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如今,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范围早已不仅限于平面,而是立体的。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2023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用“地下”换“地上”。2021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珠三角城市群,共同构成主导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地下空间新增建筑面积同比上升,增长率达3.78%,尤其以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最为显著。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上海地下空间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的地下空间发展形态。
潜力资源 地下空间开发亮点频频
2023年3月,连通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与国家会展中心的地下通道hubo商业街全新亮相,不仅为这个2019年底就已开通的千余米进博会交通配套项目增加了多姿多彩的丰富业态,也为附近工作生活的市民提供了一处便利的超大商业空间。
“在新城开发、城市更新等成片建设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模式受到了政府和开发商青睐。”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何耀淳表示,“像虹桥枢纽—国展中心这样的大型项目,从规划之初就明确了地下空间整体规划、逐步开发的原则,从设计到建设再到管理逐步推进落实,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和功能设施的高效共享。这一举措,不仅能降低开发成本,也有利于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如果说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开发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那么零星闲置的地下空间则为上海市老式小区的微更新提供了资源潜力和创新思路。
2021年3月,“闲下来合作社”在长宁区仙霞路社区亮相。这处小而美的社区更新项目旧址是一处已经闲置10余年的地下人防工程。改造后,11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被隔成36个格子间,既有供社区居民休闲的活动空间,也有为创业者提供的创业空间。
地下商超、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地下物流、地下市政设施……在人
口密集、寸土寸金的上海,地下空间资源成为了解决“城市病”带来的空间拥堵问题的“处方”,优化了功能布局。
2010年,在静安雕塑公园地下31.5米处,上海世博静安变电站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座500千伏地下变电站。2019年,当时国内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法隧道——上海诸光路通道正式通车,该工程为国内首次采用“全预制拼装”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2021年,深达58.65米的上海最深基坑项目——苏州河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云岭西段竖井顺利封底,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再进一程。2022年,上海市首个垂直掘进(盾构)地下智慧车库工程——静安区大宁街道的深井停车库正式开挖,项目单个竖井开挖直径达23.02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竖井,建成后将提供停车位304个,有力缓解街道长期存在的“停车难”压力。
近5年来,上海市全面开展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公园、绿化腾出了更多地面空间。
三重挑战 安全、秩序和效率
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防工程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上海市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3
年3月28日,上海市共有地下工程43168个,总面积近1.5亿平方米,主要分为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轨道交通设施三类。其中,上海市地铁是全世界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弥补了城市空间资源紧缺的短板,但随之而来的系列问题也逐步显现。
“地下空间开发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首席专家史玉金说道。上海市作为沿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遇到的两大问题是地下水和软土。在软土地区进行基坑开挖、隧道施工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果设计方案不科学或措施不当,就会引起地下水渗漏,造成流沙、边坡失稳及大面积地面塌陷等情况,对现有地下工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同深度的地下空间开发时序同样重要。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开发主要集中在15~30米的中层地下空间。各类建筑的地下场室、桩基和各类管线等,勾勒出了地下上海纵横交错的复杂形态。已建成的地下空间设施难以改迁,改造的难度也很大,往往对新规划设施造成较大影响,成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的制约因素。
部分无序开发、设计过时或多头管理的地下空间还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对地下空间资源的认识有限,上海市早期建造的很多地下结构是相互不连通的独立单元,功能相对单一,如今已明显不能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铺展蓝图 科学规划牵手制度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市通过理念突破、规划先行、技术攻关与制度创新,积极应对,不断寻求优化方案。
上海市是全国最早开展地下空间规划的城市,早在2003年就编制了
《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确定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原则、目标和总体布局。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完善了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之后,上海市又陆续编制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2年)》《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20年)》《上海市综合交通枢纽近期选址规划》和一大批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详细规划。2012年制定的《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统筹协调、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的指导方针。随着“上海2035总规”的贯彻落实,新一轮的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2020年11月,《上海临港新片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发布,首次提出按照地下城市的系統功能要求指导地下空间规划设计,规划形成“一核三轴多节点”的网络化地下空间,实现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横向连通、有机生长。2021年3月,《上海市新城规划设计导则》发布,提出规模化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城”,并提出“重点地区地下建筑量达到地面建筑量50%左右;新建市政设施(含变电站、排水泵站、垃圾中转站等)地下化比例达到100%”等关键指标。上海市同样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的城市。自2009年开始,上海市持续开展了全市地下空间初始调查,全面准确地查清了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四至”、形状、埋深和用途等空间信息,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
“通过整合海量数据,我们能以三维模型的形式直观看到中心城区地下200米以内、全市地下100米以内的完整地下世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地下空间资源数量及质量给出更科学、更精准的评价,对深层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建设进行风险评估和开发建议。”史玉金说。
在地下空间管理方面,上海市积极探索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2010年以来,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等系列法规,
要求地下空间开发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安全环保、公共利益优先、地下与地上相协调的原则,并对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利用。2013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规定》《上海市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规定》,进一步加强地下空间管理。
“十四五”时期,上海市提出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强化了地下空间在提高城市韧性、布局智慧基建、提升防灾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新城建设的推进,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立体城市等新理念以及数字孪生城市等新技术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安全有序、生态环保、高效智能、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的未来地下城。比如,临港新城正在大力推进基于地下空间的数字孪生城建设。截至2022年底,数字孪生城已完成5390个地下构筑物、6343.7千米地下管线等基础底图搭建。预计到2025年,临港新城数字孪生城基础平台将初步建成,具备对重点应用场景的平台级支撑能力,实现“地上地下一体、现实与规划融合生长”。
向下生长的“未来之城”,一切都是进行时。下一步,上海市将积极拥抱未来,并通过自身探索,为国土空间立体开发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更多可能性。(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年7月3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