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月云 王亚乐 关丝桃 黄庆艳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可分为脊髓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颈型以及交感神经型[1]。颈椎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及不同年龄段人群,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颈椎病患病率达59.1%,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80.0%。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临床通常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上肢运动障碍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近年来,非手术疗法逐渐成为颈椎病的主流疗法,具有无创伤、风险小等优点,主要方法包括健康宣教、功能训练等。临床通常采用发放宣教手册、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和功能锻炼。但短暂的康复治疗不能让患者充分接受、理解、掌握功能训练方式,患者居家时由于缺乏医护人员的追踪和指导,康复训练依从性不佳,极大影响了康复效果[3]。目前,微信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可实时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指导,有利于护患沟通和交流[4]。因此,本研究利用微信平台,通过群聊、视频通话、信息推送等功能对颈椎病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1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特征,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特征相符;(3)年龄18~75岁;(4)神志清楚,行保守治疗,能够接受牵引等治疗;(5)入组前2周未接受其他治疗;(6)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颈椎发生骨折、脱位;(2)病史及临床检查资料不完整;(3)存在较为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将2021年3月-9月就诊的60例颈椎病患者设为对照组,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的61例颈椎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2~42岁,平均年龄(33.23±8.12)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6.36±2.06)个月;疾病类型为神经根型38例,椎动脉型14例,交感神经型8例。干预组,男27例,女34例;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32.49±8.46)岁;病程9~15个月,平均病程(6.05±1.94)个月;疾病类型为神经根型34例,椎动脉型17例,交感神经型1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2021031)。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传统多模式健康宣教。(1)发放宣教手册。手册内容紧扣颈椎病的主题,简单明了,图文并茂,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就诊后发放,解释颈椎病治疗疗程和相关注意事项。(2)集中授课。选取3名护士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授课技巧、专科知识。培训合格后,让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集中授课。讲课的内容包括颈椎病的防治知识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疼痛管理、饮食管理、康复锻炼方法和如何陪护患者。(3)面对面咨询服务。就诊期间,科室护士为患者提供实时咨询服务;院外,嘱患者按照颈椎病防治知识和康复锻炼方法进行颈椎病防治。如若患者要求,邀请相关专家为患者提供远程指导。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
1.2.2.1 建立远程指导小组
小组成员由1名康复科护士长、3名康复科护士、1名康复科医生、1名物理治疗师组成。康复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护理工作。康复科医生负责在群内持续提供康复咨询服务。康复科护士、康复科医生以及物理治疗师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颈椎病功能锻炼方案。
1.2.2.2 建立电子档案
护士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诊断、病程情况等)录入电子档案,方便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指导,同时也可为院外随访做好准备。
1.2.2.3 延续护理
明确诊断后,邀请患者及家属加入微信群。康复科护士提前录制颈椎病功能锻炼的视频(具体内容见表1),发送给入组患者及其照护者,要求患者每日按照视频内容进行锻炼。康复科护士每日定时在微信群中推送有关功能锻炼的文章,方便患者及其照顾者学习。家庭照护者负责督促患者每日进行15~30 min的功能锻炼,患者每日在微信群内上传功能锻炼视频进行打卡。远程指导小组成员观看患者上传视频后,及时发现并记录患者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群内进行纠正,保证功能锻炼的规范性和患者参与锻炼的依从性。康复科护士每周对患者进行视频回访,根据患者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示范,指导患者正确练习,确保动作正确、完整。同时,鼓励患者在微信群内分享经验。干预时间为3个月。
表1 颈椎病功能锻炼方案
记录出院3个月内2组患者颈椎病的复发情况,并分别于入院时(干预前)和出院3个月复诊时(干预后)评价2组患者颈椎功能、颈部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程度、功能锻炼依从性。
1.3.1 颈椎病复发率
颈椎症状(脖子酸痛、手指麻木、疼痛)再次出现或症状加重且出现新症状。复发率=复发人数/总人数×100%。
1.3.2 颈椎功能
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估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情况。CASCS 从主观症状、生活和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临床体征 3 个维度评价颈椎病患者颈椎不适程度,其中主观症状评分满分为 18 分,生活和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满分为 9 分,临床体征评分满分为 73 分,总分为 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状态越好[5]。
1.3.3 颈部功障碍程度
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index of cervical dysfunction,NDI)评估患者颈部障碍程度。量表包括疼痛强度、集中注意力、睡眠、提起重物、阅读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1~5分,总分50分,分数越高,提示颈部障碍程度越重。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47[6]。
1.3.4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分,无痛为0分,剧烈疼痛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12[7]。
1.3.5 功能锻炼依从性
运用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8]评价患者颈部锻炼的依从性。包括坚持锻炼、按医嘱服药、科学饮食、颈部保护4项内容,每项内容分为从不(0 分)、偶尔(1 分)、经常(2 分)、一直(3 分),总分1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越高。
干预3个月内,干预组复发率为4.91%(3/61)低于对照组的16.67%(10/6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P=0.037)。
干预前,2组CASCS总分及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CASC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CASCS评分比较 分)
干预前,2组VAS、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VAS、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VAS及NDI评分比较 分)
干预前,2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2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分)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由于椎间盘出现椎节失稳、松动、突出等退行性改变,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8]。在颈椎病影响下,患者不但会出现颈椎不适,而且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临床疗效,同时也增加了疾病复发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通常采取传统授课宣教模式,内容涵盖颈椎病的康复知识及功能锻炼方法,但大部分患者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康复效果不佳[9]。本研究以微信平台作为媒介,借助在线交流、视频电话回访、每日上传功能锻炼视频打卡等方式,随时获取患者的疾病状态、恢复情况及时间安排等信息,及时发现颈椎功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降低了患者复发率。主要原因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形式传输有关疾病的健康宣教知识,使得健康教育内容更清晰、直观,便于患者储存与回放,帮助患者形成正向的疾病管理思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升了颈椎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整体健康水平[11],降低了颈椎病的复发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VAS、N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CASC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可缓解颈椎病患者疼痛感,改善颈部功能障碍程度,逐步恢复颈椎功能。这主要是因为系统的锻炼能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缓解因神经牵拉造成的颈肩臂疼痛,从而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其次,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全方位督促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以达到最佳效果。微信群的指导、沟通交流拉近了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方便医护人员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家属监督也促使患者坚持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10]。同时,多样化的宣教形式增加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避免了传统宣教的弊端,从而提高了患者功能锻炼效果,改善颈椎功能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增设家庭照护者角色,照护者可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第二,微信推送内容的生活化与趣味性得到患者认可,通过对功能锻炼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对关键步骤进行分解讲解,提高了患者接受程度,解决了患者在实际锻炼中的困难,为患者坚持锻炼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