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东 ,李夏莉 ,高培峰 ,王晓琼 ,陈 晶 ,陈伟战
(宝鸡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4)
近年来,宝鸡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关于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的通知》《关于开展市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文件,组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赴山东、江苏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农机合作社发展经验,到亚澳、永佳、道依茨法尔等厂家学习先进新机具、新技术,到郑州、武汉等地参加农机展会和培训班。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川塬地区向丘陵山区延伸;实现了玉米机收、高山蔬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果业生产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生产机械化的突破;培育了一批设施完善、机制良好、制度健全、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示范合作社。遴选上报部省的陈仓利民、岐山联盟、齐峰等“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发展典型案例,就是宝鸡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向生产托管服务发展,向提供农资采购、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仓储与烘干、加工与销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生产型服务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截至2022 年底,宝鸡市拥有农机合作社162 个,社员5 444 人,资产原值43 762.28 万元,拥有农机具7 801台,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 个、省级现代社9个、市级示范社52个。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越发凸显,农机化生产服务能力也大幅提高,减少了劳动力和农机化生产费用支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械化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整地、农机合作社建设等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助推了农机合作社农机装备特别是大型、高性能、复式作业、联合作业农机装备能力的提升,农机服务组织装备精良化、全程化趋势明显,宝鸡市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小麦免耕宽幅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先进高端的农业机械大多集中在农机合作社。2018 年,全市农机合作社资产原值2.61 亿元,合作社拥有农机具6 026 台,其中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989台,播种机856 台,收割机832 台;2022 年,全市农机合作社资产原值4.37 亿元,合作社拥有农机具7 801台,其中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1 233 台,播种机1 036台,收割机1 039台。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机服务模式的变化,一家一户的分散农机手拥有大型先进农机具和全程农机化作业服务农机具少,进行大规模农机作业的能力和效率低、统一作业经验欠缺;农机合作社采用集中经营管理、统一调配农机具、合理安排农机作业等方式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作业,促进土地、劳动力、装备、技术等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性能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既避免了个别农机具闲置或扎堆作业,又解决了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这样一来,有效缓解了区域内农机具过量同质化挤堆购置问题,促进了产业链全程机械化农机具合理购置,提升了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实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的“双赢”。如陈仓区利民合作社科学购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具,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与农户达成托管协议,每亩缴纳210 元机械作业费(未托管田块亩均机械作业费260 元),粮食收益全归农户,每亩节约机械作业成本50 元。托管后每亩机械效率提高50%以上,燃油费用节约15%左右,农机手收益提高30%以上,农户支出节省19%[1]。
农机合作社作为目前农机具推广应用的主要力量,主动且能够持续地进行先进农机具购置与应用,有利于促使维修、信息服务与机械使用有机结合,推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2];合作社成员相对于分散农机手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强的农机操作技能,有利于落实政策宣传、农机维修等培训。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宝鸡市农机合作社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快速响应、高效执行,以实际行动冲击在防疫攻坚战第一线。采取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方式免费为城镇和村组、小区和院校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和消杀,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得到了群众的赞扬。全市共38 家农机合作社参与防疫服务工作,共投入农机具83 台,其中背负式喷药机7 台,无人机8 架,电动喷雾器3 台,机动(手动)喷雾器5 台,手推式喷雾器3 台,自走式喷药机57 台。合作社防疫服务人员208 人,防疫消毒服务201 个村,545 021 人。农机合作社共捐献消毒液4 600 L,口罩520 个,食品、物品价值43 000 元,现金11 000 元。在遭遇强秋淋天气,玉米收获、小麦播种有困难时,农机合作社积极响应,成立了26 支应急作业服务队,检修农机具952台(套),积极对接机收困难的农户,进行农机作业服务。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指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机化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 号)指出,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明晰方向和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分别从国家和省级层面评选发布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多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值得充分借鉴和学习,推进合作社服务链条向耕种管收、产地烘干、产后加工等“一条龙”农机作业服务延伸,服务内容也向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例如,在学习山东临沂“金丰公社”发展模式后,宝鸡市恒盛、吉瑞、联盟三个农机合作社成立了县级“金丰公社”,开展了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服务,目前发展效果很明显,促进自身并带动了当地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顺邦农机跨区(打捆)作业服务,由跨区作业服务公司与当地合作社协作,农机合作社只需联系农户,打捆作业机具和驾驶员都由公司提供,每捆收取8~10 元作业费,秸秆捆由合作社自己销售,也可帮助销售,每吨售价800~900 元。不仅减轻了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具的压力,也扩大了规模作业,增加了收入,学习了发展思路和经验。
