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如娴 张传友
摘 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现代美术影响深远,他所提出的无意识与潜意识理论、对于心理分析的研究都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时该理论也为艺术接受群体晓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意涵、探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观看视角。选取与精神分析理论关联密切的三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通过对其代表性画家的典型作品展开探讨,希冀一窥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现代美术之间的深层关联以及该理论所产生的卓著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现代美术;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说现已广泛渗透到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与研究中,其不仅对西方现当代文化的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亦在美学及艺术理论领域创造了自成一家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体系。弗洛伊德认为,艺术表达是创作者的心理受到外在抑制的结果,画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解决内心的冲突与问题,释放那些大部分被遏制的欲望、冲动与情感,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在弗洛伊德的时代,受到新风潮鼓舞的现当代艺术家们更多地从崇高典雅的审美格调中挣脱出来,追求更為自由的创作与表达,摈弃了学院派的古典范式标准,摆脱了传统理性的羁绊,更多着眼于表露内心的真实,或明示或暗喻地披露对传统的质疑、对人性的省思以及对内心矛盾的平衡。
一、精神分析学说对象征主义绘画的影响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弗洛伊德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成员,他的艺术作品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之一。克里姆特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艺术文化圈子中相识,随即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合作关系。克里姆特展现了对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潜意识理论的强烈兴趣,他的创作摒弃了备受赞助者追捧的、为宏大历史题材服务的传统写实风格,转而开创了融工艺装饰与写实风格于一体的象征主义画风,深入探索了人类内心的深层意识与情感状态,同时亦流露出对梦境、欲望与本能的探察。
在克里姆特所热衷描绘的一众题材中,有一类题材既引人注目又饱含神秘色彩,这就是女性题材画作。克里姆特笔下的女性形象时常摆出一副夸张的仪态,脸上带着一抹似是妩媚、似是忧伤又似讥讽的令人难以捉摸的微笑,画作《莎乐美》即绝佳范例。这一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画作描绘了一位美艳夺目的女性形象,这位女性充塞整个画面,周围繁复华丽的服装纹饰、精致考究的绚丽背景、随性自由的线条与莎乐美那漠然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她仿佛正沉浸于自己的遐思之中,眼神中似是对人间情爱的少许感伤,似是计谋得逞后的餍足感,又似隐含着对当下情境的悔恨,她的双手生硬地提着圣约翰的头颅,凸显了生与死的矛盾对立,增添了画面的悲壮感与震撼力。画家仿佛在提醒观者,繁花锦簇的悬崖下是万丈深渊。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期的人生经历对个体一生的目标、选择、发展等都起到深厚久远的影响。画家克里姆特幼时家贫,与精神失常且个性偏执的母亲共同生活多年,母亲对他的身心自由有着极为强烈的控制欲,致使他对女性的认知与态度产生了一定偏差,认定女性迷人的外表下是一颗缺失理性的心,这使得他既渴望得到来自女性的爱与慰藉,又惧怕受到伤害。他对女性的独特态度与矛盾心理、对人性的感知与理解、潜意识中的压抑与欲望均鲜明地展现在了画中。
透过对画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克里姆特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理性,疏放了自己个性的压抑,亦展现了对“生与死”这一人类终极问题的勘探与反思。克里姆特的这一创作一经问世便争议不断,成为19世纪末西方艺术界转向表达人类非理性欲望倾向的一个缩影。
二、精神分析学说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启发
表现主义艺术是在一战前后,首先于德国兴起的一个以反对机械模仿、主张表达自我为追求的文艺流派。由于深受弗洛伊德理论与存在主义哲学的陶染,该派更为大胆自由地传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常以奇诡怪诞的形象、神秘变幻的色调、夸张出奇的视觉效果对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进行抨击,宣泄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作为表现主义先驱的爱德华·蒙克塑造了许多深处忧郁、恐惧与麻木中的人物形象,用饱含悲悯同情的目光刻画了贫民所遭遇的穷困、疾病与死亡,披露了彼时社会文化危急、精神信仰混乱等资本主义病态社会的阴暗面,传达出受压迫人民的真实心声。图1这幅《病孩》,可看作洞悉其艺术思想的一把钥匙。
昏暗的灯光下一位孱弱无力的女孩卧于病榻之上,身旁坐着一位疲惫至极的老妇人,这位看护者紧握着小女孩的手向她传递安慰与支持,但整个身躯流露出一种难以自抑的忧伤。女孩正颇为专注地转头向画面右侧凝望着,在那里,画家用几抹浓重的笔触描绘了一面阴暗而极具死亡意味的窗帘,女孩那充满苦闷与哀伤的神情,暗示了对于死神临近的强烈不安与恐惧感。据考证,这个情景正是取材于画家姐姐索菲娅的真实经历,姐姐早逝对年幼的蒙克产生了巨大心理冲击并始终难以消解,那位病中孱弱瘦削的女孩形象寄托了画家深深的缅怀与思念之情。这一心路脉络对画家影响深远,贯穿了蒙克艺术创作生涯的始终,而以这个背景为主题的作品《病孩》更晓谕人类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时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必须指明的是,表现主义艺术强调要将创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绘画中,摒弃对于客观现实再现的忠诚,借由心灵体验发声,用画家“内在的眼睛”来体悟世界,而蒙克出于他的视野局限和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无法洞悉病态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的真正根源,许多披露资本主义阴暗面的作品,如《吸血鬼》《生命之舞》等系列组画就触碰不到矛盾的实质,因此他的画作常流露出浓重的空虚与没落之感。
