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瑛
5月24 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歌剧研究会承办,浙江演艺集团、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协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在浙江嘉兴秀湖畔的秀湖音乐厅落下帷幕。本届歌剧节继续秉持“歌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宗旨,以开展优秀剧目展演、“一剧一评”、公益服务、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等一系列活动,展示这几年来我国歌剧的创作成果、助力歌剧艺术发展,为人民群众奉献上一场丰盛的歌剧艺术大餐。闭幕式上,主办方为24 家参演院团授牌“优秀剧目”,为相关组织单位授牌“优秀组织单位”,浙江、福建完成了中国歌剧节交接旗工作。
本届歌剧节的展演活动为期17 天,共有来自全国21 个单位创作演出的24 部优秀歌剧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展演的剧目包括2019 年以来国内文艺团体创作并首演的歌剧作品;近年来国内文艺团体复排、引进的中外经典歌剧作品;以及入选过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未进行现场演出的剧目等。参演的院团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河南、广东、山西、江苏、安徽、湖南、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约7000 余人参与演出工作,超4 万名观众走进位于杭州、嘉兴、湖州三地的9 家剧院剧场, 共计演出48 场,可谓是汇集中外经典,题材广泛, 精彩荟萃。
作为西方艺术瑰宝,歌剧艺术进入我国已历经百年发展。在吸收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融合传统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和美学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新时期民族歌剧创作者和表演者,根植于我国丰富的民间民族音乐艺术沃土,创作出一大批极具辨识度的代表性民族歌剧作品。本届歌剧节充分展现了近几年来我国歌剧舞台上的创作实力,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经典之作常演常新
本届歌剧节的展演剧目中有五部中外经典作品,分别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经典歌剧《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同心结》、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漂泊的荷兰人》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制作的《茶花女》。
《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与里程碑,“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于西方歌剧” 的定位,让作品具有了艺术性之外更深刻的划时代意义。而我国第一部乡村喜歌剧《小二黑结婚》, 在舞台上历经70 载始终魅力不减,充分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谛,用鲜明的音乐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一“白” 一“黑”已经成为歌剧节的保留展演剧目。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复排这两部民族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对经典作品保有“敬畏”之心,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回归继承”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年轻一代的演员们在舞台上全情投入,充分展现出国家院团在传承演绎中国经典民族歌剧方面的专业风貌。《同心结》创作于1980 年,此次天津音乐学院的复排采用了音乐会版的形式,将交响乐队、合唱和角色演唱、表演全部置于同一舞台空间。序幕时,激昂的志愿军军歌响起,瞬间就把观众们带回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打通了革命历史与新时代精神需求的内在联系,激起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西方经典歌剧方面,上海歌剧院带来的《漂泊的荷兰人》从现代解构的角度再现了这部瓦格纳的巨作,舞台呈现出国际化和现代感的风范,台前幕后的本土阵容充分彰显了我国专业歌剧院团的艺术实力,以及对艺术品质的追求。上海音乐学院版《茶花女》秉承演绎原汁原味古典风格作品的原则, 由学生担纲的角色、合唱、交响乐团的整体呈现, 青春气息扑面而来,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再现了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
三部不同时期的民族经典歌剧作品常演常新, 清晰地勾勒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脉络,也促进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歌剧的发展与繁荣。而两部西方经典歌剧作品的中国演绎,也充分说明了我们正借鉴着西方经典歌剧的经验,走好民族歌剧的辩证发展之路。
新创剧目题材全面
与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相同的是,革命历史题材依旧是新创剧目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唱响南泥湾》以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为背景,着重描写了一批延安鲁艺青年学生参与到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中,完成了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伟大转变。由上海音乐学院创排的《康定情歌》展现了11 万筑路大军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伟大成就,讴歌了“两路”精神和民族团结, 描摹出那个时代的英雄群像。而安徽省演艺集团的《风雪大别山》、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银杏树下》、甘肃省歌剧院的《呼儿嘿哟》、湖南省常宁市歌舞剧团的《八百矿工上井冈》等,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红色历史,展现了党和人民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血肉情感。