在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发展背景下,出现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农民到城市里务工、定居、求学,致使部分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外出人员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请假回家种地的产出效益,还不够来回费用和误工费。有些农民跟随子女跨省市生活,距离老家太远,根本无法顾及家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周围较为熟悉的可信任组织,也满足了农户念旧认熟的淳朴民风,成为大多农户愿意合作的主体,能够较好地在维持基本经营制度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形式将土地集中连片耕作,开展耕、种、管、收、加、贮“全托管”服务,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提速,对于农业、农民、农村都有着积极意义[3]。
近年来,通过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机化作业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宝鸡市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9%以上;丘陵山区和川塬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有一定差距,川塬有些县区玉米机收水平90%以上,丘陵山区有些县玉米机收水平达不到60%。丘陵山区农机合作社作为提升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力量,急需加速迎头赶上。如2021 年,扶风县、岐山县、凤翔区、陈仓区四个川塬县区耕地面积232.6 万亩,农机合作社101 个,社员人数2 996人,资产原值2.75 亿元,拥有农机具2 788 台,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786 台,农机合作社上年度作业服务面积146 万亩,流转托管面积41.8 万亩;而太白县、凤县、麟游县、陇县四个丘陵山区县耕地面积117.8 万亩,只有农机合作社53 个,社员1 069 人,资产原值1.3 亿元,拥有农机具1 252 台,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157 台,农机合作社上年度作业服务面积35 万亩,流转托管面积7.2 万亩。川塬县区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占区域总耕地的比值是丘陵山区县的2.1 倍。
大部分合作社都有规章制度,基本按照民主决策程序运行,但是个别合作社仅是形式上进行了登记注册,社员也仅是名誉上入社,没有参与到运行管理,没有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运行机制,也有些合作社社员只是在“三夏”“三秋”等农忙时节进行集中作业,按照作业量发工资,作业结束后解散。诸如这样的管理运行,降低了社员参与合作社经营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经过行业发展竞争,极个别没有农机具、没有场地而只有证照的“空壳合作社”选择注销,个别管理经营差、服务能力弱的合作社也停止运行,近几年注销停运合作社32个。
农机合作社积极开展规模化农机作业,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但是托管作业大多只是“一喷三防”、犁地等单环节规模化作业,能够完成耕种收全托管作业服务的合作社较少。能够整镇整村集中连片规模化农机托管服务的合作社很少,只有陈仓区慕仪镇、扶风县午井镇等镇域内的规模化全托管作业率相对较高。全市农机合作社托管流转土地大多是单环节的托管作业。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深松整地、社会化服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机合作社农机具数量得到快速增加,但是先进大型农机具应用率很低,仅有小麦免耕宽幅播种机412 台、烘干设备90 台、节水灌溉设备102 台、无人机111 台、自走式喷雾机325 台、大型克拉斯收获机5 台,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根本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化生产服务需求。
全市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相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农机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工作思路和方法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全市农机合作社理事长50 岁以上89 人,40 岁以下30 人。社员5 444人中,40 岁以下1 473 人,40~60 岁3 264 人,60 岁以上707 人。合作社理事长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 人,大专以下150 人。全市162 个农机合作社急需农机化技术培训的101个。
当前农机合作社安装的农机信息化作业检查终端,主要是实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的674 台深松机安装的深松作业监测仪和111 台无人机等,还有小麦收获机参与“嘟嘟农机”减损活动加装的100 套减损作业监测终端和“金丰公社”等农业服务公司加装的作业监测终端等。在农机作业可视、自动驾驶、种量监控、智能施肥、智能喷药、故障及时报停等方面智能信息化应用很少。
农机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差距较大。近年来,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树典型、创先进、评优秀等形式,评选了一些先进示范合作社。这些示范社也通过比实力、比先进等方式招标实施了很多农业项目,并多次得到了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了这些龙头合作社快速发展。而很多实力小的合作社没有评上先进也没有实施农业项目,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大多先进农机具集中在少数合作社,大多合作社发展规模小、装备能力弱。全市农机合作社资产原值300 万元以下的123 个,约占76%,资产原值500 万元以上的24 个,约占15%。合作社拥有农机具50 台以上的43 个,约占27%,拥有农机具50 台以下的119 个,约占73%。社员100 人以上的16 个,约占9.8%,社员50 人以上的37 个,约占23%,社员10 人(包含10 人)以下的71 个,约占44%。
围绕宝鸡市农业生产和农机合作社发展实际,通过详细调研、认真分析研究,按照推川塬、提丘陵,保粮食、抓特色,创示范、促协作的战略部署,积极指导成立以利民、联盟、登科等合作社为第一梯队,以稼乐、恒盛、吉瑞等合作社为第二梯队,以农哈哈、实惠、原丰等合作社为第三梯队的粮食生产农机作业服务型合作社;以曙光、恒泽、盛隆等为代表的农机配件供应维修的农机维修保障型合作社;以恒丰昌、世丰、富民等为代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培训服务型合作社;以晨辉、政泰、广林等为代表的饲草加工综合利用型合作社;以华联、绿蕾、丰茂源等为代表的猕猴桃、苹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农机作业服务型合作社。动员指导有实力、有责任的农机合作社按照服务范围积极成立应急作业服务队,努力构建全市农机合作社发展体系。推进建设集耕、种、收、管、售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大区域(县域、镇域)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抛荒严重、农民增收乏力等突出问题。从以下10 个方面扎实推进形成规范指导、先进示范、协作联合的良好农机合作社发展氛围,提升农机合作社团结协作服务能力,实现规范健康经营,合作共赢发展,全力推进农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市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
