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实主义是贯穿西方美术史的重要流派,其一方面指创作方法,另一方面则是指由内至外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时间脉络叙述西方写实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从形式与内容的角度分析几位代表性画家的风格,概括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关键词:写实主义;西方绘画;批判精神
一、西方写实主义概况
(一)西方写实主义的含义
西方写实主义广义上是由艺术的创作方法决定的。当一幅画中表现对象的方式是写实的,就能够称之为写实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人文主义思潮,艺术家将作品中的神性逐渐落脚到人性,这一变化可以看作写实主义的雏形。例如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图1)中,玛丽亚神色安详地微笑着,怀中的耶稣看起来圆润可爱。有别于从前圣母子的形象,画中仿佛是生活中常见的母亲抱着婴孩的和谐场景,这样的形象也并非拉斐尔的凭空想象,从圣母身上民族性极强的纹样来看,这幅画是观察了许多意大利当地女性所创作出来的。
从绘画技法角度来看,科学融入绘画的技法促进了写实主义的发展,艺术家开始运用科学原理追求探索在平面上真实的立体再现。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既是优秀的画家,同时又精通自然科学,他也是主张写实的代表性人物。达·芬奇认为“绘画是自然的儿子”,主张利用透视学、人体解剖学等科学的方式增加画面的真实性。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更加关注细节的刻画,这正是西方写实主义的开端。
从狭义上来说,写实主义也称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专指西方19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掀起的反对理想主义、主张反映现实的绘画风格。现实主义批判传统古典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虚妄的美好,认为绘画应该反映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艺术思潮的产生往往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宗教体系的审视从而带来了人文主义,那么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与启蒙运动到来的则是人们对宗教体系的二次审视,资产阶级希望艺术是为政治而非宗教与贵族服务,于是艺术家的目光也就自然而然从贵族投向普通人民。这类题材包含在广义的写实主义中,但更具有针对性与批判性,所描绘的对象更加贴近生活,所表达的内涵与思想更加尖锐与深刻。
(二)西方写实主义的特征
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再现”这一特点贯穿始终。由于每个时期的写实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其外在风格各异,但内在精神与表现特征都大体相同。
西方写实绘画的内容特点即反映真实,这种真实并不是说画面中的人或事物一定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与艺术家选择的题材高度统一。如文艺复兴时的宗教题材内容常常是圣母、耶稣、圣婴等,巴洛克时期神话题材画面内容多出现宙斯、酒神、丘比特等,荷兰小画派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风俗画的内容则多是劳动人民。实际上西方写实绘画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基本是“所见即所得”,从接受的角度来说,观众在欣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时几乎是内容先行而表现在后。这正是因为西方写实绘画具有强大的再现性,极其注重画面细节,通过逼真的描绘反映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与生活本质。
西方写实绘画的形式特点从造型与构图来看注重透视与结构,从色彩上来看,再现仍然是最重要的特点。写实主义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固有色彩,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因为处于室内环境,整体画面呈现出酱油色,暗部接近纯黑,和肉眼所见的光影相符。从用笔上来看,传统写实绘画都会采用古典的薄涂技法,极少出现堆叠肌理,几乎看不到笔触,这种方式给人感觉画面平滑润泽,在肖像画中的表现极其明显,能够使人物的皮肤透出自然的光泽。
二、西方写实主义代表画家及其特征分析
(一)卡拉瓦乔:蕴藏于神圣中的世俗
