·爱》是典型的“HE”,“坚强自强教师女主VS霸道高傲府主男主”是本书的CP属性(指书中有感情线的人物性格与搭配),一整个就是“嗑到了”。
而余华的《兄弟》被避雷的原因,也很明显——结局“太虐了”。书中的主角是个老好人,善良正直,却落了个自杀的结局,典型的“BE”啊!
当然,网文思维绝不止于简单追求Happy Ending,读者们更看重的,是三观够不够“正”。
网文圈最受追捧的三观无非就是“光明和纯洁”,当部分网文读者把它挪到名著上时,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小说《围城》中的主角方鸿渐,男女关系混乱不清。”“《挪威的森林》必须避雷,男主不仅和死去兄弟的情人有暧昧关系,还同时喜欢两个女人。”“《乱世佳人》也能叫名著?斯嘉丽不过是心机女,还暗暗幻想情敌难产死去,自私自利又恶毒。”
总之,大家设定了一套严苛的筛选标准,拿到书后,先看是“HE”还是“BE”,再看三观“正不正”,最后能留下来的名著,没几本了。
没书看,怎么办?有网文爱好者不满曹雪芹安排的三角恋,亲自动手删掉薛宝钗一角,欢天喜地写起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同人小说,强行“HE”了一波。
上黑榜的名著,原本是什么模样?
在网文思维的“统领”下,许多值得传世的经典著作,都被铺上了一层言情滤镜。那些名著本来的模样,你还记得吗?
比如,贾宝玉虽是“混世魔王”,但他批判八股文和程朱理学,不愿违背内心走上读书做官的道路。他对小姐、丫鬟一视同仁,感情丰富,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独立。
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屑于世俗的流行叙事和為人处世之道,她追求美感、艺术,追求个性独立,追求自由恋爱,是书中唯一与宝玉一起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
而薛宝钗,在世俗与理想的矛盾中纠缠,内心既痛恨黑暗的封建制度,又不得已圆滑处世,她是许多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人物的缩影。
再看被网友热议的《围城》。书中主角方鸿渐买了假的博士文凭,他既觉得其他女子“行为不检”,又抵抗不住诱惑,终是“被人玩弄”。他既要追求婚姻自由,又在结婚后感到十分失望,最终以离婚收场。
用网文思维看,这就是一出“渣男伪造学历PUA(精神控制)女性”的大戏,但事实上,钱锺书想描述的就是这类经不住诱惑的普通人,在面对精神危机时如何怯懦、如何矛盾。
被避雷无数次的《月亮与六便士》,在部分读者眼中,不过是“已婚男抛妻弃子逃生荒岛”的故事。但原著中,作者想着重描绘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银行职员,突然发现自身使命后,不惜一切代价追寻艺术梦想的故事。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追求,难道不比所谓的渣男标签更值得关注吗?
事实上,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创作体系。网络文学追求高甜、刺激、纯洁与光明,严肃文学则是复杂、多面的。你很难用一句话评价严肃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大部分角色都有极为幽深的内心,并非几个标签就能概括。
我们正在失去严肃思考的能力
其实,将一切言情化、理想化的倾向,早就不局限在名著领域了。
位列“豆瓣Top250”的电影“爱在三部曲”系列,因为男女主重逢时都有了伴侣,每天都有网友怒骂两人缺乏道德感。
2022年年初大火的网剧《开端》,因为男女主结局没有明显表示在一起,被网友认为“BE了”,豆瓣评分骤降。素人恋爱综艺《心动的信号》,嘉宾频频被骂上热搜,原因是“没有从头到尾只喜欢同一个人”。
人们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不容侵犯的乌托邦世界——这里只有简单、光明和快乐,只有美丽、幸福和鲜花。所有的书影音文化内容,都要符合乌托邦的规则。否则,就去“避雷区”待着吧。这种极致娱乐化的追求,会让我们失去严肃思考的能力。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解说博主”越来越多。当你和人讨论一部180分钟的长电影时,对方回答的“看过”也许不代表真的“看过”,他很有可能是花5分钟看完了解说;当你兴致勃勃地想与对方沟通你花了大半年时间读完的书时,他或许已经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听完了180本世界名著。
虽然,并非所有网文都是甜宠乌托邦,并非所有电影解说都毫无意义。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我们不再接受人性的复杂,只给人物贴上单维的标签,沉浸在言情营造的虚幻幸福感里;我们也难以消化故事体量的庞杂,恨不得将一切文化产品都压缩成只有起承转合的流水线内容。
但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光明与阴暗相倚,你可以拉黑名著,却无法避雷现实。尽管网络上有伸手就能获得的“乌托邦世界”,但我还是愿意沉浸在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故事里,与人物共历喜怒哀乐,找回心灵被震撼的感觉。
【原载《青年文摘》】
插图 / “媒”眼观世界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