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红蕾
(《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广西 桂林 541100)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其中重要内容。学术期刊是发表和传播科研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与平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1]。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也要求“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2]。可以说,如何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期刊发展的热点课题之一。而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期刊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地学术期刊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遭遇更多的转型发展困境。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困境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促进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维度等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尚未有统一的概念认识,为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从学术期刊的新时代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定义为:以引领性、品牌化、融合性和国际化为发展特征取向,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民经济社会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要求,以及更好地发挥重大理论创新作用的一种期刊发展新状态。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引领性。在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学术期刊作为知识创新和传播的载体,应积极发挥政策制定、学科发展、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学术评价等多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促进学术理论的创新与应用。二是品牌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期刊需要塑造并提升其品牌价值。品牌化不仅涉及期刊发表内容的高品质,也包括期刊的形式和服务的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和编辑团队必须发挥工匠精神,对期刊品牌建设、运营管理、品牌维护以及价值挖掘等环节进行持续优化[3]。三是融合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新挑战新要求,学术期刊需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借助新技术优化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和传播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创新。四是国际化。为了提升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致力于国际化市场的开拓。无论是科学技术类期刊还是人文社科类期刊,其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深入理解和掌握国际学术话语体系;需要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概念、研究范畴和学术表述,从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国学者已开展一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工作。例如,方新田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学术期刊选题和内容的平庸泛化、编辑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不够高、期刊传播方式单一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术期刊的高质量转型发展[4]。周家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必须始终围绕“以质取胜”的策略来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术期刊的科技赋能水平,不断丰富和提升期刊服务形式与质量[5]。江月重点分析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并从政治、学术、传播和公共品四个角度论证了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价值[6]。谭晓萍认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即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现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模式[7]。
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愈发重视,也推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从国家宏观层面探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很少对某一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展开研究。为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促进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的学术期刊业发展也展现出了显著的增长势头。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术期刊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以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从表1可以看到,2021年全国共出版发行期刊10185种,期刊总印数为20.1亿册。而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期刊发行总数为569种,约占全国期刊发行总数的5.6%;其期刊总印数为7197.8万册,约占全国的3.6%。这表明我国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发展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1 2021年全国及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期刊发行情况
总的来看,当前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学术期刊发展明显滞后,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期刊除肩负传递知识、创新理论、资政育人以及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责外,还需要承担传播党的民族政策、深度反映民族地区民意以及从理论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重要任务。因此,推动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缺乏高质量品牌期刊。高质量的品牌期刊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引领者,在学术期刊领域拥有一定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而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质量品牌期刊的缺失问题较为严重。首先,民族地区的核心期刊产出率较低。核心期刊通常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期刊。以2021年为例,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人文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分别为26种、25种,人文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产出率分别只有4.6%、4.4%(见表2),而同时期全国的人文社科类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产出率分别为17.9%、30.2%[8]。可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核心期刊产出率偏低,说明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缺乏足够的学术和品牌知名度。如此一来,一些优秀的学者往往更倾向于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其他地区的核心期刊中,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其次,由于一些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定位模糊,导致出现期刊同质化发展现象,比如期刊栏目的设置大同小异、策划选题相互重复等,特别是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期刊,可以说是众刊一面。因此,办刊同质化是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缺乏品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优质的学术期刊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地区高质量品牌期刊的缺失,导致该地区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吸引更多优秀学者投稿,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表2 2021年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产出情况
2.期刊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不足。融合发展是指学术期刊与新兴技术融为一体,从而出现的一种以科技为驱动的新型期刊发展形态。在新兴技术的融入下,民族地区学术期刊能够为用户和读者提供推荐、搜索等多种个性化服务,大幅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从而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一方面,学术期刊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成本,加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而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运营资金本身就比较有限,因此在新兴媒体应用的投入上往往是有心无力。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硬件的支持,还需要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一些民族地区学术期刊仍沿用传统的垂直式管理模式,而新兴媒体需要的是更为开放、平行和灵活的管理体系。这种老旧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新兴媒体在学术期刊领域的应用,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例如,一篇期刊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经过多层审批和修改,过程烦琐且周期长,不适应新兴媒体实时、快速、交互的特性[9]。此外,民族地区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还面临着因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的困境。民族地区有一些属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期刊,新兴媒体往往以汉语或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期刊则以本民族语言为主,两者在语言层面上存在明显的隔阂。虽然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动翻译成为可能,但是在处理专业学术词汇和地方方言时,自动翻译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期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阻碍。
