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磊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科所拍摄的医古文视频课在2019年春季学期上线中国大学MOOC 平台,随后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基于慕课的医古文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迄今已完整运行了7 个学期,受众6000 余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将相关探索总结如下,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医古文课最早于1956 年四大中医学院创建时开设,1981年独立设课定名[1],它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本质上从属于古代汉语,只不过研究对象是古医籍。因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均以古文撰成,本身又深植于传统文化中,故欲“通经致用”,必须具备读懂古医籍的能力[2]。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医古文的学科定位日益明确,在中医药类高校人文课程设置远比综合类院校少的情况下,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思政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中医药类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承古创新的中医药人才,加强医古文教学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3],河南中医药大学每年中医和中医相关专业招收约20个班,第一学年都要上医古文课。医古文的课程目标正是通过对医药类文选、古汉语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领悟古医籍并理解中医思维模式的能力,为后续研读中医药文献、传承中医及其文化并推陈致新打好基础。
医学院校中,学科知识快速发展、细化,课程设置与日俱增,学时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中医院校的学生尚需中西医兼顾,课业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排课几乎接近饱和,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疲于应对,消化不良,非常影响培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此包括医古文在内的许多课程学时一再减少,以缓压减负,因此如何解决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不断缩水的学时之间的尖锐矛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除以上共性问题,结合课程和新生特点,具体还存在如下情况。
2.1 客观方面(1)医古文课程大多针对新生开设。学生虽然学了多年文言文,但是应试制度下,古籍阅读量严重不足,文史基础十分薄弱,“槽点”颇多,授课中常需“补课”。(2)医古文课程大多开在第一学期,学生在中医药知识方面几乎是零基础,对医古文教材和阅读材料中的涉医内容理解不易,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3)受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的影响,中医药类专业多是大班教学,在此情境下班级个体差异太大,古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堂较难全面满足学生需求,现实呼唤个性化教学。
2.2 主观方面2020 年是“00 后”新生代走进高校的元年,他们是网络时代生长起来的“电脑土著”,信息获取能力极强,通过人机交互习得新知的适应性也极好,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选”条件。但是由于现代化和科学理念的深度熏陶,“00 后”尤其理科出身的学生对中医阴阳五行等理论很容易产生疑惑甚至抵触情绪,并对医古文、医学史、传统文化概论等涉古课程存在隔阂甚至畏难情绪,多以临阵磨枪、考前突击为应对策略。认识上的不足,必然带来学习上的被动甚至敷衍,以致影响学习效果。
可以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时不足的问题几乎是无解的,个性化教学体验方面也极难突破,而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精细设计、合理实践,充分发挥慕课、面授课及学教互动平台的各自优势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针对以上学情“各个击破”,是解决现行不足,使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双提升的有益探索。为此教研室团队从设计架构、讲稿撰修、慕课拍摄、题库优化、助教答疑、教法交流等方面入手,打造并不断优化了一套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样板,使以上困难学情得到很大缓解,并使许多学生受益。
