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班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肩负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神圣使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更多更好合格建设者和优秀产业工匠的神圣职责。要完成这一使命和职责,新时代高职院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领导岗位职责,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强化党管人才“选”干部、多管齐下“育”干部、从严从实“管”干部、人事相宜“用”干部的工作导向,抓实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奏响干部选、育、管、用“四部曲”,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学校党委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从众多人才中选用优秀干部。这就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干部工作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制度文件作为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传达学习,安排部署推进落实。学校每年召开党委会必须专题研究干部队伍建设不少于2 次,党委会听取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汇报每年不少于1 次,发挥党委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把选人用人作为事关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抓紧抓实。在动议阶段,校党委组织部应结合干部队伍实际和岗位空缺等情况,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建议,提交党委会酝酿后形成工作方案。在确定考察对象阶段,校党委组织部应根据民主推荐情况,统筹考虑学校二级班子成员的经历、专业、年龄结构和人选的能力特点、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性格气质、特长不足等情况,提出考察对象建议人选,提请校党委会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人选。在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任免职阶段,会前必须进行充分沟通,听取分管联系校领导、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校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对拟提拔人选的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等情况要进行“双签字”。在履行科级干部任免职手续阶段,党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并进行任前公示,报地(市)人社局备案同意后,党内职务由学校党委行文任免,行政职务按章程由学校行文任免,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依章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履行程序不变通。
学校党委要始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地方出台的有关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七级八级管理岗位人员管理办法等干部工作政策规定,严格按原则、标准、条件、资格、程序和纪律开展选拔任用,做到程序合规、导向端正、风清气正、群众公认,着力把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育人成绩显著的好干部发现出来、选拔出来、使用起来。
学校党委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开展谈话调研推荐、会议推荐和考察,对在现单位任职不满2年的考察对象人选进行深入延伸考察,根据知情度、关联度合理确定参加人员范围,广泛有效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努力把人选考准考实。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落实好政治素质考察要求,采取个别谈话征求意见与书面测评相结合、正向要点与负面清单相结合,重点考察评价干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等情况,特别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态度、服务意识、能力担当、实干实绩和服务地方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对政治信念、纪律规矩、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坚决不用,从严从实把好人选政治关。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重点考察干部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表现,特别注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提升育人质量、承担重点项目等重大任务中的现实表现,努力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学校党委对拟提拔科级干部人选,必须做到干部人事档案“凡提必审”、纪检监察意见“凡提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严防“带病提拔”。同时,非中共党员人选提拔任职,应书面征得党委统战部同意后,再提请党委会议研究。通过严格执行考察公示、任前公示,切实加强选拔任用各环节、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预防了干部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防止“带病上岗”。
一是“绿色通道”引进。校党委必须积极争取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的支持,每年多渠道向社会引进人才,对紧缺急需专业、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报编制、人社等部门同意,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二是“柔性”引才引智。校党委必须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理念,利用学校的名师工匠坊、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开放实训基地等省级以上平台,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采取挂职、兼职、担任荣誉职务、从事科研项目和技术合作等形式,多方聘请省内外各行业(领域)专家担任兼职(客座)教授,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确保各教学单位每年不少于2 人。三是畅通校地交流。应积极争取地(市)党委的支持,突出抓好中层以上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大与地(市)直单位、县(市)单位之间的交流力度。提拔和平级交流热爱教育事业、经过多岗位锻炼、经历丰富、统筹协调能力强的县级以上干部到校从事党务、基建、财务和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畅通与地(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的年龄、专业、经历、知识结构,激活学校干部队伍活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畅通各领域、各条块干部交流渠道,内挖潜力盘活资源、外聚合力配优干部,通过汇聚校内外力量培养更多复合型干部,选好配强科级以上干部队伍“头羊”战队。
一是专题培训修炼干部。高职院校应出台《创建“双高”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年度干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采取“校级层面负责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职能部门负责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的方式,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专项培训和参加上级调训等措施,按需分层分类精准施训,既加强党的理论、理想信念、宗旨使命、政策法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训,又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培养培育,全面提高教职工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二是产教融合锻炼干部。高职院校应依托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国家级、省级特色(骨干)专业,持续打造各类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利用乡村振兴研究院、职教联盟等平台,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实践基地,在服务地方产业乃至国家产业中锻炼干部、提升干部的能力本领。三是一线实践锤炼干部。高职院校应针对年轻干部一线历练不足、专业干部工作经历单一、重大斗争经验少等问题,积极探索“上挂”“外挂”“下挂”做法,及时将优秀年轻干部放到急难险重岗位上锻炼。每年推荐一批年轻干部到上级教育、人社、发改、工信等部门跟班学习;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到东部沿海地区跟岗研修,参加优才访学,分批次赴德国、泰国等境外高校研修访学;遴选一批优秀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乡村振兴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一线轮岗,分批分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下单位开展技术指导、乡土人才培训、技能鉴定、培训讲座、文化推广、支援教学等工作。