现实题材作品的比重也继续持平。既有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以脱贫攻坚为大背景、打开龙泉村井锁和村民心锁的《三把锁》,也有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排的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一江清水向东流》,还有深圳歌剧舞剧院着力展示大湾区新一代创业者心路历程的《先行者》,以及包頭市艺术剧院的《双翼神马》再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青海演艺集团的《青春铸剑221》塑造“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群像,激励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些现实题材作品在舞台样式上都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亮点各异,可谓是从生活的静水深流中窥见时代的波澜,从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析时代的足音。
除了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外,本届歌剧节更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在歌剧舞台上的人文表达。珠海演艺集团创排的《侨批》以小家小事切入,既展示了苦难岁月里义薄云天的同胞情,又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义大爱。浙江音乐学院和浙江演艺集团出品的《李清照》,以及南充市文化艺术交流发展中心、四川爱乐乐团联合演出的《笔墨著三国》,在现代歌剧的舞台上再现如歌如诗的传统文化。尤其值得书上一笔的是中央歌剧院的《边城》,这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见的纯文艺题材作品。作曲家在音乐上潜心编排,曲调极为优美,民间元素的运用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不少段落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带给观众们诗意化的审美体验。雷佳饰演的女主角翠翠,唱演俱佳,一笑一颦、一招一式,凝练出民族歌剧舞台上又一标志性角色。
星海音乐学院的《星海星海》和江苏演艺集团的《周恩来》,作为人物传记类作品的代表,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用歌剧独有的方式再现人物生平, 塑造人物形象。
总体说来,新创作品表现出近几年来,我国的歌剧艺术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艺与时代的关系,紧跟时代步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中国发展进程和时代风貌,谱写了中国民族歌剧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舞台手法多元融合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而歌剧作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更是舞台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准的综合体现。如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歌剧作品,其呈现手段的丰富性、艺术门类融合表现的综合性和观众审美要求的多元性等特征越发明显,在聆听音乐艺术的同时,更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浙江演艺集团、浙江音乐学院和浙江交响乐团2018 年创排的《红船》是本届歌剧节的“启航”之作。该剧用歌剧的方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勇毅启航这一具有史诗品质的重要历史事件, 用群像的方式、闪回的舞台处理再现建党历程。该剧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服装和舞美都是偏白色, 呈现出十三位党代表群像戏的雕塑感,50 多道布景流畅地上下切换,让史诗叙事兼顾庞大的场面性和紧凑的戲剧性。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银杏树下》的舞美朴素简约,以银杏树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演绎四个时空的悲欢离合,尤其是将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与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段完美结合,歌剧舞台仿若变成了电影银幕,让历史题材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崭新的、符合新时代舞台审美的效果,极为壮美和震撼。《同心结》中纱幕运用,配合半舞台版的演绎, 让人更有沉浸式的体验;《三把锁》中采用手绘模式的开场投影,适应时下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信息处理的快节奏风格,让我们看到了小而美、“土” 而亲的民族喜歌剧的探索和尝试。《一江清水向东流》中,富有现代气息和都市风的舞美设计,呈现出自媒体时代的舞台特色;而《先行者》则充分打
破歌剧传统舞台的藩篱,在兼顾传统歌剧庄重大气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流行等丰富而多元的音乐样式,整体的舞台调度体现出深圳城市快节奏的特点, 也从多个方面描绘出年轻人敢拼敢创的深圳精神。
多元的舞台呈现,充分体现出创作者们对新时期歌剧艺术的思考和实践,贴近观众从审美到情感上的需求,也展现出民族歌剧“以表演为中心的整体戏剧”的发展趋势。
地方、院校人才辈出
从今年歌剧节参演单位的构成来看,除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两家“中”字院和上海歌剧院、重庆市歌剧院、甘肃歌剧院等三家专业歌剧院团外,我们看到更多的整合类集团院团的参与。作为东道主的浙江演艺集团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歌剧作品出现,江苏演艺集团也已有五部歌剧作品在手, 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珠海演艺集团、安徽省演艺集团、青海省演艺集团等都为歌剧舞台上的后起之秀。另一方面,综合了歌舞实力的山西省歌舞剧院、深圳歌舞剧院也彰显出自身的实力。
