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蔓
四九城内书声朗,秣陵城外白月光。长安盛世今不在,栏杆常驻忆余杭。不由得喟叹,当年六大古都,除东都洛阳,皆已改了称谓,失去了历史余香。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一批批带着隽永气息的历史地名消失不见,可惜、可叹。“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南京的原名为“秣陵”,有谁晓得秣陵的诗意盎然?余杭是水运文化的起源,“余”是由大禹的“禹”字演化而来,有谁还记得余杭文化的内涵?
老地名,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函谷关前,一人一牛,出关而去,老子像一只鸿鹄,飞入八百里秦川,留下了千古谜团;河西走廊,驼铃声声,见证了张骞西访,商队过往;赤壁崖下,大江东去,樯橹灰飞,烈焰冲天……地以史名,史借地存。如地名尽改,相依存的历史也自会被淡忘。
老地名,承载着精神文化。古人重人名,中含希冀;亦重地名,中藏哲思,彰显文化。大理的“理”,谐音“礼”字,含大治大理之愿、复国兴邦之望;洛阳、华阴,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二者一处洛水之北,一处华山之北。中华文化之“精深”二字,大抵植根其中,岂能任其灰飞烟灭?
老地名,人依地栖,地以人传。曾记得儿时一句“常山赵子龙……”令人热血沸腾,可长大后才知道“常山”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天下第一庄”屹立于华北平原。北京的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天津的张自忠路,让人们内心充满了敬仰和怀念之情……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这些地名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无可比拟的丰厚“家底”。
余秋雨曾在《行者无疆》中写道:“一座城市既然已有了历史的光辉,就不必再用灯火来制造明亮。”当今,国内许多城市遍布着“洋地名”:香榭丽舍、揶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除了这些“洋地名”外,老地名遭胡乱更名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木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游子思乡情怀难觅;“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文化气息的厚重感消失殆尽……
学者李辉说:“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在地名里,有洛阳的亲友,有阳关的故人,更有玉门关的杨柳春风。地名是记忆、是历史、是文化百花园中不应被忽视的一枝花。留住地名、守住记忆,让那燕子归来时,仍能寻得它绮丽的花枝,嗅得那熟悉的记忆。
【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一(821)班】
◆点评
标题紧扣作文中心。全文用词优美,引用典故,骈散结合,读来意犹未尽。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从“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到“承載着精神文化”,再到“人依地栖,地以人传”,层层推进,阐述了老地名的重要内涵以及保留老地名的重要意义。本文中,作者看到了地名的洋化与功利化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着实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的作文。
(指导老师: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