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晶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见到老鼠是不害怕的。村里的孩子没一个害怕老鼠,倒是一些大人经常会露出惊恐的表情——人活出了岁数,生出的恐惧反倒多了。
小小的老鼠,在人类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可它鬼祟猥琐的样子,太容易使人想到“别处”——偷窃、胆小、心胸狭窄等等。老人们说老鼠爱偷油,这场景我没见过,可能是我儿时农村储油的器皿较以前有了改善,老鼠在无数次尝试后放弃了吧。
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老鼠,是在大约六岁时。有天晚上,一只小老鼠沿着炕沿窸窸窣窣,打雷都炸不醒的我竟然被它吵醒——发现它就趴在我的头顶,与我四目相对。我没有惊呼哭泣,它亦从容不迫地继续前行。我眼瞅着它顺着墙边下了炕,钻进柜底消失不见。
天亮后,我说给奶奶听,奶奶眉头一皱:“又闹鼠了?唉,得抓个猫娃子回来。”
猫娃子不是随时有的,奶奶在村里问了一圈都得不到,只好抱了姑姑家的老猫回来先对付一下。老猫是真老,老到失去了对旧家的依恋,来我家后不认生,也不闹腾,甚至允许我各种“欺负”它。奶奶说老猫见识多不和我计较,要是小猫,早抓我了。
老猫占据了炕头一角,除了吃饭,每天的活动范围不离炕——要么在炕上打盹,要么在炕边的窗台上晒太阳。我抱着它到老鼠消失的柜子边,使劲地把它推入柜底,希望它忠于职守。可没一会儿它便从柜底钻出,懒洋洋地跳回炕头。我多次试验均告失败,便去找奶奶“告状”,奶奶拍了我一巴掌:“男孩子家家,告什么状?人家有自己的活法,你别管。”
奶奶的话让我一度认为,老人和老猫之间有默契。
老猫在,老鼠真的绝了迹。不要说见到,连动静都再没出现过。这时奶奶才和我说,老猫有猫气,不用抓不用叫,老鼠就能感觉到。面对小猫,它们有侥幸;面对老猫,只能举家搬走。
老猫在家待了一年多,某天突然消失。奶奶不找不寻,叹口气道:“唉,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找地儿去了。”
接替老猫的,是只五个月大的小狸花猫。还真如奶奶所说,尽管有小狸花猫在家逡巡,老鼠却又出现了。小狸花猫和老鼠的斗争,持续了很多年方告结束,按猫的年龄,“小狸”也变成了“老狸”。
家里的老鼠只有一种,地里的老鼠则分了好多种,需要仔细辨认。村里人不懂老鼠的分类,在他们看来,长得像老鼠的都是老鼠。那会儿地里常见的有黄鼠狼和黄鼠,黄鼠狼是禁止打杀的,理由是它捕食老鼠。黄鼠是祸害,人见着就要打。可惜田野草滩过于宽阔,即便有了大人们允许,张牙舞爪的孩子也追不上黄鼠。
但我们可以循迹找到黄鼠洞,回去向家长报告,算是立了一件大功。
为啥是“大功”呢?大人们可以用水灌出黄鼠,拿它当下酒菜。灌黄鼠时总是兴师动众,三五个大人聚在一起,拎着几只水桶,尾随的孩子一大群。到了黄鼠洞边,有经验的人先用铲子扩洞口,再灌水,有的黄鼠只一个洞口,有的则有两个。洞里进了水,不一会儿黄鼠钻出,高手拿手一搂便能抓一个。但一般人用铁锹拍,“”的一声晕一个。
孩子们不讨厌黄鼠,这家伙眼睛大大的,还有个可爱的外号“大眼贼”。大人们拿它下酒也就是尝个鲜,不让孩子们吃。灌黄鼠的行动在某年忽然终止,据说是邻近的某地发现了鼠病的存在,人们感到害怕,自觉放弃了这一做法。
不常见的还有鼹鼠和土拨鼠。鼹鼠太注重自己的形象,发型很酷,酷到遮住了小眼睛,让它原本不好的视力雪上加霜。土拨鼠不怕人,样子憨憨的。见了鼹鼠,我们会看上一会儿,觉着它的行動有意思,毕竟白天能见到它的时候少。见了土拨鼠,则躲得远远的,据说它身上带的病菌很多。
田地里最多的,自然是田鼠。在我看来,田鼠是追求自在的“家鼠”,个头稍大一些而已。听父亲说,饥荒年代人们秋收后会去刨田鼠窝,大窝能翻出十来斤粮食。人们特别痛恨它,发现了,粮食没收,鼠家灭门。
乡下的老鼠生存颇为不易,除了猫和人,它们还有无数的天敌——狐狸、猫头鹰,不知是鹰还是鹞子的鸟类。如果不是它们有超强的生育能力,怕是难以延续下去的。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乡下的老鼠突然减少。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村里的老人,唯有他们还在关心小房里囤着的粮食。老人们一说,青壮年纷纷认可:鼹鼠和土拨鼠几乎绝迹,黄鼠十分少见,家里的猫得有人喂才能吃饱。有年轻人分析,是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老鼠们跟着大家伙儿进城了。老人们听了吹胡子瞪眼:“瞎说啥呢,城里能有乡下自在?依我看,就是农药打得多了。你们想想,是不是家里跳蚤啥的都少了?”
没过几年,乡下开始退耕还草,产量不高的田地没人愿意折腾,化肥农药皆不用,撒点种子能长出来就长出来,长不出来也不指望。各类老鼠又重新多了起来,黄鼠在草滩里来回窜,狐狸兔子跟着来。顺便说一句,乡下人对兔子没啥好印象,说这玩意长得可爱,其实和老鼠没啥两样,又能生又能吃。
怪异的是,多起来的老鼠似乎与人断绝了往来,不管有猫还是没猫的庄稼户,老鼠都难得一见。不知它们是学会了隐蔽还是怕极了人类,或者,它们看到家中尽是老人,如同嗅到了老猫气不敢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