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其发生原因在于大陆板块的剧烈运动等。 在大陆板块的运动过程中,地壳将其蕴含的巨大力量释放出来,导致地面及地上建筑损坏甚至坍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因此,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虽然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地震灾害预警方法,但是有效的预防和精准预测能力依然不高。
泥石流也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现象之一, 主要原因是地区的地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较强的外部作用力下,使原本就比较疏松的土质更加不稳定,严重时出现了泥石流,均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针对此类地质灾害,有关人员做了原因分析,认为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例如,工程建设缺乏科学性,乱砍滥伐等,都对土质产生了影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很容易造成塌陷和泥石流。 相关部门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好科学处理。
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是在工程建设中, 由于工程质量控制不严格、结构不合理,加上长期的外力作用,造成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利用、道路建设等一系列的工程中[1]。
导致滑坡的因素比较多, 在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预防为主。 目前,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有两种。
1)对于滑坡灾害,最简单的措施是回避高陡边坡和已经存在的滑坡。 滑坡的下滑力与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概率成正比,而滑坡的滑动力与斜坡岩土力学强度成反比,斜坡岩土力学强度越大,滑坡的滑动力越小。 因此,在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常采取边坡加固措施来提高岩土的力学强度,通过修建减压脚的措施削弱斜坡的滑动力。 目前,在边坡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比较多,比如,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设置挡土墙或采用电化学加固技术加固边坡[2],对于滑坡,常通过钢混抗滑桩的设置或采用先进的SNS 边坡柔性防护技术来达到防治滑坡的目的。
2)通过控制地下水来防治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地下水进行有效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对坡体带来的危害。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发生的大多数滑坡地质灾害与地下水有一定的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滑坡发生的概率,必须从源头着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地下水。 通过开展调查工作详细了解边坡的地质环境以及水文特征, 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排除边坡位置的地下水,如设置垂直孔、水平钻孔。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泥石流危害, 实现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以建储淤场的方式降低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储淤场的位置应选择在泥石流下游地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带来的冲击力,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2)通过改道排导方式降低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改道排导沟的位置应选择在泥石流多发区的下游区域, 防止泥石流在流经过程中出现大面积的漫流和改道情况, 缩小泥石流的危害范围。
3)通过对大粒径岩石的拦挡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为了防止泥石流中、 大粒径岩石在流经过程中给周围的建筑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可以在下游地区设置拦沙坝进行有效拦截,以免泥石流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
4)通过建设蓄引水工程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选择在泥石流流经概率较高的区域,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小型水坑和水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沟道的洪水压力,同时也将蓄积的地表径流用于农作物的灌溉。
在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对产生崩塌的相关原因和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以前在传统崩塌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采用的防治技术比较多元化, 不仅可以通过拦截技术和护坡技术的应用来防止崩塌, 也可以通过支挡技术和护墙技术的应用降低崩塌带来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崩塌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SNS 柔性拦石网技术就是新型的崩塌防治技术, 此防治技术主要应用于坡度比较陡, 落石率比较高的一些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 目前,在矿山工程、水电站工程建设中,SNS 柔性拦石网崩塌防治技术的应用概率比较高,收到的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地震灾害主要由地壳的剧烈运动导致,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地震灾害对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物、桥梁等设施产生严重的外部破坏。 (2)地震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变化,对区域的生态平衡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后续水灾、火灾、生态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也被扩大。 将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到地震灾害的治理工作中, 需要深入分析地震的原因和危害等方面[3]。 在具体的工作部署中,地震预警系统可以用于感知地质灾害发生的信号和征兆, 并且从宏观和微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地震预警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人们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可以进行前期的准备, 有效降低了地震灾害产生的危险和各方面的经济损失。 宏观信号指的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信号,例如,异常天气、动物迁徙等;微观信号往往是难以捕捉的,这就需要地震预警系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一些区域的磁场和重力相关的因素对地震灾害概率大小的控制,从而尽早做好预防和分析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为了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效果, 需要加大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和保护力度, 这也是目前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破坏地质灾害发育的条件。 在制定地质灾害防护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情况。 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涵养水土,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农业种植和造林活动,采取治山、治水的措施,降低水土流失情况发生的概率,从而达到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的目的,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若要真正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岩土工程相关单位需要依据实际施工情况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管制度。 岩土工程矿山开采工作的各个施工环节都比较复杂, 并且有一定的危险程度, 施工人员在各个环节的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施工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岩土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制订完善的施工制度,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监管,在确保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开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除此之外,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座矿山的特点不同,所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能在施工过程中随机应变, 根据不同的矿山采取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例如,针对比较脆弱的山体,相关开采单位需要对其特点进行讨论,制订有效的防治方案,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规范标准进行, 避免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发生问题。
地质灾害预防中, 施工单位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积极做好外部环境的有效监测工作, 根据环境信息数据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做好有效分析。 岩土工程全过程都要做好实时监测,一旦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要发出信号,由相关部门负责引导居民和防治工作,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发生时, 科学的预警团队和救援团队可以为周围居民减少损失,通过预警分析为后续的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便于经验积累和长期防治工作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 在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实际的地质灾害情况,加大对相关法制法规的建设力度。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法治化水平和规范化水平,严格控制人为活动,以免人为活动不当或者过度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需要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配合,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和人员方面的支持, 这样才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先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可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护平台和信息体系, 在平台上录入有关地质灾害方面的勘察资料和信息, 以方便后期全面分析和考察地质灾害情况。 同时,可以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对相关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获取,比如,目前利用的GIS 技术。 通过相关软件的应用可以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发生的地点进行准确预测,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频率比较高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防护。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先进技术,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地质灾害预防体系,提前制订地质灾害防护预案,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