文藝复兴后期的艺术发展同盛期有所不同,此时的意大利年轻的艺术家追求文艺复兴盛期绘画风格,促使了样式主义的产生。当某一种艺术风格作品逐渐趋同,陷入规则与形式的陷阱,实际上意味着逐渐停滞与衰退。卡拉瓦乔正是出生在这样的年代,这个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流派虽然仍然是样式主义和学院古典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但他并没有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也没有受到古典主义的限制。卡拉瓦乔的作品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平民的真实感受,与学院古典主义所传达的完美典雅截然不同。可以说卡拉瓦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技法独特与宗教题材世俗化的特点,成功地推开了17世纪现实主义的大门。
卡拉瓦乔的作品从技法上分析,除了自然精准的观察和高超的写实手法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对明暗对照的把握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性光影。他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主观处理,使光聚在主体人物身上,背景融入暗色调,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与前后关系,强调明暗交接的转折,如同舞台聚光灯打下,让画面充满了戏剧性效果。其《圣马太蒙召》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明暗对照法。画面描绘了圣经故事中耶稣去召唤马太的场景,卡拉瓦乔布置了一个黑暗的房间氛围,耶稣藏在暗调中伸出手向马太召唤,右上方强烈的圣光切分画面,将画面主角马太照亮,一明一暗,预示着世俗与神圣。
卡拉瓦乔的画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民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出他观察社会现实的一些独特视角,反映了他独特的现实主义精神。依旧以《圣马太蒙召》为例,卡拉瓦乔想呈现出以马太为主体的场景,马太此时是税吏,打扮得像农民,看起来真诚而朴实,在画面正中表现出来的神情微妙而传神,旁边的场景人物有士兵,也有少年和老者,装束则都是平民形象,有的正在数钱,有的抬头望向黑暗。画面定格构成节奏感,富有戏剧冲突,使这一传统圣经故事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从审美角度来看,卡拉瓦乔的画总有一种割裂的美感与讽刺意味,将宗教画世俗化,像是完美与不完美的碰撞,让原本神圣的内容题材也变得朴实真切,从而传达出一种特别的美感。卡拉瓦乔的美学思想是对文艺复兴盛期古典主义理想美的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并为巴洛克艺术及后世画家提供了全新的、创新性的审美经验。
(二)维米尔:科技融合色彩的意境之美
荷兰小画派是17世纪欧洲古典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小”一方面是指内容“小”,即画家不再选择神话故事或贵族,而是真正选择了当时荷兰普通的人民;另一方面指画幅小,比起宏大的场景,荷兰小画派的画家更喜欢描绘生活中的小景,因此尺幅不大。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油画作品早已不是贵族的专属,而作为商品流通进入民众的生活,小幅油画作为商品来说定价更佳,流通起来更便利,同时更加符合室内装饰的大小要求,因此相较于大幅油画更有市场,加上荷兰对小幅油画的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促使了荷兰小画派的发展。荷兰小画派出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哈尔斯、伦勃朗等,维米尔是其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一位。维米尔所描绘的人物多为女性,风格简明流畅,人物饱满而富有感情,画面具有静谧而优美的意境,因而成为荷兰小画派公认的代表人物。
从内容上来说,维米尔的绘画题材并不依赖内容本身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大多数都是选取极为生活化的室内场景,如光亮的钢琴、带有波斯纹样的毛毯和桌布、古朴的木桌、透着温暖阳光的大玻璃窗等。其描绘的对象则多为女性,如女工缝制花边、女子窗前读信、女仆倒牛奶诸如此类对生活美好瞬间的刹那定格,给人以“永恒之美”的感受,仿佛画面能将观众带进他所处的时代的日常生活中,真切地展示发生的一切。这就是维米尔写实绘画的独有魅力。
从色彩构成上来说,维米尔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表达方式。众所周知,维米尔钟爱蓝色、黄色的对比,这几乎成为他画面色彩的标志性特征,传达给人一种明亮透彻的轻盈感。黄色和蓝色不仅是冷暖、色相和明度的对比和搭配,在色轮中黄蓝补色的调和,营造出相对稳定的效果。其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正戴着黄色和蓝色的头巾。不只是固有色,头巾的亮部使用了透明的蓝色,暗部以普蓝打底,珍珠耳环散发着暖黄色的润泽光亮,维米尔对于黄色和蓝色在画面中的节奏把控,让整个画面中具有温和静谧的氛围。