一是探索“员额制”增“位置”。高职院校应针对教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未能满足教育教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需要的问题,向编制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争取探索推进职业院校教职工“员额制”管理,建立学校人员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人员总量管理。二是分类分层培养开“方子”。高职院校应制定人才队伍分类分层培养等顶层设计系列制度,按照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3 个类别和教育教学、科研应用、党政管理3个方向,建立领军人才人选库、专业带头人人选库等15 个库,明确各库主要负责人,精准制订教职工职业发展五年规划,党委班子成员、系部党政负责人、熟悉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其他在职县级干部、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跨系部开展“老带新”“师带徒”工作,做到管业务、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相统一,促进教职工职业发展。三是遴选“头雁”队伍引“路子”。主动服务省委主战略主定位和市县发展战略,推荐现有人才作为省市县相关专家库人选,深度融入地方发展,争取建立由地方政府授予的人才基地。
高职院校应制定教职工“十严禁”“十不准”规定、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系列制度,盯紧师德师风,盯住关键环节,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严格按规矩办事,按分工担责,将从严治党真正落到从严治教、从严治校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最大的讲政治,健全督查督办工作机制,跟踪督促各系、各部门干部抓好常规工作落细落实,推进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高职院校党委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每年召开党风廉政专题会不少于2 次,党委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每年开展履职大约谈。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精准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研究出台重点领域监督检查办法、重大事项报备制度等系列制度,对干部开展经常性提醒教育,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该约谈的约谈,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每年常态化开展校内巡察,深化政治巡察,督促各党总支、党支部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推动抓好整改落实。突出抓好警示教育,学校党委、纪委主要领导应向干部作警示教育辅导报告。强化日常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督导、教育督导、学生督导三支队伍作用,强化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意识,各级党组织切实担当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增强教职工的廉洁意识。
一是经常性谈心谈话用心关怀。高职院校党委应制定党员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工作细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班子分工,明确九类情形必谈,即在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前、教职工岗位变动、遇挫遇难、重大变故、精神不振、出现矛盾、履职不力、不良反映、违规违纪时必谈,密切党组织与党员、与教职工之间的联系,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平等相待、坦诚相见、经常及时,在学校凝聚形成团结协作“一家人”的人文精神。二是校党委联系专家倾情服务。高职院校党委应出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的工作制度,建立学校专家信息库,党委班子成员与省级名师、省级技术能手、地(市)管以上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科研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教师开展“一对多”联系,加强对专家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促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三是探索容错纠错真心关爱。校党委应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正确把握和运用好“三个区分开来”,对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中出现一些偏差失误的干部,只要不违反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勤勉尽责、未谋私利并能够及时纠错改正的,对其不作负面评价,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引导领导干部带领教职员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校党委应坚持把发现识别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开展专项调研,储备干部。各党总支、各党支部应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的方式,酝酿推荐人选,做到系(部门)全覆盖。学校党委组建优秀教职工调研工作组,深入各系(部门)听取二级班子成员意见和普通教职工意见,既评价在职在编人员,也评价编制外签订用工合同人员;既看教师年度考核情况,又看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提质培优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也看教师在省级“双高”示范校建设中的表现,突出评价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一贯表现。通过个别访谈、书面征求意见、实地察看、调阅干部人事档案等方式,并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通过上下联动、层层把关,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教职工德、能、勤、绩、廉的现实表现情况。调研工作组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一时一事与一贯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干部人选提请学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发现和储备优秀人选方面,由学校党政班子成员掌握,不予公示公布,不封“铁帽子”,不预设职务晋升路线;由校党委组织部结合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分类分层精准培育,每年专题向学校党委报告不少于2 次。
学校党委应始终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坚持“五用五不用”导向,严格执行干部政策规定,认真履行工作程序。在优秀教职工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强化综合分析研判,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突出选拔使用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社会服务一线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注重使用好不同年龄段的优秀干部,既不搞平衡照顾又不降格以求,进一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效缓解中层干部队伍年龄断层、青黄不接的问题。校党委要始终扛起主体责任,贯彻执行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地(市)党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将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选用干部的根本导向,大力培养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把握大势、团结协作、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遵规守纪的干部,为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选贤任能。
学校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高校与党政机关、企业等领域的干部队伍建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就要求高校组织部门必须树牢战略思维,坚持系统观念,摸清人才队伍底数,对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把握高校干部成长规律,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围绕学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实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始终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突出实干实绩,做到以事择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