3.1 慕课方面从课程资源中精选18 篇有各类代表性的课文以及目录、汉字、词汇、训诂、句读和今译共6章,对基础知识进行解构重组,划分各类主题,确定多个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联系,然后录成155 集(后期优化中有可能增删)视频课。内容以文理为主,兼顾医理的疏通和解读,并通过课本中的素材或案例明示医文关系,具体做法如下:(1)将疑难点或关联性、拓展性内容放到线上去,部分拓展性视频作为选择性学习内容,以此实施差异性教学;(2)每集都不长,6~12 min,以便随时展开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的时间成本;(3)结合教材、史实和时事巧妙设计素质教育和思政内容,以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4)成立助教团队,负责线上答疑,并及时汇总高频问题,迁移至面授课中;(5)线上每单元都设有基础试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并构成线上成绩的重要部分。
慕课在理论上具有内容可无限延展、视频可反复观看的重要特点,这样既可有效解决新生背景知识不足、涉医理解不易的困难,又可极大地节省面授时间,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创造先期条件。
3.2 面授课方面面授课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建立师生间的情感链接,实时实现互动交流,享受群体共学氛围,缓解人机交互带来的疲劳感,并展现教师授课风格的不同。所以面授课在集中解决疑难、组织主题讨论、带动情感共鸣、进行价值观引领等方面拥有更加显著的优势,内容切割和课堂设计中必须充分利用面授课的这些特点。面授课上应当完成5 个方面任务:(1)沟通学习重点;(2)解决疑难点;(3)串联线上、线下内容;(4)依据教师个人的理解和喜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体现不同教学风格,并渗透个性化思政、人文元素;(5)组织讨论,授之以渔,并对线下作业和线上高错率题目进行阶段性点评。
3.3 平台互动方面随着教学方式的革新,雨课堂、课堂派、学习通等线上教学互动平台得到普及,这些软件普遍有班级建课、考勤签到、同屏直播、实时互动、资料分享、作业批阅、题库建设、成绩管理和教学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可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需求选择利用相应功能,既方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管理和回溯,也便于学生利用教师的引导性资料辅助自学,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通过各项批阅过的作业或测试来审视和检测自我学习成效。在经历数学期的课程建设后,团队在互动平台上都建立并不断优化了自己的授课流程,与慕课、面授课的相互结合也更为紧密。
教学设计需要行之有效、合乎逻辑的教学步骤来推进和完成。现以河南中医药大学大多数专业所上的72学时为例,分为线上30 节和线下42 节,面授课每节40 min。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9个步骤。
4.1 首次2学时导学并在课堂派上扫码建课导学可说是整学期最重要的一次课,是师生首次建立情感链接,也是课程思政的良好时机,尤需精心设计。首先可结合内涵丰富的相关素材进行剖析,鼓励学生们向上取法,追求身心德艺的全面发展。然后介绍医古文的课程性质、目标任务、内容安排、授课模式、学习方法、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着重廓清医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内动力。课后布置课后小组作业,结合医患关系和抗疫事迹讨论《礼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并提交小组报告。经此次授课和讨论,学生们普遍感觉传道有责、成事在恒,学习士气高昂。
4.2 提前发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首次课后教师会将教学周历、考核项目表、混合式课程学习指南、医古文学习步骤和注意事项、课堂派使用说明等一系列资料发送到课堂派中让学生知悉。此后每次下课前,依据教学周历提示下次的学习内容,并推送相应学习要点,提醒学生据此预习教材,观看线上课,并将难点疑点反馈给学委,由学委转交教师,这是教师完善线下课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4.3 堂前测试为督促预习,不定时进行堂前测验,计入平时成绩。经历几次后,学委反馈的疑难点明显增多,说明堂前测试起到了督促学习的作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开始引发重视。
4.4 解决疑难点学委反馈的主要是预习教材和线上沟通未果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学生们的关注点。可由教师来提示角度,引导学生们观察讨论,然后总结,这样习得,印象深刻。
4.5 强调重点重点在学习要点中已经列出,堂上给出正解,并常以抢答形式验证听课效果,不足之处择机修正。
4.6 深化内容查漏补缺由于线上课的碎片化特点,有些散在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学生不甚了了,需要课堂引导,同时将浅层理解引向深入。
4.7 自由发挥的个性化内容中医药学深植于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史上医家在保全民命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入手结合教材,可挖掘出许多素质教育和思政引导的绝佳素材,不论教师娓娓道来,还是组织讨论都能给学生们以心灵触动和正向赋能。
4.8 点评线下作业和线上高错率题目课堂派有正误率统计的功能,教师可轻松探查学生们的知识“痛点”,及时批改、统计并实施点评,可提高学生们的关注度,查漏补缺的效果也会更好。
