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像一台幻灯机,不断放映着那些造福人类的成就。当我们回顾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发现最好的定义是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创新、奋斗、协作与爱国。
创新精神
“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思维。”这是袁隆平对创新的见解。正是在这样的指引下,才有了走出国门的杂交水稻。
在面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问题时,袁隆平反其道而行之,在发现“雄性不育株”之后独辟蹊径,提出了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培育体系。正是在“三系法”的独创理论框架下,杂交水稻才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
协作精神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袁隆平也并不是单枪匹马搞研究,他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有着同样愿景、怀有相同志向的亲人、学生以及朋友,正是这种协作精神,才使得杂交水稻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甚至走出国门。李必湖和尹华奇是袁隆平的学生,他们起初对杂交水稻的认识并不深刻,但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融入到研究中,使研究一步步稳稳推进。
奋斗精神
从1961年开始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到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历经15年,在这段时间里,袁隆平奔赴北京,虚心求教,并坚持阅读《遗传学研究》的英文原著。在此期间,袁隆平的试验田两次被毁,在沉重的打击下,他坚持不懈地继续自己的研究。數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无数次提出新观点,论证,失败,再论证,再失败……一次次枯燥的循环并没有摧垮袁隆平的信心,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方向。
爱国精神
从事杂交水稻研究40多年来,袁隆平始终站在杂交水稻研究的最前沿,引领着杂交水稻的新走向,成为后来者学习和推崇的楷模,堪称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推动袁隆平在科技前沿不断奋斗不断进步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他这样回答:“成绩和荣誉归功于祖国,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一个心系祖国的学者,袁隆平毅然投身在枯燥乏味的田垄中,一埋头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里,中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国将杂交水稻这一沉甸甸的“礼物”交给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