3.轻视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和布局。期刊国际化对于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期刊国际化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学术期刊发展向更高的标准看齐[10]。面对全球的学术期刊竞争,民族地区的学术期刊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以满足国际化的需求。这种对高标准的追求,可以使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内容更加严谨和更具公信力。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国际化发展布局,将本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分享给全球的读者,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度。同时,民族地区的学者也可以从全球学术研究中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进展。这种双向交流与信息共享可以推动思想的碰撞和创新,激发新的研究问题和视角。然而,目前民族地区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和布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首先,很多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对于“国际化”的认知和理解尚处在混乱不清的阶段,导致战略规划的缺失。一些学术期刊认为国际化就是将作者、编委会等元素国际化,而有些期刊则片面通过使用英语等外语来表现其国际化的形象。这种对国际化的认知混乱不利于学术期刊制定统一的、有效的国际化战略,反而导致学术期刊“单兵突进”和碎片化发展的局面。其次,由于语言和文化习俗的差异,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学术成果和观点在国际传播时可能会遇到不适应、不认同的问题。同时,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在遵循国际学术规则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面临如何在保证与国际学术规则接轨的同时仍然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问题。如果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只是简单地追随西方的学术规则,那么其学术发展很可能陷入不适应本地本国实际需求的困境。最后,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期刊的科研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比如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对国内英文期刊论文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国内英文期刊的申请过程也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审批流程,这些都是阻碍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4.缺乏高质量的期刊编辑人才。编辑人才是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编辑人才要负责审阅、筛选、编辑、校对学术期刊的文章,这就要求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审校能力。只有高质量的编辑才能确保学术论文的高品质。而且编辑人才还是期刊与读者、期刊与作者沟通的桥梁,他们通过期刊传递学术信息,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这需要编辑人才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新知识和学术趋势的敏感洞察力。然而,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编辑人才几乎是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教育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其编辑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这不仅影响年轻编辑人才的培养,也限制了老编辑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从资源流动角度来看,编辑人才的流动通常更倾向于资源丰富的经济发达地区,导致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编辑人才,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地区的编辑人才短缺。从编辑人才培训方面来看,很多时候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编辑培训被视为一次性的活动,而非持续性的过程。这意味着编辑人员在完成初次培训后,往往缺乏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机会和资源。尤其在学术领域,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编辑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培训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投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当地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还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的学术事业发展。从更深层次来看,高质量的品牌期刊是知识传播、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带动当地学术研究的创新,培养新一代的学者,并促进文化的跨区域交流。因此,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是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民族地区学术期刊要强化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学术深度。学术期刊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征稿主题,比如定位于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等视角。同时,要开展专题研讨会或学术论坛,引导和促进更多学者对地方民族文化理论进行深度挖掘,并将研究成果刊发在民族地区学术期刊上,进而提高期刊的学术价值。其次,要建立健全审稿和质量控制机制。可以引入双盲审稿制度,确保审稿的公正性和严谨性。同时,应定期对刊发文章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对审稿质量的回溯性评价、对作者满意度的调查、对期刊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的监测等。再次,要注重培养具有研究潜力和学术贡献的新兴学者。由于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较弱,很难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知名期刊“争夺”优秀学者。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可以设立“青年学者特稿”等专栏,鼓励和培养更多的年轻学者在本地区的期刊上发表优质的学术成果;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研究资助等方式,为有才华和热忱的年轻学者提供更多刊发学术成果的机会。最后,民族地区学术期刊要善于利用数字化和互联网工具,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通过定期更新官网内容,优化期刊在线版的阅读体验,加强与读者、与作者的线上沟通互动等,在读者与作者群体中建立良好的品牌亲和力。
民族地区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可以利用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提高学术期刊的信息传播效率和扩大信息传播覆盖面,还可以通过新兴媒体的个性化服务提升读者的期刊阅读体验,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
首先,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应加大新兴技术的引入力度,加快期刊线上化、智能化的发展步伐。比如,通过引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内容偏好,以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增强读者体验感。其次,为了顺应新兴媒体快速响应的特性,学术期刊组织管理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建议学术期刊采用更为平行和灵活的管理体系,破除传统的等级制度,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审稿和编辑流程也需要进行改革,可以引入线上平台进行稿件的收集、审稿、编辑等环节,减少人工干预,降低运作成本,同时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提高响应速度。此外,在期刊官网建设引入评论区、论坛等在线交流功能,可以增强期刊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黏性。最后,要重点分析和解决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可以研发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具,以提高学术论文自动翻译的精度和质量。此外,也可以邀请少数民族语言专家参与翻译工作,以保证翻译质量。同时,可以向读者提供多语种版本的期刊,比如期刊文章摘要部分,设置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等三种语言版本的摘要,方便各类读者阅读理解。
针对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应从多方面加强本地期刊与国际期刊发展的对接,加快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首先,民族地区学术期刊要建立清晰、准确的国际化理念。期刊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将作者、编委会等元素进行国际化,更要在内容质量、学术价值、研究方法、传播渠道等方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标准靠拢。明确什么是“国际化期刊”,才能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找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其次,提升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语言和文化通达性是关键。我们需要在尊重和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吸收国际优秀文化,力求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达到文化的对话和融合。例如,可以通过翻译和注释来弥补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在文章中尽量采用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更具普适性的写作方式,以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最后,优化民族地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机制也是必要的一步。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简化和透明化英文期刊的申请与审批流程,为期刊的国际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和完善期刊的国际合作机制,为国内期刊寻求更多与国际优秀期刊联合出版、联合开展学术活动的合作机会。
为应对快速发展的期刊业环境,民族地区学术期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编辑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以满足不同阶段的编辑人才的需求。其中,基础教育可以培养编辑人才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职业教育可以为编辑人才提供更专业和实用的技能训练,继续教育则可以帮助在职编辑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
首先,针对人才流动的问题,民族地区学术期刊可以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可以通过提供竞争性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编辑人才。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远程办公等新型工作模式,克服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吸引更广泛的优质编辑人才。其次,学术期刊需要建立持续的培训机制,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编辑人员更新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既包括传统的编辑技能,也包括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如数据分析、网络传播和数字出版等。最后,为提升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在编辑人才队伍中引入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的人才。可以设立针对性的海外访问学者项目、国际研讨会等,提供实际的国际交流平台,让编辑人才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熟悉国际学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拓宽学术视野。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学术期刊可以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比如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更为优厚的薪酬待遇、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等,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国际化编辑人才,为民族地区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