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杨子 文 图片由被访者本人提供
生活中的伴侣,也是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同志。
记者在福建三明,遇到这样一对夫妇。
“来啦?”
“来啦。”
“宝玉呢?宝玉怎么没来?”
“下次,下次她过来。”
在跟随张松青从御帘村红色历史文化展馆去往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张氏祖屋的路上,坐在老街旁屋檐下听雨乘凉的村中老者向张松青打招呼。乡音柔软,说不出的亲切。
“我们很熟啦,他讲的宝玉是我太太,张宝玉。”张松青回过头对记者说。“御帘村这边,都是我太太跟我一起的。”
张松青是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关工委副主任、御帘村关工委的名誉主任,省关工委百佳“五老”故事员。张松青说,他做关心下一代工作能有点成绩,离不开妻子张宝玉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都是党员,有相同的信仰。退休之后,我们有相同的责任感。没有她,很多事情我都是做不成的。”说起妻子,张松青言语中透着欣赏。“御帘村是我的祖籍,我太太祖籍并不在这里。但她跟我一道,出了很多力,才有了今天这个样子。”“关工委的工作嘛,是要付出、要奉献的,没有家里人的支持,怎么可能做得好。”站在村中潺潺流淌的“鲤鱼溪”边,张松青望着清澈溪水中欢快游动的几条红色锦鲤,有些出神地说了这么一句。
这话,似乎是对我们这些旁人讲的,但却更像是对他自己心里正想着的那个人说的。
御帘村在叠翠之中,有千年历史,处处古色古香、绿树碧草,廊桥古道、修竹小池相映成趣。村中一条明亮溪水蜿蜒而过,溪边夹岸芳草,溪上雕花木桥,溪水清澈见底,各色锦鲤畅游其间。这里不仅是中央红军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还是国家3A 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但2008 年之前,御帘村可不是这样的。那条已成游人打卡景点的鲤鱼溪,原是张松青、张宝玉两口子送给家乡的一份见面礼。
2008 年,张松青收到家乡邀请,请他回到祖籍御帘村看一看。那时张松青刚退休,住在福州。家乡邀请,一定要去。张松青便带上妻子一同出发了,可刚一进村,便受到了些许震撼。
“我们刚走进村口,就看到河面上漂浮着杂物,河道旁垃圾成堆,村里房屋都是破旧的,路也难走。”张松青回忆。“我太太,她很善良。当时帮助村里这个事情,是她先提出来的。她对我说,老张你看,你现在退休了也有时间了,身体也健康,精力也允许,村里这个状态,真的太需要帮助了,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吧。”
妻子表了态,张松青就住进了村里。与村干部交流之后,张松青得知村里财政困难。在夫人支持下,他们先后捐资数十万元。不仅出钱,两口子也出力。他们发动群众,带领大家整治村容村貌,那段时间,他们挽起裤腿跟村民们一起整路面、清垃圾。山里的春季又阴又冷,夫妻俩都冻感冒了,张宝玉受寒双脚肿痛,张松青心疼她,让她回福州,可她不走,带病干活。他们印了百余份环保宣传单,挨家挨户地发放。俩人商议撰写了《致村民一封信》在村部和村民聚集地张贴,号召村民共同保护乡村环境。张松青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拆移猪栏、谷仓,张宝玉发动村里妇女整修村道、植树种草。
村里的这条溪,在两口子来之前,是条垃圾沟,臭气难闻,水面上还经常能看见漂着的死去的动物。张宝玉发动在家的妇女清理河道垃圾。清理容易,保持难。要怎么做,才能让村民们共同维护好这条溪呢。
张松青在御帘村红色历史文化展馆作宣讲
放鱼!张宝玉灵光一闪,赶紧把这个主意告诉丈夫。漂亮的大鲤鱼放到河里,大家赏心悦目,谁还忍心往水里倒垃圾。
于是两口子分批购买了4 万多元的锦鲤放入溪中。看着这些美丽的生灵在溪水里游弋,村民们真正地相信了,这两口子不是装装样子、走走过场,而是真心实意地在帮助村里改变面貌。村民们把这条溪命名为鲤鱼溪,并自发地给鱼儿喂食,再没有人往溪水里扔垃圾了。
村容村貌大变样,张松青又协助村里一起挖掘历史资源、申报申请项目资金,御帘村的古建老房都得到了保护修复,变得越来越美。
御帘村变绿了,变美了。张松青夫妇想着再把御帘的“红”展现出来。
