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 李成
相声艺术是一门来源于我国民间长期传承下来的曲艺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曲种之一。在大众媒体的发展和流行下,传统相声艺术与数字化传播体系融合,当下新型文化产业模式将相声艺术重新定义。本文试图从新媒介视角下的相声艺术传播模式、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剖析,相声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直面群众的文化需求,并回到自己的本位,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
(一)“新”“旧”传播平台的转移
“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①媒体平台是新时代受众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生产信息的新场所。这样的平台能够让个人在上面找到自己的通道和激发自己活力的资源,这就是平台构造的基本特征。②要说到相声小品的兴起,就要谈到1984年的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与马季表演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这两个节目在春晚舞台大放异彩,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经典。相声和小品节目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也渐渐成为了观众最受欢迎的“主角儿”。但自2000年之后,相声和小品在春晚中的数量开始下降。数据显示,近十年春晚中,相声小品共有79个,同比1993年-2002年数量下降了25%,相声小品的节目数量也达到了近十年的最低点。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譬如,在2021年相声作品数量成为近些年央视春晚最多的一年,诸如《如此家长》《叫卖》等相声作品妙语连珠,深得观众喜爱,新一代演员也为相声艺术增添了新的气象。
近年来,新媒体为曲艺开辟了一条新的交流通道,使其受众更加广泛。根据B站数据显示,目前春晚所有播出的相声小品中,播放量最高的是陈佩斯和朱时茂主演的《主角与配角》,累计播放量高达1749万。近十年相声和小品中,播放量最高的小品来自沈腾、马丽在2014年出演的《扶不扶》,累计播放量也突破了300万。可见,传统曲艺从未丧失受众群体,其在百姓生活中仍有较大的传播力,相声艺术需要做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模式,打破固有传播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推广,让相声艺术再一次重回大众视野。
(二)剧场票友到云粉丝的转换
相对于以前“票友”的被动而言,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票友越来越积极地加入到线上交流中。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传统的相声剧场舞台上,票友可以有自己的声音,而在新媒体平台上,他们还可以与相声艺人进行线上互动,从票友的身份逐渐转变为粉丝。相比于传统的相声票友,云粉丝以“新媒介”为媒介,直接介入到“相声”的传播中,形成了粉丝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联姻”。在新媒体时代,粉丝们会主动地将自己的直播录像上传到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平台,间接地成为相声演员们视频剪辑师,与“CP”的相声演员们一起创作,既能娱乐消遣,又能受到粉丝认可,还能满足粉丝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太平歌词等传统曲艺在传播的同时,也发挥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年轻人拍摄的相声节目录像向年轻人传递,使得相声观众明显年轻化,为中国传统的相声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非遗”发展生态,并为其它类型的“非遗”文化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式。
(三)传统相声演绎“傍”上现代商业模式后的嬗变
传统相声经过数年发展不断走向商业化。传统相声商业化的发展,使观众人数进一步增加,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调整相声自身,延伸并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也不能忽视。例如,2021年,由相声和以北京菜为主的“局气”菜馆联合打造的“文化合作店”开幕,既是一次“IP+餐饮”的尝试,也是一种全新的相声文化店模式。这是一家以北京风味为主的餐厅,以相声艺术为核心,以相声经典作品为延伸,专门为这家店量身定做节目,与菜式相融合。这些创意菜式,将餐品与相声IP相结合,增添故事感,加强IP的关联,使菜肴的主题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为了让客人对每种食物的来历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认识,在菜单的后面还加上了一段关于美食由来的相声作品,客人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观看。在餐厅的中央,是一个黑色的玻璃窗,上面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古代文字,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弹奏着美妙的音乐。这种情境式的布置,可以提高客人的参与性,一边吃饭一边听笑话,一边享受美食和娱乐。
相声艺术和餐饮共同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化IP,这是一种相声文化和美食文化的融合,可以推广传统的相声,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将相声文化以物质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相声文化与美食的融合,为我们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新发展思路。譬如,传统工业城市淄博凭借烧烤火爆出圈,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城市,今年五一期间更是一跃成为国人假期旅游的打卡地。据淄博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实现生产总值1057.70亿元,淄博凭借流量优势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逆转。淄博如若能更进一步挖掘文化内容形式,将相声艺术与淄博烧烤相结合,创作与淄博烧烤内容相关的作品,打造“相声+烧烤”城市文旅品牌,让观众能够一边欣赏相声艺术,一边享用烧烤美食,实现经济和人文价值的双提升,更能延伸城市品牌效应,实现经济与人文价值长效增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需要融入生活。让相声艺术散发“人间烟火气”,能使得相声艺术焕发新的创作灵感,更能深入百姓心中。
相声艺术既要娱乐人,又要影响人,这对塑造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相声是一门很有特色的艺术,它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对观众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声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浸润人们心灵,塑造人们品格,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一)内容创作坚持“艺术化导人心”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分散性,传播者缺乏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使得观众没有仔细欣赏的空间,也就制约了观众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在一个平台界面上,观众的平均停留时间很短,而当一个人想要通过丰富的表情和身体动作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出现与剧情脱节的情况。
因此,传统相声作品需要继续扎根社会生活,作品创作要有哲理性思考,或抨击社会黑暗处,或惩恶扬善等,给人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社会警示,进行社会美育。比如《论捧逗》就是一部诙谐的喜剧,它教导人们在工作岗位上要尽心尽力、互相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表现出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相声是一门师传艺术,具有口传心授的特点,经过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的不断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如王谦祥和李增瑞老师的相声《规矩论》讲的是中国传统美德——无规矩不成方圆;相声《孝与笑》讲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老爱亲。如果把相声艺术融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去,并通过“听”“说”和“演”的形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影响和塑造人,可以让人们从心底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充满崇敬和热爱,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脉络和内涵,在一言一行中将中国“风骨”付诸实践。
(二)聚焦受众“期待视野”