三、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借鉴
超现实主义画派亦推崇精神分析理论,并将此作为该派行动的指路明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是通过探寻人的精神世界来达到深刻映射现实世界的目的,而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由联想和梦境解析理论提供给超现实主义画家们将无意识元素转化为绘画语言的方法。
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马克斯·恩斯特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为,善于省思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深处的想象力与欲望,探索新的形式语言和寻找创作的新方法。其所开拓的拼贴法、摩拓法与滴流法,均是旨在借助物质唤起画家的潜意识,以达到“非理性”创作的目的。恩斯特还使用了一种名为“自动书写”的技术,这种技术源于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概念,他通过这种方法探索自身的潜意识和想象力,将其转化为绘画作品中的符号和形象,希望干扰并拦截观者的思维定式,促使观者抛却思维惯性进行再思考,挖掘作品、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精神寓意。
恩斯特的作品《被夜莺袭击的两孩童》(图2)是较为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画作,运用了现成物拼贴入画的技法,使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空间交错混合,画面设计主要取材于其儿时的记忆与多年从军的生活经历。恩斯特与大多数同时代的德国人一样,无法漠然面对可怕的毁灭人性的战争。画中一切熟悉的、司空见惯的物体的错位排布,使观者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陌生世界之中,令人反思这种离奇性,并意识到平和静谧的表象下潜藏的危机。画家将自创的把手与木栏拼贴入画,增添了一定的立体感。敞开的木栏呈现了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湛蓝宁静的天空下,两个女孩被倏然而至的夜莺袭击,一个晕倒在地,另一个正慌不择路地拼命躲避,屋顶还有一位见状怀抱小女孩仓皇出逃的男人,惊慌恐怖的气息在画中蔓延。通过标题释义,观者得以知晓这其实暗喻了恐怖袭击事件,孩童们象征着人类的无助和脆弱,亦传达出画家对死亡和毁灭性力量的恐惧心理与质疑态度。该画在彼时以战争及其后果为主题的画作中是首屈一指的,画家的目光似乎穿越时空限制,透视到遥远的未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命运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探讨。
当许多画家醉心于如何建造属于“超现实世界”的客体时,有一个人却单独屹立,始终将目光聚焦于“质疑现实”的议题,此人正是比利时画家瑞奈·马格利特。他冷静且审慎地观察表象世界,用创作实践着对理性世界的哲学思考。他并未全數追随超现实主义团体激越的脚步,而是始终秉持着哲学家般对周围事物的灵敏感知力,冷静思考艺术创作的终极意义。画家在无限空间和绝对宁静的前提下深入人性的最里层,将他所观察到的集体无意识世界展现了出来,以超凡的想象力经营真实空间与幻觉之间的关系,并勇敢地拷问原有现实。当我们查阅马格利特的画作,可以发现两个最为醒目的特质:一是他选用周遭一切能看到的、能引发思考的物象来创设其辩证图像(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目的是用形象来晓谕哲理,冲击人们传统的“观看”方式,更进一步转变认知;二是他晚年常重拾早期的创作主题,甚至会在相隔几十年后重画旧时题材,作品《失落的骑士》(图3)就是绝好范例。马格利特的一系列创作不依赖现有共识,其作品中往往呈现出一种流动与变化的情景,蕴藏着辩证精神。
超现实主义画派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与创作方式。当大多数民众没有机会表达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以创作代表民众发声,对社会抑制进行升华性抗争。
四、结语
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现代艺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潜意识学说与释梦理论对于观者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品鉴画作有着卓越价值。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精神分析理论对现当代艺术家创作思维有着弥散性影响,创作者们把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与感悟转化到了对现实生活的解读之中,尝试切换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思考实际人生的矛盾困境,描摹心灵的风景,从而使得艺术作品传达出极强的震撼力与生命力,在梦幻和现实的交织变幻间传达人物内心的呼声,照见灵魂的底色。但需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重视与强调人的本能欲望,轻视了人性的社会及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其研究与品评的极端化倾向,故其不能从根本上透析文艺创作实践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冯钢,关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叶丹.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夏加尔、恩斯特、达利[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陈静.论弗洛伊德潜意识概念的美学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5(5):110-112.
[4]李春艳,胡明琪.克里姆特绘画女性形象探析[J].美术,2017(11):140-141.
[5]沈文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眼中的艺术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6):21-23.
作者简介:
井如娴,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张传友,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