“御帘村是‘中央红军村’,这里保留的红色印记,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张松青说。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杨尚昆等都曾在御帘村战斗、生活过。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1933 年7 月至1934 年1 月,为应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入闽作战,在御帘村张氏祖祠内设东方军司令部攻打沙县,在作战期间,御帘村组织200 余人参与伤员、物资运送工作,东方军还在御帘村雍睦堂设置战地医院,救助伤员。祖祠内保留着彭德怀、杨尚昆的旧居。
“我是共产党员,我夫人也是共产党员,她还算是个‘红二代’,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谈起夫妻二人建设、布置“御帘红色展馆”的初衷,张松青这样说。
年轻时参军的张松青,一直都有报国梦,作为一个有50 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对党的忠诚与退不退休无关。张宝玉的伯父张诗楚,17 岁参加革命,是当时中共霞鼎县委的警卫员,在闽东红军三年反围剿斗争中英勇牺牲。张宝玉的父亲经常为苏区苏维埃政府传递情报。夫妻二人是信仰相同的同志,在建设红色场馆这件事上都全心投入。
为建展馆,村里修复了之前的一栋旧校舍。设计布置场馆的那段日子,张松青夫妇就住在村里。张松青把自己收藏的378 枚毛泽东纪念章、1000 多幅伟人画像捐献给村里布展。而设计、摆放这些工作,都是张宝玉负责。按张松青的话讲,妻子比他审美好,比他想得周全,做事情也比他心细。
张宝玉确实心细,悬挂图片时,她想到不能挂得太高,因为来参观的有中小学生,挂太高孩子们看不清。为了让展品展示出新意,她小心翼翼地将丈夫精心收藏的378 枚毛主席像章一枚一枚地拼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场馆布置终于完成,谁来做讲解呢?张松青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虽然之前有开会自己写稿自己讲的底子,但是做讲解员,还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做讲解,即要有“料”,又要有“趣”。一开始张松青心里也没底。
“我太太是我的第一位观众,也是我的辅导员。”张松青写好稿子在家预演,张宝玉就从内容、表情、语气全方位帮丈夫改进。“对来学习的领导干部怎么讲,对小孩子该怎么讲,都不一样,这都是我们下功夫打磨出来的。”张松青说:“我刚开始讲的时候,她就跟在参观者队伍的后面听我讲,每场她都在,她会观察收集听众的反应,还会给我分析哪里讲得好,哪里需要改。”明溪县宣讲比赛第一名、三明市金牌宣讲员、福建省宣讲比赛星级宣讲员……张宝玉陪着张松青一路走来,见证了一名“五老”宣讲员的成熟过程。
从2009 年到现在,张松青的受众累计已有10万人次。“接待西藏班的同学们,我就跟他们讲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接待台湾来交流的学生,我就跟他们讲传统文化同根同源。”讲起御帘村的故事,张松青就像鲤鱼溪里的锦鲤游水般流畅自如。
记者问起夫妻二人助学帮困的具体数据时,张松青有点一时讲不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留心统计过。“平时在村里只要看到或者听说哪家孩子有困难了,我们直接包几百元给孩子。”张宝玉总说,乡里乡亲,帮人这种事,就不要大张旗鼓地专门去讲,直接当作长辈给孩子的红包,对方也好接受。
“青少年如果不教育就会变坏掉。”这是夫妻二人的共识。所以办红色展馆、讲家乡传统、治理村中环境,都是为了教育青少年向好、学好、成长好。因为信仰一致,认知匹配,所以夫妻二人总能同心同德、同向而行。
御帘村有个女学生张理宁考进哈佛大学,但是家里条件有限,无法承担读书的费用。张松青、张宝玉夫妇带头给小理宁16000 元。在村中乡亲父老赞助下,共筹集40 多万元,让孩子顺利赴美读书。现在张理宁已在哈佛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回报桑梓。
“前两天理宁还联系我,跟我讨论开发家乡旅游资源的事。她能回来,还能为家乡发展出力,我就感到很高兴。”张松青说。
张松青、张宝玉的恩爱,旁人都能感受到。连村中老者看到张松青都要问一句“宝玉呢?”可见两人是绑在一起的。记者也在采访中也深刻感受到二人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依赖。
世事虽多变,倒也不缺恩爱夫妻。但目标一致、共同奉献,能将“小爱”化为“大爱”的老来伴,细细数来却也并不多见。
最极致的浪漫,也无非白首蹒跚之时,仍可相依于鲤鱼溪边,同看落霞绿影、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