4.9 协作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对适合的内容,提炼科研主题,开展课下研讨,并写成报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择时轮流在课上展示,教师现场点评。没轮到的小组,教师也认真批改,提出改进建议。
混课的效果如何,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来检测。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的考核项目分2大类。
5.1 形成性考核分线上和线下2 部分。在最终成绩中占比60%。
5.1.1 线上(1)测验:单元测验3 次,每次50 题共100分。30 min内完成,允许尝试2次,取最高分。题目以基础题为主。(2)期末考试:50 题共100 分。需要在60 min 内完成,系统只允许尝试1 次。题目以基础性综合题为主。(3)讨论发帖:慕课讨论区就学习内容发帖和回帖的数量达到20次及以上方可获满分(禁止抄袭)。
5.1.2 线下线下课会酌情布置3~5次作业,由学生课后完成,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评分。
5.2 终结性考核即学期末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卷面考试,在最终成绩中占比40%。
为防投机取巧,偏事一端,学校规定线上、线下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必须双6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与卷面考试。此外,平时积极参与抢答、讨论、发言、帮学等活动也会酌情加分。就实施情况来看,学生们普遍认识到,要想获得满意成绩,必须养成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投入扎实、持久的努力,单靠临阵磨枪,已经不灵了。
除有效缓解学时不足的问题之外,尚有以下成效。
6.1 普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往只要被动听课便可得过且过,较易养成依赖性和投机性,也制约了学术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学中知识留白,时间留白,弹性学习制度结合考核严规,促使学生们向统筹规划、克己自律的方向发展,学习自觉性得到较大提升。
6.2 极大延展课程内容部分实现差异化教学医古文是一门跨界课程,内容涉及古汉语、文献学和中医药学三大方面,想要在几十节有限的学时内涵盖教材所有精彩内容非常困难。得益于“互联网+”的赋能,如今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延展,文史哲医等多元内容被糅合重组为多维度、有张力的视频素材,加之教师们授课风格各异,学生可同时体验多元化课程内容和多样化授课风格,而考核内容则着眼于基础性知识,对于是否观看、了解比较高阶、深入的内容,学生们拥有一定的学习选择权。
6.3 更有效地平衡专业深化思政引导和素质教育在古代汉语、大学语文未普遍开设的中医院校,医古文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课程具有的学科交叉特性,使教材蕴含实施素质教育和思政引导的丰富素材,视频课对此进行了充分挖掘和匠心呈现,使学生在听课的同时,也受到美好情操的洗礼,课程的人文属性、育德功能得到有力彰显。
混合式教学延展了课堂,学习活动可随时随地展开,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可实现多维度、非共时的传递和互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存在无限可能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空前发挥,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故提供如下建议以期补其短板。
7.1 设置助学专岗新生入校第一年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年,也是新生适应和转变的关键期[4]。混课模式要求学生高度自律、统筹兼顾,课程设计也建立在这种假定前提下。可事实上新生接受十几年应试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并未得到很好锻炼,文史基础又很薄弱,初遇混课,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陡增,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摸索才能踏入正轨,期间往往需要援助和心理疏导。当前助学角色暂由任课教师承担,既不专业,覆盖也极其有限,建议效法欧美,设置训练有素的“advisor”(课程顾问)一职,加强学习指导,为不得要领的新生们“把脉诊断”,提供学习方案和建议,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混合式教学,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
7.2 进行师资的有效培训混课对教师的学识、智慧和信息化手段也提出极高要求,开展前的方案水准和实施中的贯彻水准是混课质量的双保证,前者集众人之力尚可周全,而贯彻水准就因人而异了,故需持续进行相关系统培训。培训设计如同混课方案一样,需专家把关、科学论证、精准实用,力戒同质化、无序化的疲劳战;同时还当加强同行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7.3 合理计算工作量慕课及互动平台在建初期需要反复打磨,工作量非常大,后期也需不断丰富、完善和调整。建议对前期建课、后期维护、答疑互动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教学活动给予认可,合理折算工作量,从制度上支持、激励教师们精益求精,勇创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