康德认为:“在一切会激起热烈的哄堂大笑的东西里都必然有某种荒谬的东西。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变成虚无而来的激情。”④相声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新媒体技术的挑战,这一点从其在传播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对于观众而言,最直观和直接的传播方式便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相声艺术表演,因此如何将传统相声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更是当前应考虑的问题。从当前网络大数据平台中不难发现,当前受众对传统相声艺术的审美期待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喜欢新颖和新奇的事情,如果相声没有一条微博信息精彩,自然会被淘汰。这也是新媒体技术时代下传统相声在艺术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便是稳定受众市场需求以及受众对于新媒介表演形式的接受度,使相声艺术在传播中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为了满足受众对传统相声艺术的审美期待以及稳定市场需求,就需要传统相声艺术在传承中积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注重创新及与时俱进。但现在的喜剧行业,要想重新走出传统的相声,可不是指“长衫大褂”或者“小曲小调”这样的外在变化,而是要重塑演员与受众、艺术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密切的联系,让演员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近。演出的传统则是按照受众的反馈调整包袱,打磨作品,经过沉淀,最终发展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新媒介视野下,通过对受众的体验与沟通,创造出一种与大众的心理契合的喜剧审美。
(三)“技+艺”重构人文环境
当前,新媒体以其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等优势,在大众文化领域的拓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个承载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相声在新媒体视阈下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依托媒介技术重构文化空间,提升公众对相声艺术的关注度。依托媒介技术构建文化空间,通过网络社群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对传统相声进行重新塑造,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对相声直播表演来说,应该尽量还原相声舞台,加强网上的表演,利用AR、VR、MR等技术进行集中展示,提高在线演出的视觉性。同时,演员也根据线上视像的特点调整表演规模,探索“线上”观演方式,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能够将其注意力、想象力、理解力与情感投入其中。新媒介重构传统的相声演出领域,不仅要以技术手段改变其传递形式,还要建构其观影流程的礼俗,例如运用电子商业运营的方式,以再现剧院的服务和相关的娱乐经验,集中共享经验的“观众群体”。⑤借助新媒体构建的文化空间,公众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相声艺术的魅力,并通过“看、听、聊”等方式参与其中,实现艺术与娱乐的有机融合,吸引更多人走进相声空间,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声艺术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运用新媒体平台和手段进行传播与发展,从而推动传统曲艺行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四)“美”的再创造,曲艺融入职业本科教育
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通过创造性发展来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声艺术也不例外。相声艺术从文本的创作到舞台演出的二度创作,这一过程充满创造性,人们通过参加相声表演,在彩排和表演中不断强化对艺术的认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使作品的艺术美得到升华,从而增强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生活中进行“美”的再创造。
目前,曲艺已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央戏剧学院和辽宁科技大学开展曲艺学科教育。由此可見,将相声艺术融入高等教育已成为曲艺发展新模式。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职业学校本科证书含金量,职业技术大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职业院校若能在培养人才方案上加入相声表演艺术培养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本科院校,不仅有利于相声艺术传承发展,也能够让学生进行“艺”与“技”兼修,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新模式,进行“美”的再创造。
(五)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传播能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发展,文明传承从未间断。究其原因,正是中华民族坚韧而又强大的民族精神,它来自于广大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近期,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的特色节目“盛唐密盒”,节目一经推出便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火爆“出圈”。节目由“房玄龄”“杜如晦”两名扮演者设计,观众们将被随机抽选到舞台上进行问答,或说文解字,或吟诗作对,或说古今趣事,其演出视频网上一经播出后,便引起了关注和热烈讨论。正如维尔托夫曾在《电影眼睛人》谈到媒体城市中说到,人群不是旁观者和目击者,而是生产者。该节目正是将“诙谐语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房谋杜断”式的组合配之默契、谈吐风趣的言语,与游客互动时“爆梗”不断。“盛唐密盒”爆火也为相声艺术在内容形式创新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正是这种“新(内容)+奇(角色)+融(观众)”节目特点,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磁场,让观众沉浸其中,成为曲艺媒介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和传播者。笔者坚信,坚持文化传承是相声艺术传播更深、更久远的“密钥”。
20世纪70年代,作为中国民间特有的“说唱逗学”艺术形式——相声,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逐渐成为了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舞台表演形式,甚至在國外广为人知。虽然海外华人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世代与地理上的差别,但他们非常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相声在海外的传播,让人们在笑声中感到愉悦,在笑声中启迪思考,一代代曲艺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譬如,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率领天津文化新闻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悉尼访问时,魏文亮不仅展现了相声艺术,而且宣传了天津改革开放的新风貌。“相声”是一种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它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的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丰富,极具艺术美、语言美、形式美和内涵美。人们可以通过相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来深入学习中华美德故事,培养人们的优秀品德和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从而实现“美”的再创造。笔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相声创作只要始终紧贴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相声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突破传统艺术创作壁垒,借助新媒介技术,提升传播效力,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稳人民立场,定会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色彩。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度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项目(项目编号:2021WCXTD021)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年度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号23GJ-89)阶段性成果;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Q202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加]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第314页。
② 喻国明、焦建、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29期第6卷,第120-127页。
③腾讯网,九派新闻,ht tps://new.qq.com/rain/ a/20230121A013TG00,2023年1月21日。
④[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第179页。
⑤田露:《新媒体视阈下相声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
(作者:高铭,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李成,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