维米尔的绘画能够给予人真实感,还有一大原因是他对于暗箱的使用。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许多西方写实肖像画都有一个共同点:人物处于黑暗环境,但面部光线强烈。这种不自然的状态也暗示了光学仪器的存在。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惊异于中世纪至文艺复兴画家们对立体感与透视感质的飞跃,曾提出过这样的猜想:从15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写实主义画家们就开始借用光学仪器,因为早在15世纪随着透镜的发明就产生了具有调节焦距、投影清晰功能的暗箱。维米尔使用暗箱绘画仿佛成为艺术史的共识,有力证据之一即显微镜的发明者、镜片磨制专家列文虎克就是维米尔的邻居兼挚友。美国光学专家蒂姆提出如此推测:维米尔使用小镜子面对对象,让镜子折射的图像与画布重合,就能准确无误地在画布上描画光学器材折射出来的图像。蒂姆甚至等比例复制了维米尔《钢琴课》中的房间。通过光学器材,这位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光学专家居然也能将维米尔的画面美学个七八成。不过,对维米尔来说,科技并不是画作的全部,他的画作是科学与艺术有机融合的最佳案例,除了光学器材赋予了他对光线的独特表达外,在他的画作中还能够感受到时间静止之美。维米尔在写实性与情感表达中找到了平衡点,这源于维米尔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平凡的场景充满诗意般的美感。
(三)库尔贝:批判现实与自我觉醒
库尔贝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当他的两张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画作《画室》和《奥尔南的葬礼》被法国官方艺术沙龙拒绝时,尽管他有11幅其他作品入选,他仍毅然选择退出,并在旁边极具讽刺性地举办了一场名为“关于现实主义”的个人展览,并发表了自我觉醒式的《现实主义宣言》:“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他认为艺术家应事无巨细地描绘自己眼睛看见的时代的一切最平凡最赤裸的真实,否则等到时代过去,后人无论技法有多精妙,都是建立在虚幻想象上的。
如果说卡拉瓦乔的作品是神圣下的真实感,维米尔的作品是平凡中的唯美写实,那么库尔贝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可以概括为“最纯粹的写实”。他不吝啬将自己亲眼所见的生活中平凡的,甚至是穷困、丑陋的一面通过画笔描绘出来,同样也不屑于去捏造虚幻的真实,“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未见过他们”,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库尔贝最著名的《采石工》所画的正是他经过一个山坡时亲眼所见的场景,画中年轻的男孩衣服破旧不堪,鞋子上沾满了尘土,正艰难地抬起一大筐碎石,而年长者的衣服布满补丁,握着工具的手粗糙。这幅画一出便引起了许多指责,这些人认为如此下等的劳动者不能出现在高贵的艺术中。库尔贝所看到的正是这一老一少背后千千万万辛苦劳作着的穷困的人们,他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实践的精神,主张艺术要担负起批判社会与揭露黑暗的责任。库尔贝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这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窥得一二。
三、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与思考
纵观历史,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艺术实际上都有自己的體系。如传统中国画体系提倡“以形写神”,其中也有一定的写实成分,但不得不承认,西方在写实这一方面执着了数百年,已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期间诞生了无数大师,创造了难以计数的杰作,对世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艺术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诞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相似的革命背景之下艺术家对于作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一致的。20世纪初,一批留洋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将写实主义油画带入中国,在融合与发展中逐渐让西方写实主义有了与众不同的东方韵味。
20世纪的现代绘画对传统的西方写实主义产生了冲击,艺术家开始追求表现自己的情感大于再现真实。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也开始思考写实绘画与摄影的区别,以及在旧时代用于记录与再现的传统写实绘画是否会因为摄影技术而消亡。
参考文献:
[1]王天琪.卡拉瓦乔写实油画艺术及其技法探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20.
[2]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嘉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