今年的一大亮点在于音乐院校的参与。上海音乐学院带来一部经典一部原创,坚守了学院派对歌剧艺术人声与乐声平衡的追求;星海音乐学院的《星海星海》和天津音乐学院的《同心结》,让我们看到学生们饱满的热情和活力。浙江音乐学院除了参演《李清照》外,还与香港寰宇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孔子传》。这些院校的作品显示出有能力要上、没有能力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进取之心。同时, 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既可以将教学转换为实践, 又可以为业界不断输送人才,这对于民族歌剧学科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带来《八百矿工上井冈》的湖南省常宁市歌舞剧团,是参加本届歌剧节的唯一一个县级院团。这家不起眼的院团,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先后移植创作排演了百余部歌剧作品。多年来默默坚守在当地,面向基层;又在有限的条件下坚守艺术创新,不断创作,这是值得今年的歌剧节记上一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多鼓励这样的团队参与到国家级的歌剧节中来,给他们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也能推动歌剧产业更为良性的发展。
学思结合研修并行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为根本。第五届中国歌剧节期间,除了剧目展演,还开设了2023 年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31 位来自歌剧艺术领域已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创作、评论人才,根据各自专业方向分为编剧、作曲、导演和评论四组,听、看、想、悟,深刻体会到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问题“传承”之重任,“发展”之道远。
主办方聘请了仲呈祥、黄奇石、韩万斋、居其宏、王道诚、宋晨、黄定山、孟卫东、冯柏铭、莫凡、黄维若、王晓岭、朱海、廖向红、游暐之、盛和煜等16 位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为研修班学员们授课,从理论到编、曲、导等歌剧创作环节,无私传授了他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研修心得,有剖析、有反思、有期冀,使学员们从中国歌剧百年的历史里得以窥见其萌芽和发展脉络。
学思结合、研修并行。学员们在观摩和学习课余,热烈交流、碰撞思想,从各自不同的行业、视野和创作经历,对整个歌剧节期间剧目的质量、制作、思维,以及民族歌剧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整个研修班期间,学员们提交了学习体会、观摩心得,并通过每日学习简报的形式汇总交流,同时也以普通观众视角,积极探讨究竟怎样的中国民族歌剧作品才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民族歌剧的整体建设,道阻且长。从文化和旅游部开办第一届民族歌剧创作人才研修班至今,已经是第四届了。正如明文军司长在本届研修班开班仪式上所说的那样,培养民族歌剧的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研修班的目的是为民族歌剧的未来发展种下希望的种子。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老师在研修班结业式上对学员们提出殷切的期望,她表示歌剧事业尤其是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特别需要有一批爱歌剧、懂歌剧、会创作的艺术人才,希望通过这次研修班,能让学员们深化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如何担得起“民族歌剧”这四个字,如何能够成就民族歌剧,这需要年轻的一代人去努力诠释。
本届中国歌剧节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传播理念,打破时空壁垒,打造全民共享的歌剧盛宴。线下剧场演出坚持惠民原则,最高票价不超过480 元,最低票价仅为80 元。48 场演出,共计约42150 余名观众进剧场,平均上座率约九成,部分剧目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在线上,本届歌剧节联合中央、地方多家网络平台形成媒体矩阵,通过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优酷、爱奇艺、百度、新浪新闻、今日头条、文旅中国、中国蓝新闻APP、Z 视介APP、浙里文化圈、浙演直播、动听968 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为剧场“引流”,线上播放总量约1.58 亿。
此外,歌剧节组委会还联动开展公益服务、“文艺赋美”工程等系列活动。其间,组委会组织参演院团和艺术家,以小分队形式深入基层,通过歌剧选段音乐会、歌剧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与观众互动交流,加大歌剧艺术普及推广力度,打造随处可见、全民参与、共享盛会的艺术嘉年华,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歌剧艺术发展成果。通过优秀作品传递真善美,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文艺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历史使命,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承担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职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用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反映时代是歌剧工作者的使命,我们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 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创造出文质兼美的人民史诗之作。只有那些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能留在人民心中。只有扎根脚下的土地, 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用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歌剧来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实践、积累、传承、创新, 成就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民族歌剧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本文图片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