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had Manjoo
Adobe公司的Photoshop(简称PS)是图像编辑应用程序的鼻祖,被广泛使用至今,甚至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它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还是说唱歌手经常哀叹的对象。
而当下,它正在潜心研发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5月刚刚发布的测试版功能“生成填色”(Generative Fill),让使用者能够逼真地渲染几乎任何图像(当然,这还取决于服务条款),这件事又意味着什么呢?事实上,答案至少不会是这样的:随着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大批涌现,借助电脑操作来完成人工修图的产品似乎已彻底过时。
Photoshop刚发布的新功能,支持使用者轻松地将真实图像和数字手段生成的图像融合,简单易用,会覆盖更庞大的用户群。只要有鼠标,有想象力,每月花10到20美元,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巧妙地完成修图工作,实现真假难辨的效果。Adobe公司也已经考虑到了风险。该公司创建了一种“营养标签”(nutrition label),该标签可以嵌入到图像文件中,记录图片经过哪些修改,包括是否含有人工智能生成的元素。这项计划名为“内容真实性倡议”(Content Authenticity Initiative),它不会每次都提醒你哪张图片是假的,而是可以帮助创作者或出版商证明某张图片是真实的。将来,你可能会在Twitter上看到车祸、恐怖袭击或自然灾害的快照,如果它不带有说明其创建和编辑过程的内容凭证,你就可以认为这张图片展示的信息是虚假的。Adobe总法律顾问兼首席信任官达纳·拉奥(Dana Rao)告诉我,“如果你得到某个没有内容凭证的重要信息—当它被广泛流传时—那么你应该持怀疑态度:这个人没有提供内容证明,所以我应该持怀疑态度。”但是,这里面有个关键信息—“当它被广泛流传时”。Adobe的计划需要行业和媒体的普遍支持才能发挥作用,但目前这套安全系统还没有被广泛采用,而Photoshop中的人工智能功能已经向公众发布了。
我并不责怪这家公司—在行业成熟之前,行业标准通常不会被接受,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仍处于发展初期—但Photoshop的新功能凸显了业界对某种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的迫切需要。我们即将被大量逼真的人造图片所淹没。作为一个行业,各家技术公司应该迅速采取行动,将Adobe的系统或其他的安全系统部署到位。人工智能图像正在变得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完善。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事实上,谈到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发展都让我出现了两种反应:Amazing!What a time to be alive!(神奇!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太好了!)Arghhhh!What a time to be alive!(啊啊啊!活在这个时代太难了!)前不久在Adobe总部观看Photoshop新AI功能的演示时,我的感受也大致如此。在试用了这个新功能之后,我猜它很快就会被广泛使用。举个例子:今年在夏威夷度假时,我给一只站在户外餐桌上的红头鸟拍了一张特写照片。照片拍得不错,但缺乏打动人的元素。这只鸟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就像普通的鸟儿一样。于是,在新版的Photoshop中,我画了一个选择框,然后输入“一个男人的前臂供鸟儿站在上面”。照片和提示语被发送给了Firefly—Adobe今年发布的一个Web版AIGC系统。经过大约30秒的处理时间,我的照片被改动了:木桌变成了一只手臂,鸟的两只脚非常逼真地踩在上面!但我也费了很多时间来调试。Photoshop为每个请求提供3个初始选项(我看到的选项是:多毛的手臂和肌肉更发达的手臂,但二者看起来都有点不自然),我试验的结果并不是很好:它不擅长创造人脸图像,也不能满足非常精确的要求,但是,让我惊叹的是,最终生成的照片中的物品与原始照片的背景完全吻合;灯光、比例和视角往往都非常準确。默认情况下,使用Web版Firefly创建的图像会嵌入Adobe的内容凭证,以表明它们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但是,即使你在照片上附加了内容凭证,现在也不会有太大的用处。所以,Adobe正在努力使其内容真实性系统成为行业标准,目前也已取得一些进展—已有1000多家技术公司和媒体公司加入该公司的计划,其中包括佳能、尼康、徕卡等相机制造商,微软、英伟达等技术巨头,以及众多新闻机构。当Adobe的安全系统启动运行时,也许点击《纽约时报》上发布的图片,你就能看到它的记录—它是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经过了怎样的编辑,以及由谁编辑的。该功能甚至可以应用在经过修改的真实图片上。你在内容凭证数据库中运行被修改的图片,它就会告诉你该图片是基于哪张真实照片。然而,虽然许多组织已经加入了Adobe的计划,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多少组织在落实执行。Adobe的计划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的话)相机制造商都必须在拍摄照片的那一刻添加凭证,确保一开始就得到真实性认证。但是,Adobe的标签系统要在相互竞争的公司中获得如此广泛的采用可能很难,但我希望这是可以实现的。在一键式人工智能编辑的时代,要增强我们对大众媒体的信任,推行Adobe的标签系统或类似的东西似乎是简单而必要的第一步。但必须有很多人使用,它才会发挥作用。