建议政府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时,统筹考虑区域内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建设。全市162 个农机合作社有91 个农机合作社希望获得政策、资金等支持,建议对有发展潜力、运行好的农机合作社在土地、资金、装备、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缩小区域间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差距,促进农机合作社布局、建设、发展科学合理,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共同提升,避免出现农机作业服务扎堆或空白等情况。
随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农机具的发展和应用,在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人才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政府和农机部门多制定农机化方面的培训政策和方案,支持农机化培训工作。农机部门要围绕当地农机合作社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补短板、强弱项、开眼界、提能力的培训计划,设置合理的培训点(合作社),明确培训名单内容(比如小麦宽幅播种、玉米增密度、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等),通过学经验、讲理论、进田院等方式开展培训。农机合作社要主动通过培训班、培训资料、微信、抖音等对社员和周围农机手进行培训;通过点带面、相邻近的方法,及时做到远程与现场相结合,建立一个作业季或者几年的连续性培训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不走过场,达到常态化的培训学习,着力有效、有序推进农机合作社培训工作[4]。
农机部门要将合作社典型示范建设与农机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紧贴现代农机发展目标和当前新技术模式,明确农机合作社发展思路和方向,制定创先创优量化标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引导区域内农机合作社进行评优选优、示范创建,培育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树立可学可比的样板、推广易懂易通模式、营造协作进步氛围、做好示范带动服务,推进农机合作社良性发展[5]。
农机合作社要严格规范运行,要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岗位职责,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积极促进社员参与合作社发展决策,及时研究公示当前发展实际情况,对照公司标准财务和档案管理要求,建立详实的集体研究记录和财务资料,促进合作社运行更加透明化、标准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积极开展社员分红和设立发展基金,推进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健康模式,增强农机合作社凝聚力和责任心,提升农机合作社运行能力和服务质量[6]。
要指导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流转或者采取“农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等有效组合起来,在单环节托管作业基础上进行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加强先进农机和技术试验,分析农机服务在种植产业增产和生产成本降低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跨区域联合式、协作式、保姆式服务,提炼总结效果好、效率高的农机作业服务方法,形成全程农机化作业服务模式,推进农机合作社适度规模化全程作业[7]。
农机部门要积极制定农机信息化、智能化推广应用方案,将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安装应用作为实施项目、评好选优的必备条件。引导鼓励农机合作社加快北斗导航定位、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自动驾驶等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信息装备技术在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管理服务上的深度应用,在耕整地、播种、施肥、喷药、收获、贮存等环节实现农机服务过程信息化、可视化、智慧化,提供精量精准作业服务,推进农机合作社对智慧农机的应用[8-9]。
农机部门要围绕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和农机化发展不足,充分运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支持农机合作社按照服务类型和农机作业服务全过程,解决薄弱环节装备短板,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农产品初加工等环节大型先进农机装备引进和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促进果业、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畜牧、设施农业等领域先进农机具的引进推广和研发完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陈旧落后农机报废以及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应用,破解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推进农机合作社装备转型升级,满足农机现代化发展需求[10]。
农机部门与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要结合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和不同农作物生产需求,紧盯农机装备短板,因地制宜提出农机化服务能力提升方案。科学统筹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化示范推广等惠农项目,引导并支持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积极开展农机具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和机具联合攻关等,加大对合作社发展装备和技术的支持,通过改进完善、试验示范,筛选符合当地农机化生产需要的机具,推动地形、种子及种植模式等方面“宜机化”,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合作社装备和能力提升,助推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
农机部门要建立农机合作社相互协作、相互帮扶、相互进步的机制,要明确先进示范带动的对象和帮助发展的量化指标;采取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一条线等方式将帮扶协作工作细化到具体合作社,加强信息互通、经验共享、机具协作,进行发展思路、管理运营、作业服务等常态化指导协作,手把手帮助小合作社实力提升,避免一家独大造成区域性垄断或遇转行的其他情况时,替补力量不能及时满足区域内农机化生产需要,出现断崖式发展结构。引导合作社服务范围科学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机合作社全面发展。
农机部门要围绕当地主要产业农机化生产可能出现的应急状况和农机合作社服务类型,制定详实的应急作业服务方案,加大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动员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参加(成立)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明确牵头合作社和成员职责。加强应急队抗旱排涝、抢收抢种等特殊作业演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应急作业服务运行资金等方式为参与应急作业服务的合作社给予油料、人工等的补助,保障应急服务队常态化运行,确保关键时刻有队伍、有预案、有机具,及时上、上能干、干得好;努力建成全覆盖、强保障、有责任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积极贡献农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